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功到事不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功到事不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今媒体众多、资讯发达、网络便捷,这是时代和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但有些年轻记者编采过程犹如蜻蜒点水,材料不够就去网上搜寻。由于采访作风飘浮,采访不深入,内容核实不到位,稿件带着“硬伤”就刊发出去,不但受到采访对象和读者的批评,也影响了媒体的形象。

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近年来《北京支部生活》杂志在编辑记者中积极倡导“以足著文”、“精致始于细致”的办刊理念。我作为一个老记者对此深有体会。因为这是职业要求,也坚信这是培养优秀记者的箴言。在此,就深入采访这个话题,结合我的采访经历,和年轻记者交流。

深入采访,细节就在距你咫尺处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新闻报道中,这句话同样是一条准则。新闻报道中的细节从哪来?靠的是记者的深入采访和思想认识的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有时人们赞誉有些记者能妙笔生花,文章写得精彩动人。但这一精彩绝不是无根之花、无本之木。它一定是别人的笔端没有展示的地方,一定是他身临其境所见所思所感的升华。

细节是报道一个事件或典型的支撑要素,也最能展示说明人物的性格、境界。鲜活的细节就在被采访对象平凡的日子里,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中,在我们的多问一句或多走几步之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否认网络的便捷,但要分清检索利用和抓第一手素材的性质区别。上网检索是编采工作的补充形式,而深入采访则是记者的基本功。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就会像穆青同志批评的那样,“新闻的生命、记者的职业生命也就枯竭了”。

深入采访,把材料空泛和疑问解决在追问中

在编采工作中,有的年轻记者采访前不研究被采访对象,不做细致的采访提纲,浮光掠影地走一圈,拿回材料后也不认真推敲,就那点“水”和那点“泥”,写出的报道必然空泛,甚至把自己都说不清楚的问题留在了稿子里。

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现代信息这么发达,我们在采访前检索一下被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认真研究一下手头现有的材料,确定采访主题后,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在深入采访中。想省事,不跑路就出好稿子,这种概率不大。

比如,我在编辑一篇稿件中注意到,该稿前面说被报道单位保障让职工每周休,息两天,后面又说该单位采取“5+1”轮休制。我问作者这是什么意思,答不上来。这显然是采访不深人留下的问题。后经询问得知,人家是周日全休,其他时间是5个工位加一个机动人员顶岗,以确保职工每周能休息两天。如果在稿件中囫囵吞枣地报道,读者看不明白,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

对记者来讲,采访不是简单的我问你答。深入采访的含义还在于会提问题,能提出问题。把疑问解决在刨根问底中,文稿就不会有生涩的感觉。其实记者的职责之一就是回答读者的疑问。

深入采访,让记者交稿后心里有种踏实感

采访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涉及敏感话题的内容。这就需要记者的责任心要强,采访必须到位。否则稿子交上去了,或开印了,想起来有不妥之处,你可能睡觉都不踏实。

我的体会是,只有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有认真负责的意识,才能确保采访任务完成。例如我在采访一民族团结社区时,一定问清楚这位居民是哪个民族的,在采访该地区邮局时,对方介绍说,服务台上摆放着用汉语和阿语两种文字书写的服务提示牌。回来后,在整理采访笔记时,我对提示牌上是不是阿语心里没底。这一字之差搞错了,就可能是政治性差错。于是我又打电话询问邮局负责人,在得到确认后,心里才踏实了,成稿后又请有关部门审核把关。

在这方面,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强调,一篇稿件,“哪怕只有很微小的一点虚构,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真实是新闻要恪守的原则。要取信于民,记者就必须把采访做实做细。

深入采访,被采访者会为记者的敬业而主动配合

在采访中,有些记者仅仅把采访当成任务来完成,机械地例行公事地采访,这不可能是愉快、兴奋的采访。要知道,记者的敬业与执着,会感动被采访者,即使他很忙,也会积极主动配合记者的采访。

采访是和人打交道,这当中就有感情的交流。双方对某一个问题的共识,就是采访得以深入的基础,被采访者才愿意和记者说心里话,说曾经的故事,记者的采访才会从一般意义的深入到“心入”。我曾经到一种牛繁殖基地采访一位先进典型人物。主办方安排大拨记者做了一次集中采访,但离我们做人物报道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怎样再进行深入采访?事前我对养牛的常识做了一些了解,甚至对“功勋牛”的后事处理设计了一连串问题,约请主人公在方便的时候安排补充采访。由于对方非常敬业,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先是利用周日到位于郊区的种牛基地采访,尔后的两次补充采访都是在夜里12点以后和对方在电话里交流。由于我提出的问题具有专业性,也是对方倾心的事业,采访变成了同一位老大姐的愉快交流和学习。她后来想起一些内容还主动打电话告诉我应该如何表述等,增强了报道的准确性。

正是这种深入采访和融洽的交流,让我采访到这位先进人物大年三十“先拜老牛后拜娘”、“爱牛背后见忠诚”等精彩细节,也结识了一位敬业的基层干部。后来,这篇报道被评为北京市期刊新闻一等奖。每年春节,我都会收到这位老大姐发来的祝福短信。

深入采访,把坚持正确导向贯穿新闻工作的始终

说到深入采访,还有一个基点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问题。记者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要始终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认真考虑、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在采写稿件时,认真想一想,自己的这篇报道是否体现了正确导向?是否真实、准确、客观?自己的把关意识牢不牢?是否做到了守土有责?

这些责任意识要体现在每一篇稿件的采写中,就需要编辑记者了解与把握当前党的方针政策,不能把自己简单看做有闻必录的文字匠,或凭个人好恶去报道。

怎样做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年轻记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是一个过程,但不能单纯依赖时间的积累去慢慢积淀,因为这个职业要求我们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如果不加强学习,对社会现象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会停留在表层,或是深入不到点上。

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扑下身子深入采访,认真研究社会生活,才能写出经得起读者和历史检验的文字。做一个称职的记者要付出汗水,也很辛苦,但当我们回首职业生涯,却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为之努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