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穿越时空之国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木檀香,于空气中弥漫;琴声悠扬,于山水间环绕。踏着青石板,撑着油纸伞,不觉神游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森林中。
开天,女娲造人。炎黄祖先们就开始了征服自然的征程,祖先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从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到创造一个个人类文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大家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而这些,中华民族历经了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集国家文化和艺术特征为一体的大学――中华之学。
季羡林老先生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种地域的文化和五十六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大国学’的范围内。”季老的“大国学”观,对促成当下的民族文化融合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自孔老夫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到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都给后人传达了如何学习和学习的重要性,而就是在人们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才得以延续和发展的。
两汉之经学,魏晋之玄学,宋明之理学,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怎不叫人感慨。理学大师朱熹在探讨知行关系时说:“知之俞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从而在认识领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发。
每个学派的发展,都需要经过“盛而衰,衰而盛”的循环过程,就好比经学之发展,在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导致大量先秦古籍丢失后,在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经学又盛极一时了。如今,是世界文化大碰撞和大融合时代,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滚来袭时,我们是否能够抵挡住,是否能让国人继续受国学的熏陶,而非追随“洋节”的脚步。如今,金钱、权力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寻求一份宁静,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过去久唱不衰的《霸王别姬》,过去受人敬仰的角儿,经过世界文化的洗礼,也只留下破败的戏服唱台,惹得一身铜绿。
漫步青竹林,那股清新,令人神清气爽;那缕琴声,让思绪随声而动,在时空中结伴而行。
(指导教师:安健 评奖:李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