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做快乐的数学老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快乐的数学老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学数学教学是一种传知的高级心智活动,这种活动有着自己的规律性,为了搞好高中数学教学,我们要去研究这种规律,要掌握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设计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做一名快乐地数学教师。

【关键词】快乐 数学教师 幽默风趣 教学方法

数学讲究的是逻辑性,高中数学更是如此,因而数学学科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很多高中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都是一脸的困惑,鉴于学科的特点,很多数学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数学日渐下降的兴趣也表示一筹莫展。那么数学的学习和教学就真的那么难吗?我结合我个人的高中数学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任教感受。

一、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比如,刚开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比较吸引学生,让学生觉得我是最厉害的老师(实际上我可能是三流的教师),以我的自信,给学生自信,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跟着我这样的老师,一定能学好数学,而且会有无穷的欢乐。我的第一节数学课,不是急于讲课本上的内容,不是讲集合的知识点,而是用调侃式的开头:“同学们,不要看我长得黑,不要以为我是非洲来的体育老师,事实上,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长这个样子不是我所能决定的,我的内心绝对比我的长相要清白得多,请同学们给予一点掌声,好让我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展示给大家,谢谢。”接下来的自我介绍内容,我和同学们的交流都在轻松中度过。第一节课我精心准备了生活中非常好玩的几道数学题。比如,我询问学生,0.9的循环与1的大小,哪个大?同学们大多是都会用直观感觉说1大,当我告诉他们这两个数是相等的时候,大多数人瞪大眼睛看着你,几乎不敢相信,接下来我用四种方法证明了这一结论。这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我常常给学生出思考题,比如,用六根火柴怎样摆成四个等边三角形?我觉得这足以提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同学们对我的知识是五体投地,无不佩服,从而对我这个数学老师非常地好奇,留下了好的印象,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

二、我与同学的关系融洽,课堂氛围比较活泼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以调节课堂气氛。我是用这样的语言诱导学生的,别人说鸡蛋碰石头,以卵击石,不太可能,但是有一次,我真的做到了,我拿着鸡蛋扔石头,“碰”的一声石头破了,鸡蛋却没有破,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吗?往往这个时候,同学们之间的情绪就很高涨,开始讨论,问这问那,思考着各种可行方案。正在这时,我话题一转说,同学们,听完这节课,我就告诉你答案,并且示范给你看。我还会给同学们表演,比如说,同学们,我最近学会了一样特异功能,我能把篮球丢出去,然后让篮球往前走,速度越来越慢,接下来在空中停住,最后沿路返回。同学们用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光看着我,我就会说,上完这节课,我就告诉你答案,并且示范给你看。当和同学们比较熟悉之后,我经常和同学们开玩笑,在下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看到同学们昏昏欲睡的样子,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喊口号,以振奋精神。我面对同学们一边挥手一边这样喊: “同学们好”他们回答:“老师好”,我喊:“同学们辛苦了”,他们就会说:“老师辛苦了”,我就接着喊:“同学们变白了”,他们一愣,回答说:“老师变黑了”,我又说:“同学们变聪明了”,他们很自然就回答,“老师变笨了。”就这样,他们的瞌睡虫就被我给赶走了,然后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我的教学工作。总之,我想尽办法让同学们在轻松好玩的环境中学习。同学们很开心,我也就很开心。

我相信,每个老师都有同感,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一定会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按照我们对课堂的设计理念,希望每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这也是我们对上课的基本要求。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自己觉得他在这节课上有收获呢,用什么办法让学生感觉一定能从我们的讲授与引导中有所收获呢。这就要求我精心备课,当然包含备教材,备学生,精心设计课堂,这需要老师本身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还有,教学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越好,进步越大,总结越多,进步越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觉得在教学期间的听课学习,对我非常的有帮助。有的老师讲课非常地精辟,整堂课几乎没有多余的闲话,处处设计学生,归纳恰到好处。

三、我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

如:我的声音抑扬顿挫,忽高忽低,声音洪亮,几乎很少有人能在我讲课中睡着。当有同学趴在桌子上时,我就会把食指放在嘴边,向全班做一个噤声的动作,眼睛看着趴下的同学,轻轻地说一句,不要打扰他,结果那个同学就自然醒了,而且保证,本节课不用我提醒,再也睡不着了。再比如:在讲向量的平移和共线时,我就会用双手做超人的动作。还有,我经常会在讲台上做快要摔倒的动作,就是脚踩在讲台边沿,两手在空中挥舞,感觉要摔跤了,同学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深怕老师摔倒,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是我无形中吸引学生的一个招式,就是这样,想方设法,让学生的注意力在无形中就集中在老师的身上,集中在课堂上。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吴振奎,吴,吴彬.品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