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时代》 大漩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时代》 大漩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美精致,会把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没有什么能逃过他横扫的镰刀。但有一样东西却不会被他收割,那就是我们的友谊。”——莎士比亚

影院中寂静无声,影片中华美的光影投射在人们屏气凝神的脸庞上,显得格外肃穆和空灵。记者在青春片《小时代》的整个观影过程中,都被这意外的氛围所感染着。预期中的叫骂和离场没有出现,观众的情绪好像导演操纵的木偶,有板有眼地做出各种肢体动作。甚至在之后片尾爆笑彩蛋播放后,许多观众仍坐定回味,不肯离去。记者不得不在对导演郭敬明的市场把控能力叫“好”的同时,重新审视这个极富争议的青春剧的主题和传递的价值观。

5月,青春片在各院线持续升温,势头强劲。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和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以月度票房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佳绩战胜多部好莱坞大片在影市领跑。可能是观众对青春片的期待远远超过了市场的供给,持续升温的“青春片事件”在6月27日迎来高潮,青年作家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首日就刷新了国内电影市场多项纪录,排片率超过45%,票房以2.7亿摘得周冠军。

一时间,《小时代》的“时代”来临了。

在中国,一部电影在引爆票房的同时,也常常引爆话题。然而《小时代》引爆的不仅仅是话题,还有网络上无休止的骂战。影评人周黎明在《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小时代”吗?》一文中批评影片的“新琼瑶趣味”,指出片中四根故事线支离破碎,毫无张力,且其对物欲和美色的炫耀完全是恶趣味的。另,娱评人钱德勒有言:在“小时代”里每个人的存在和价值都是可以物化的。

同样作为专业影评人的周文星在博客上也不遗余力地抨击《小时代》,怒其以沉迷奢侈品为起点和终点,斥作为编剧兼导演的郭敬明超级low。

影评人如此,微博上的“四迷”、黑粉、脑残粉、水军以及混杂的各种身份的人士则四处乱蹿,吐槽得更热闹了。

不管是恶意中伤还是诚心挑刺,《小时代》正处在舆论漩涡的中心。相对于之前全民欢乐吐槽的奇葩电影《富春山居图》,《小时代》遭到的质疑则更加尖刻和不留情面。如果说影评人和其他业内人士对“神烂片”《富春》的关注还只限于对其映后恶评营销的忧心,那么对于《小时代》的零容忍则来自其“亮起了红灯”的价值观。

那么,影片中的友情、爱情是否真成了奢侈的物质生活点缀?导演通过电影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记者就此问题在观影后采访了一些观众。

一个梳着马尾辫的清秀的90后女孩提到全片最触动她的是“珍贵的友谊”,整个影片令她非常感动,有几个镜头甚至热泪盈眶。在谈到网络上关于“物质”的论战时,她皱起了眉头,很不解地摇了摇头,表示并没有从中看到任何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的暗示。

在记者采访的90后中,他们大多认为片子反映了“珍惜友情,追求梦想”的好品德,同时混合着大量的时尚元素,不失轻松养眼又励志活泼。同时,也有很多看过原著小说和本身是“四迷”的观众,被影片精心制作的每一个笑点和泪点触动。有人说:“杨幂的旁白好像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原著的小说中,非常亲切。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影片很好的黏合剂。”

然而也有一些观众不以为意,认为全片没有剧情,粗制滥造,虚情假意,委和这个以消费为基础的时代中最肤浅的评判标准。一名80后男观众对记者说:“影片中这个只有钱和姣好的容貌才能撑起的小时代,就像没有根基的大楼,那是什么?海市蜃楼!”

然而,实际上,这个普遍受到90后和“四迷”追捧的《小时代》在制作最初就意图把一切“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排除在外。业内人士将其称为第一部根据90后年轻人和“四迷”定制的商业电影,还有人将其定位为华语商业电影“内容定制”的一个范本。郭敬明在接受《时光网》专访时也坦言,21岁的90后年轻人群是《小时代》的主要目标受众,影片的宣传,制作,包括布景和服饰的设计无一迎合的是这一人群的需求。凭借着对分众市场敏锐的嗅觉和精准的把握,郭敬明在自己的“小时代”里荣耀无限。然而,无论风暴的中心是怎样的风和日丽,外延总是狂风呼啸,暴雨滂沱的。同样,无论郭敬明的心理防线如何强大,小时代的屏障如何坚韧,最终风暴褪去,世界之大,来自开放市场的无情的批判和叫骂自然还是要承受的——身上挂满“窥视者”和“监听者”红袖章的70、80后也早就已经把郭敬明的商业帝国围了个水泄不通。

拷问一:爱情——源于物质,高于物质?

场景:巷口,顾里与顾源上演富二代之间的PK

80后:

“你以为买个了Coach,结果人家给了个Chanel。”路人Blair在豆瓣网上嘲讽这种富人之间可笑的PK。

“在这个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小时代》这个影片意外地告诉我们——富二代的差距也在不断增大。爱情想要在这两个夹缝中生存,是艰难的。”

“爱情,还是觉得‘hold住姐’那种是最真实的,其他那三个人的爱情感觉不出来他们的稳定性。”

“彼此相互喜欢,相互信任,相互给对方安全感,对于爱情就够了。婚姻确实是要以一定的物质为基础,但是不能太看中。”

“我不懂顾里和顾源为何分手,就像不明白他们为何相爱一样。”

“顾里作为一个富二代,却像一个愤世嫉俗的穷丫头一样说话,感觉很假。信任如果只建立在金钱上,关系会变得畸形和脆弱。”

“顾源很注重感情,但是在影片中反而被批判了一样。”

以上是一部分80后在观影后受访时谈到的感受。

总体来说80后对《小时代》中的爱情观纷纷表示很无奈。相比而言,他们更能够体会《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中“为了仕途和发展,选择分手”的刻骨铭心的伤痛。同样来自物质世界的召唤,80后腼腆于裸地追求,他们爱情至上,他们赞美反抗的同时也陷入纠结。纵使屈服于现实,纵使最终无可奈何地选择妥协,80后也将终生感怀青春,缅怀逝去的爱情。在一次次的挫败和打击过后他们终将认同——现实越残酷,爱情越微茫。

90后:

90后经历了中国社会从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的转型,处于物质消费大爆发的时代中心。他们的性情更加独立,个性更加张扬。这种鲜明和强烈的个人色彩在爱情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于是很多事不能忍就不忍,很多人不能相处就分手。

正如顾里,她永远不能容忍的就是——对她尊严的践踏(无论这些尊严是否建立在荒唐可笑的物质和家世的基础上)。顺着这个思路,顾里的爱恨情仇就很好理解了,她含着眼泪目送顾源离去也成必然。在90后的心中,还有很多东西比爱情更值得坚守。至于物质,不过是个人意志的载体,90后从不在乎大谈物质,他们认为“难道你不谈就不存在了么?”

正如网络上被反复质疑的顾里的经典台词:“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虚弱的幌子,被风一吹,甚至不用风吹,缓慢走动几步,就是一盘散沙”。

拷问二:友情——借助金钱和关系大展拳脚?

场景1:新年,大雪纷飞,四女生在豪华公寓顶层买醉

场景2:众主角在高架桥上赤脚狂奔

80后:

对于已经习惯了在分别的场景中以“依依惜别,泪流满面”来表达友谊弥足珍贵的80后,此片又颠覆了。如今“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传统友谊已经out了,替代之的是尽情吐槽,掘力相助。连南湘能够成功晋级服装会也是依靠顾里的舅舅,好在片中对此情节不加掩饰,反而显得自然和真实。比起有关系不肯用,有能力不肯助,80后们普遍表示:影片中的友谊“还好”。

90后:

如果这世界还有救世主,那对于90后来说可能就是同宿舍的姐妹淘。闺密之间的感情坚不可摧,这种感情可以深入指导爱情,指导就业,指导梦想的实现。如果说片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90后大多会告诉你,这就是友情。记者从影院中邻座MM的眼泪中也读到了这两个字,同时感受到了青春的激情和迸发的活力。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在高架桥上唐宛如喊着‘冲啊’,四个女生抱着衣服为了南湘狂奔的那一瞬。”

“如果我的生活中能有这样的朋友,我会感到此生无憾。”

“友谊天长地久是首尾呼应的主线,影片很好地表达了这个主题。希望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朋友,在踏入社会后依然会相互联系,相互抚慰,相互鼓励。”

“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抨击《小时代》中的物欲横流,因为它明明讲的是友情。也许这就是郭敬明说的,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90后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拷问三:希望——要不要弱化苦痛?

场景:贯穿影片每一个场景和旁白

80后:

忧伤的《时间煮雨》、摇臂和斯坦尼康的叙事手段以及杨幂无休止的旁白是影片串起希望的主要希望,相比之下众多80后们表示剧情很“狗血”,并没有从大大的绝望中看到小小的希望。其中更有少数80后对90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尖刻指责。

80后影评人钱德勒在《物质,在一代人心上用力地打一炮》指出:“我们80后还是压抑的,是被体制所抛弃却时不时渴求体制怜惜的小尾巴,而我是在最近几年发现90后是非常可爱的一个群体,他们不知道顾城也不知道舒婷,不听崔健也不听罗大佑。不得不说,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生不是问题,物质还是极大丰富的,为什么而活,也不困扰他们,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enjoy today。”

但也有不少80后对情节给予肯定。

如网友“real逝风”在网上的《作为对郭敬明不感冒的80后的公允看法》一文中提到:“无论怎样,只有用心去做,并且拼尽全力,才能最终为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抓住宝贵的机会实现人生的蜕变。就像四姐妹裸脚狂奔,坚定信念、强忍疼痛,并最终获得成功一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人士都有不为外人道的心酸历程。”

90后:

“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转动过去。秒分时针,拖着虚影转动成无数密密麻麻的日子,最终汇聚成时间的长河,变成我们所生活的庞大的时代。而我,和我们,都是其中,最最渺小微茫的一个部分。”

杨幂青涩的画外音伴随《时间煮雨》忧伤的曲调并没有营造出压抑的效果。忧愁中伴着小清新,就像90后的生活轨迹,少了苦痛,却洋溢着自信和期待。与70、80后不同,人们对90后的认识大多是——高智商,懂规则,敏感和喜欢张扬——市场消费观念强烈,名利欲毫不掩饰——接受新事物,对未来有无尽的畅想。相比80后的尖锐和凌厉,他们表达方式也是娓娓道来,不慌不忙的。

网友“北岛酱”在豆瓣上发言:“和很多人一样,这是我爱了5年的故事;和很多人一样,这些主演当中大部分都是我非常喜爱的;和很多人一样,故事背景就是自己所在的城市。所以更是和很多人一样,我们等待、期待着它的诞生和到来。”

观者Z坦言自己不喜欢《小时代》,但他仍中肯地说:“小四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看上去有股掩不住的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而这样一个人,他的作品里却透露着友情至上和青春无畏的美好。”

他们不想心怀整个世界,更多地想立足于自己的小世界。他们少了那么点群情激昂,但多了些许淡定随性。就像片中专栏作家周崇光在结尾处的一段对白: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飘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近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你被嘲被讽被讨被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不甘心放弃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记者观察

《小时代》为何遭遇谩骂

通过采访和观察,记者发现:虽然不同年龄层对影片的关注点和价值评判有所差异,但也并不是导致《小时代》遭遇谩骂的原因。“《小时代》事件”中不理性的声音来源于以下两点:

1、对身为作家出身的郭敬明的质疑。如乐嘉博文中提到的:“反对郭敬明的人一方面出于对其取得巨大成功的嫉妒心,一方面出于对世道炎凉的社会的愤懑的情绪的转移。”郭敬明则在回应中指出:“你很难去说金钱和物质对人们的心灵不产生任何的冲击,你去回避这个问题也没有用,反正大家见仁见智嘛。但是谁都别带着特别上帝的视角来说这个电影,我觉得没有必要,合适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子的,只是说电影会把它放大。”其实,作家出身做导演的远不止郭敬明一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导演九把刀也是其中之一。况且郭敬明很早便坦言自己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商人,作为商人和利益挂钩是天经地义和无可厚非的。所以问题好像就又抛回给了我们消费者和广大的电影爱好者、评论者——我们究竟要期待从一个商业化的作家的身上得到什么样的价值观的指引?我们是否能够包容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

2、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质疑。据统计,《小时代》的排档在各院线占到了市场份额的50%,甚至个别影院将影片全天排满。虽然“唯票房论”已经在“新浪潮”论坛上被华谊的王中磊和星美的覃宏两个业界大佬所共同批评,但今天从《小时代》的排片上,我们仍未见到行业内任何改革的行动力。中国电影市场正面对泥沙俱下的局面。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囊括从少年到老年的所有观众,况且《小时代》的局限性也是在开拍之前就被各方预见的。贾樟柯在微博中引用法国文化部长菲利佩座谈时的发言,法国规定任何一部电影在任何一家影院的排厅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也不能超过该电影总场次的三分之一,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由此,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否也到了应该即刻反省时候了?也该学学《小时代》的分众营销的手法了。

在淹没《小时代》口水战中,人们畅快地表达着自己的悲喜哀愁,呐喊着属于自己时代的口号,恣意挥洒情绪的同时,也理性地玩味和思考着这个时代,思考着它的好与坏、进与退,这本身就是时代的进步。

在某些人讥讽《小时代》肤浅、浮夸、物质崇拜的同时,在很多人深刻内省、富有责任感地批判的同时,我们重新审视林萧的努力、南湘的才华、顾里的自信和宛如的不羁,如果不能热血沸腾,就起码会心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