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羌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羌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羌族建筑文化中,羌碉是最为代表艺术的之一。现存羌碉最早的建于元朝,最晚的则建于20世纪的前半叶,它们跨越了几个世纪的沧桑岁月,见证了川西高原从战乱走向安定、从萧条走向繁荣、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历史进程。灿烂的古羌文化中,石砌建筑文化最为宏大、尤其突出、充满艺术的魅力,是古羌文化的一种传承,是羌族原始宗教、建筑艺术等多元艺术的综合体现,被众多的国内外民族学者称为东方的“玛雅文化”。

关键词:羌碉;“玛雅文化”;宗教

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的民居建筑,既受观念的影响,又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建筑式样丰富、分布广泛、特色鲜明的类型特征。

羌族建筑最大的、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依山势而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的墙体主要由黏性很好的黄泥和片石砌成。羌寨民居建筑中各层各室分工明确,住宅建筑功能通常分为:一层为“圈”,饲养家禽及耕牛;二层为主功能区,有堂屋、居室、客房、厨房等;三层楼主要为储藏室:由于通风好主要存放粮食、腊肉等杂物,也有居室;四层羌人称之为“房背”晒场层:用于晾晒和加工丰收的农作物;五层为“神圣”空间,是特别筑建的专门用于放置、供奉白石神――天神。

这些碉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年代久远的门窗大都窄小,年代近的门窗宽大;大都墙体厚实,整体由下往上渐渐内收,逐渐形成底宽、顶端窄上轻下重的建筑力学原理;一般每座碉楼通高达二十至三十多米;内部空间大部分都为上下通体四方形、有通体圆形的但很少见;碉楼内部一般分设十多层左右不等,每层前后左右都有射击孔兼观察孔,孔形外窄内宽便于观察和射击;顶层最上方供奉白石神,下面作观望平台。有的羌寨筑有四至五座碉楼,多的则有十几座,每座都是杰作,结构没有瑕疵,边角像刀刃一样笔直,墙壁坚固平整。岷江上游的羌碉,以建筑精美、风格各异、布局和谐、错落有致而著称。所以在川西高原有“无碉不成寨”之说,碉楼集居住、防卫、防盗、防灾等功能为一体,且星罗棋布,一碉有警,相互呼应。

在四川省理县桃坪村,有一处当今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这就是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民居内房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有二至三层,上面作为住房,下面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屋内房顶常垒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块卵状白色石头)。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统也是独一无二的,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度,作消防设施,而且一旦有战事,还是避免敌人断水并作为逃生的暗道。

寨内的巨大碉楼,雄浑挺拔,屹立于比肩走袂的村寨中,高高低低,从数米到数十米,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为料,有的仅用土木。寨子是一处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片石与黄泥砌成的坚固经历了无数的地震后仍完好无损。墙体和墙体之间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无数暗道,走入其中就像步入了历史的迷宫。

施工时不绘图,不测算,不吊线,信手砌成,结构匀称,棱角突兀,雄伟坚固,精巧别致,是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令人叹为观止,因此,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考察。

这个寨子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两千年前用黄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的,集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显示了羌族这个古老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

羌族建筑文化的装饰,不仅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同时也是羌民族建筑的构造理念和审美特征的体现。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与装饰上,羌寨采用的是简单朴实的方式,以朴实厚重为主要特征的羌寨村落,疏散地像星星一样散布、镶嵌在岷江峡谷两岸的沟谷内和山腰间。羌寨建筑就地取材,石砌与夯土既是其基本建筑结构,又是其独特的装饰,充分体现了材质本身的美感,这一点正是现代环境艺术所强调的建筑理念。羌人在外装饰上强调少而精,用白石灰在墙上画上图案符号,既美观又是村寨族群的标志和符号,房顶摆放供奉的白石与羌人原始崇拜的宗教有关,而作为镇鬼之神的“石敢当”通常放置在寨门左右。

远古时代,羌族祖先游牧到岷江上游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迁移中,羌人就与岷江峡谷的石头结下了几千年的生死情缘。可以说羌族的历史就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是用石头打造出来的民族。羌族用石头造就了本民族独特而神奇的文化内涵、、勤劳勇敢的品格,战胜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智慧。

(作者单位 四川省理县通化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