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技击视域论少林武术的变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技击视域论少林武术的变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从魏晋南北朝至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少林武术的本质特点也在发生变化,作为少林武术的本质特点之一的技击性随着时代的更迭也发生着质的变异。本文从技击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少林武术的变异特点,以期为少林武术的传承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少林武术;技击;变异

1前言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少林武术技击特点一直是传承的核心。但是当历史进入20世纪后,少林武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了异变,其特征和功用由格斗搏击和健身强体不断向艺术化、体操化方向变异,并形成了具有竞技体育特征的武术〔1〕。由此,历史上少林寺僧的练武情况及特征,传统少林武术与变异后的少林武术之间的区别以及变异的原因等是值得人们去研究和探索的。

2传统少林武术与变异后少林武术的差异

21修禅健体功能的变异

传统少林武术的精髓在于“禅通、武达、医理明”。习武是禅修、明心性的法门。所以,传统少林武术以修心和练气为目的,如心意把、易筋经、罗汉十八手等功法动作舒缓、刚柔相济、身体协调,其作用是通过内气的调息来修练禅定及通畅五脏六腑,从而达到明心性及身体健康。当这些功法修练到一定程度,便可用自身的真气导引他人的气,用气化疗法为病人治病。所以传统少林功夫的精髓是“禅武医”三位一体的修练。异化后的少林武术,以刚猛迅速、跳跃翻飞为主要格调,这种类同竞技体育的武术,虽然对锻炼人的筋骨有一定的益处,但由于过于迅猛刚烈,难以达到禅修明心性的目的,其健身功能也较差,且不可持久练习。虽然异化后的少林武术也有以动作舒缓为主的健身功法,但练习者多不知用作搏击招式,把武及医分开了,失去禅武医的精髓〔2〕。

22动作速度的变异

传统少林武术套路的运动速度比较舒缓,且刚柔相济。舒缓的原因是因为传统少林武术是以练气、练力为主的。少林寺古传“释家锤把十要诀”云:“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也就是说,演练传统少林武术实际上是一个练气、练力的过程,练习时慢,使用时快。传统少林武术的舒缓和刚柔相济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就是能长期和持久地练习,而不受年龄的限制。变异后的少林武术,运动速度大大加快,并以迅速刚猛为其基本特征,即现在人们常说的“节奏快,拳法紧”。速度加快之后,拳术看起来如急风暴雨,使人有“快捷”的美感。但速度的加快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练习者不能持久,练拳械时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长时间练习,不仅会造成身体的严重透支,甚至会造成因缺氧而呼吸困难。再者,速度的增快,使传统武术由过去的练气、练力而演变成如竞技体育一样,追求短时间内能量的最大释放,致使变异后的武术和竞技体育项目一样,只适合年轻者练习,而不适合年长者。

23拳脚曲直的变异

传统少林拳出拳踢腿是“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就是打出去的拳和踢出去的腿要有一定的弯曲度,且不可过直。这是传统少林拳适应实战的需要而创出来的。出拳、踢腿时如果臂和腿伸得过直,力量运用到了极点,不利于防守,对手如果还击而击打臂或腿(尤其是中部)易造成折断;反之,有一定的弯曲度,就会有较大的抗击打能力。再者,拳、脚弯曲还有利于回收而迅速形成第二次攻击。异化后的少林武术,出拳、踢腿都比较直。直臂、直腿虽然美观,但不符合实战的要求,而更多的是适合表演。

24身体和出拳方式的变异

传统少林拳转身和出拳都是滚动的,即古拳谱中所说的“粘滚”。其身法和手法是“身以滚而动,手以滚而出”。所谓的“粘滚”,就是出拳、转身时要有旋转,这是因为旋转所产生的力量要大于直接出拳的力量。就好比人们常用的电钻,就是靠旋转型产生力的,这是因为它能产生较大的旋转力。所以传统拳的“粘滚”是有科学道理的。它之所以这样,同样是因为它是为适应实战格斗的需要而形成的。异化后的少林武术,身体的转动为直转。而出拳一般不旋转而直接冲出。异化后的少林武术的出拳、转身虽然比较直接明了,看起来比较整齐,但同样不适用于实战格斗,而适用于表演〔3〕。

25招式的变异

传统少林武术,由于立足于实战,其一招一式,一拳一腿,非攻即守,攻中有守,守中寓攻。古少林拳诀云:“攻守之法,佯退实攻,虚攻实退,虚虚实实,乘虚而进。”也就是说,少林武术的每一个招法,都是基于进攻和防守而设计的。其每一个动作要么是攻击,要么是防守,或者看起来是退却,但实际是进攻。比如少林拳的“压手缩身”,虽然看起来缩身是为了防守,但缩身之时正是为了迅速伸展身体而发起攻击。再如少林拳的进退,要求“进步低,退步高”。即进步时,腿不可抬得太高,以防失衡而受到攻击;退步时,由于不能看到身后地面的情况,易被石块等绊倒,所以退步时要高。因此,少林武术招势设计的立足点就是实战。异化后的少林武术动作变为以整齐化一、优美大方为基本特点,不很讲究招势的进攻防守功能。其招势的简捷、美观,同样只适合表演和观赏,而不适合格斗搏击。

26动作幅度的变异

传统少林武术身体动作的幅度比较小,即少林常说的“小架子”、“缩身而行”。所谓“小架子”,即出拳时手臂不可全部伸出,踢腿时不可过高而应在腰以下,站立时不可过直而要有一定的弯曲度。传统少林拳的“小架子”、“缩身而行”亦是适应实战而形成的。出拳时,动作过大,使冲出去的拳难以回收,不利于防守反击。踢腿时,当一只腿踢出,如果踢得过高,另一只腿就会露出一个很大的空挡,对方攻击另一只腿时极易被击倒。同时,踢得过高,容易失去平衡。少林武术身体运动时“缩身而行”的目的是目标小,不易受到攻击,同时缩屈的身体还可以迅速伸展而发出迅猛的攻击。由此,少林武术的“小架子”同样是利于实战格斗的产物。变异后的少林武术,出拳时臂伸得很直,踢腿时愈高愈好,站立时尽量站直。异化后的这种站得直、踢得高、蹦得远、伸得展的武术,是比较符合艺术和美学的要求的,但同样不利于实战。

27协调性的变异

传统少林武术不仅舒缓,利于实战,演练时还要求身体各部位必须协调。古本“少林拳诀”言少林拳动作有六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所谓六合即练武时身体各部位必须协调一致,即出拳时手要与脚配合,肘要与膝配合,肩要与胯配合,思想要与意念配合,意念要与运气配合,运气要与力量配合。这六合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格斗不仅是身体一个部位的运转和发力,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发出超常功力。异化后的少林武术,虽然也讲究身体各部位的配合,但更重视身体各部位的独立性,即表现手法时,以手法为主。表现脚法时,以脚法为主,而没有把各部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去发挥更大的攻防能力,而是去追求表演性。

3少林武术技击特性变异的现实需要

31少林武术技击性的变异是军事变革的需要

军事上火器的广泛应用和冷兵器的退席。传统的少林武术和其它各门派的武术,都产生于冷兵器时代。在那个时代,不论是保卫自己的家园,还是统一天下的战争,都离不开刀、枪、剑、棍这些兵器。在战场上格斗时,运用这些兵器技艺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胜负,决定着双方生死命运。由此,冷兵器时代,人们比较重视武术,也重视武术的发展和技艺的提高,这就是冷兵器时代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4〕。20世纪开始,随着火器在中国军事上的广泛运用,火器与冷兵器枪、刀、剑、戟相比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火器的威力要远远大于冷兵器。且不说原子弹、大炮这些威力巨大的火器,就是比较普及的轻型枪支的威力也远大于传统的冷兵器。随着火器广泛运用时代的到来,少林武术及其它各门派武术的发展失去了原动力,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就迫使人们去变更传统武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传统的技击为主转变为强身健体、娱乐表演为主。

32少林武术技击性的变异是社会规则变革的需要

在冷兵器时代,武术不仅用于强健筋骨、军事战争,其社会秩序的维护也离不开武术。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是社会和官方展示本领、选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古时的各种比武选将、打擂,甚至官方选用武官的科举制度都要求必须有高深的武功,才能取得胜利。就是说冷兵器时代的社会规则为少林武术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是冷兵器时代需要少林武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社会进入20世纪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战争利器被火器取代,社会和官方规定的规则也使传统的武术很多失去了用武之地。首先,在军事上选用人才,并不是以武功高低来决定的。其次,军事上的战争法则,不决定于个人武技的高低,而主要决定于火器的水平。再次,传统武术招招式式力求致人于死地的技法,已不再适应法制社会规定的原则,即是在比赛中亦不能以致伤致死人的能力大小作为依据。由此,传统武术在社会规则变革的情况下迫使其必须向竞技体育化方向发展。

33少林武术技击性的变异是现代竞技体制的需要

传统少林武术套路一般每套拳分为三节(段),第一节长度略短于一般竞赛套路,两节连在一起,比一般竞赛套路长,三节连在一起相当于竞赛套路的一倍半或两倍。少林前辈老师设计三节时可能是为了让弟子们由短至长逐渐增加功力(一般先练第一节,然后随功力的增加可一次练两节,由一节增到三节需要一定的训练阶段),未考虑表演时间方面限制之问题。现代竞赛规则对少林拳的要求是练习时间不能低于40秒。而传统套路的一节动作完成不足40秒。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套路在参赛时就会出现一些对应措施。例如有的起势增加停顿时间,有的在套路中不该停的地方延长停顿时间,有的则补充动作改变套路结构。例如有的在小洪拳套路的中部加一些别的拳的动作以凑够时间;有的在练大洪拳中的一拳两枪时在一拳后较长时间停顿,把本应一气呵成的动作分成两部分,破坏了原来的风格及实用性。棍的竞赛套路则是在原阴手棍的基础上增加了阴阳把长棍或自选棍的一些动作,使该套动作前后风格不协调〔5〕。由此可知,竞赛体制的变化使少林武术的技击性变异得越来越淡。

34少林武术技击性的变异是审美差异的需要

传统少林武术突出的是技击,其动作特点是滚出滚入,七扭八拐,从审美角度给人的印象是不美观,但这并不表明传统少林武术没有审美性,只是传统少林拳不刻意去追求形象美,更多的是体现其自然的美。而要展现出少林拳的自然美是需要演练者有高深的功夫作为基础保证的,只有这样才能用一拳一脚、手法、步法、身法等体现出少林武术的矫健和运动美。而想要达到高深的功夫是需要在正确的训练方法的基础上长时间地积累,非短期可达到。另外,人与人的审美因需求不同有着很大差别,例如,一拳碎几块砖,与一鹤冲天的美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一鹤冲天表现出来的是矫健飘逸的美,有的人则认为一拳碎几砖是阳刚威猛之美,由于存在这种共性和个性的差异,需要我们设计一种普遍认可的共性美。现代人喜欢强烈的快节奏的运动美,对造型、姿势的审美要求也高了,不仅着眼于动作的矫健,同时着眼于动作的形象美,动作的难度美。传统少林武术是以强健筋骨和军事格斗为目的的,其核心并不在于武术动作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而在于如何强身健体,如何取胜对方,也就是说艺术性及观赏性在传统少林武术时代不是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传统少林武术向竞技武术方面发展的时候,人们对少林武术技击性的认识和理解,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追求战胜对方,转向追求其艺术性价值,即以艺术性、观赏性、表演性作为评判少林武术优劣的重要标准。再者,随着少林武术向竞技化方向的发展,评判少林武术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速度快、跳得高、蹦得远、翻得捷这些高难度、体操化的少林武术被视为上乘武术〔4〕。也就是说,竞技武术从美学观点来说的确比传统武术更具观赏性,也比较适合大众的口味。

4结论

综上所述,武术作为伴随人类社会进程而产生的一种文化,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影响。传统少林武术由格斗搏击异化为竞技表演、强身健体,这是少林武术适应社会变革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不可否认变异后少林武术在人们生活和社会上的作用,应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对于传统少林武术来说,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在当今传统少林武术不断异化及传承人日渐减少的情况下,保护、传承和光大传统少林武术特别是少林武术的技击性是我们每一位武术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建营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3)93-95

〔2〕〔3〕吕宏军嵩山少林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4〕胡玉玺少林武术发展的历史归因〔J〕体育文化导刊,20125

〔5〕李驻军浅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关系及发展策略〔J〕菏泽学院学报,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