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潜心文本解读,优化音乐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潜心文本解读,优化音乐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使学生能“听懂”音乐,那么对音乐文本解读就显得格外重要,否则再好的音乐对学生而言也只是简单、肤浅的听听唱唱而已,永远到不了理解、感受的层次。那么,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解读音乐呢?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又如何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立体地进行操作。

一、深度挖掘,领悟文本本体性

在引导学生欣赏、表现音乐时,我们要围绕音乐的本体性,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充分探寻音乐要素在作品中的作用,感受音乐的情感内涵。通过对音乐的反复聆听和体验,深刻领悟到文本的音乐性和审美性,从而能自信、自然、有感情地表现音乐。

1.探寻文本音乐要素

音乐要素即音乐作品的语言。对一篇音乐作品而言,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才思及内心活动,都是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完成的,可见音乐的表现离不开音乐要素。只有深入文本,挖掘乐曲的各要素在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及作用,才能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如人音版第七册《荡秋千》的教学,这是一首单二部曲式的歌曲,每部分由三个乐句组成,相比第一部分,第二部分除了首句不同外,其余两个乐句完全一致。课堂中,教师可以把六个乐句写在六张卡片上,一一呈现,让学生学唱旋律,通过让学生找乐曲中“双胞胎”这一形象的手段,来解决旋律进行中的变化重复,并通过卡片的对比排列,乐曲的结构也就一目了然了。而对于第二乐句[5] 5旋律模进中的音准,老师用上下来回荡秋千的音乐形象来解决,这一解读可谓准确、独具匠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还应当抓音乐的关键要素。如在欣赏歌曲《小白菜》时,旋律无疑是第一要素,正因为逐渐下行旋律线的作用,才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白菜内心的痛苦。在欣赏《万马奔腾》时,节奏无疑是第一要素,因为正是马蹄般的后十六节奏的大量应用,才使音乐成功地塑造出了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以及骑兵的飒爽英姿。教学中,只有深入解读乐曲的音乐要素,才能探寻作者音乐语言的奥秘,从而走进文本,领会作品的音乐性。

2.感受文本情感内涵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它是唯一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的学科,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能让学生有充分的内心情感体验。如果我们能把握好这一学科特征,仔细品读文本,将歌曲中最能打动人的音乐元素传递给学生,那么音乐教育的本质就得到了体现。

如歌曲《故乡的小路》,初听这首歌曲只是感觉歌曲好听,曲调流畅而抒情。再细细品味,才感觉4/4拍和3/4拍地变拍子,以及第一乐段的弱拍起音、临时变化音的运用,都别有蕴意。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后半段六度的音程跳进,演唱形式也从独唱变为合唱,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在“”的哼鸣中,歌曲虽然结束了,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诉说。

所以,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细致品味音乐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体会其背后所传递的细腻情感。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并亲身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真实地感受到作品的形象特点,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性,继而关注音乐本身。

二、拓展链接,丰富文本内涵

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表现的艺术形象也各不相同。我们只有将文本放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设身处地地深入作品,对所刻画的音乐形象左右推敲,理解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读出文本的本来面貌和独特意境,从而更好地体现出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

1.解读文本风格特点

文本解读就应该深入音乐作品的内部世界,找到音乐中最有特点的、最具有风格和表现力的审美点进行品味,领悟音乐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对美的印象更清晰、更具体、更深刻,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

《打虎上山》是五年级音乐课中的欣赏内容,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主要唱段之一。它采用了管弦乐队伴奏,音色丰富,气势恢弘。音乐首先以舒展而宽广的曲调描绘了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表现了杨子荣挥鞭疾驰在莽莽雪原的情景。接着唱段转入“二黄导板”,在乐队的伴奏下,主人公以高亢嘹亮的声调,唱出了气冲霄汉的战斗豪情。这个唱段的中段,音乐趋于规整,以中板速度道出了杨子荣“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的坚定决心。唱段最后为西皮快板,1/4拍,音乐转为急速,气氛紧张热烈,具有战斗性,生动有力地表现出杨子荣“捣匪巢定叫它地覆天翻”的英雄气概。

我们常常会想:通过对音乐文本的细读,要传递给学生的音乐内涵究竟是什么?从以上的文本解读中不难理解,那就是对音乐作品独有的特点与风格的把握,它是作品内在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最能让学生生动体会和感受音乐的主要方面。

2.解读文本文化差异

音乐不仅和文化相关,还和历史、地理、民俗、地方文化等多种艺术门类息息相通,其中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最能体现多元教学理念的精髓。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具体呈现形式,它必然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才有不同风格、多姿多彩的音乐。国家与国家之间亦是如此,就连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音乐也会有强烈的背景差异。

如人音版第十一册《茉莉花》的欣赏。就民歌来说,江苏民歌《茉莉花》具有小调体裁,歌曲婉转流畅,给人以抒情秀美之感,歌词细腻含蓄的表达方式,使歌曲更具江南风格色彩;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它的旋律跳进增多,并趋于刚直和干脆,显现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辽宁海城民歌《茉莉花》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旋律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就连衬词的处理,也显出东北二人转的特点来。还有山西、陕西、四川等许多地方都有以茉莉花为题的民歌,所表现的内容、歌词大体相近,但旋律有各自的地方特点。

《茉莉花》在各地“入乡随俗”,正体现了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对音乐作品的影响。理解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可以引导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解读作品的人文属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尊重和接受音乐的多元化和多元化的音乐。

3.解读文本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它是一个音乐作品的隐形要素,虽不如音乐要素那么直接地影响音乐表现,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深入了解作品的背景及创作者的意图,从而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对于离当代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只要教师教学方法得当,同样能受到学生的喜爱。

如人音版第四册歌曲《卖报歌》的教学。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作曲者聂耳当时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结识了一个十岁左右卖报的小姑娘――小毛头。小毛头每天清晨就要去报馆排队等派报,晚上卖报到深夜,卖不完会影响一家人的生计。小毛头的遭遇,给聂耳以深刻印象,于是就以她为原型,写成了《卖报歌》。1934年,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在上海公演时,聂耳还特地请小毛头本人扮演剧中的报童,在舞台上首次公开演唱作为插曲的《卖报歌》,从此《卖报歌》传遍全国,久唱不衰。课堂上通过这样的解读,可以为孩子们深层次地演绎歌曲作好铺垫。

几乎每一篇音乐作品背后都会有一段故事,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就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欣赏肖邦的《小狗圆舞曲》时,介绍肖邦创作这首圆舞曲的故事;在欣赏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时,介绍他以这首作品在参加俄国音乐家齐尔品中国风音乐作品征集大赛中一举夺魁的背景;在欣赏《摇篮曲》时,介绍《诞生在菜单上的世界名曲》的故事……这些生动有趣的音乐故事一定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从而饶有兴致地跟着老师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三、个性异构,创新文本实施

针对不同文本,我们应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促进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悟。以丰富的想象力、开放性的思维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审美体验,完善个体情感,塑造学生个性,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力,让学生的心灵自由绽放。

1.提取文本中的独特性

每一件音乐作品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孩子们哪些音乐知识和技能?是记住这首作品,还是掌握结构?是认识乐器感受音色,还是体验变化?是了解节奏特点,还是感受旋律走向?等等。一节课中这些内容不可能都涉及,是应该有侧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活动,帮助学生找到这首音乐最有特点的地方,并加以细细品味,从而更好地去了解、感受音乐。

如教学歌曲《雨中》时,课堂上教师抓住“雨中”这一音乐情境,提取了歌曲中近似于雨声的乐句及片段:将八分音符的密集进行连接成“轻快的小雨”;对部分二声部旋律的重新编排,使其高低声部形成错落的起伏感,同时抓住延长音的特点,呈现了“连绵不断的小雨”;最后将尾声处的三次重复做渐弱处理,让学生感受“渐渐停了的雨”的音乐线条。由此,“雨中三部曲”便应运而生。在情境的引导之下,学生尝试着运用音质的变化、强弱的对比、和声的配合和气息的控制来表现不同的“雨声”,通过模拟情境,很快进入深层次的歌唱体验。

教师创造性地提取文本材料中的音乐要素,让学生聆听雨、想象雨,感知不同的雨声,引导学生进行歌唱实践。教师将自己对歌曲的独特分析和见解与对文本的深度把握相融合,使歌曲的意境得到了富有创意的呈现,也让学生的歌唱体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2.对文本进行主题性整合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需要,通过提炼、拓展、综合,围绕一个主题,有机综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各乐曲之间的联系,需要我们通过对音乐本体的深度挖掘,建立起实质性的链接,从而优化教学。

如一年级下册《游戏》这一课,可以将歌曲《火车开啦》和管弦乐《火车波尔卡》放在一起进行整合。这两个教学内容,无论是情境语言衔接,还是内在教学内容链接,都体现了整合的宗旨。“小朋友们,开火车除了能用歌声模仿情景外,还可以用器乐来表现游戏呢!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的是什么?”几句话,简洁而巧妙地将唱歌教学转为欣赏教学,并给孩子们发挥想象力提供了依据。这节课中,无论是歌曲还是乐曲的学习,都紧紧围绕着本课的主题“游戏”进行,“游戏”作为一条线贯穿始终,也为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等提供了很好的依据。纵观本课,两个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说是合理、高效的,因为是同一主题,学生很好理解,短短40分钟,歌曲和乐曲浑然一体地呈现了出来。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同一内容表现形式作品的整合,如《阿细跳月》中,我们可以搜集管弦乐、打击乐、歌唱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教学。相同体裁不同风格作品的整合,如教学“进行曲”时,以《欢迎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等乐曲进行教学整合,这不但能开阔视听领域,而且在不同乐曲的接触中提高欣赏兴趣。但是,不管哪一种整合,建立起内在联系,这是最重要的。

3.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设计

针对同一文本,不同老师有不同的设计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从不同的维度切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音乐进行个性化地解读并展开教学。

在一次校本教研中,我校三位老师对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进行了同课异构。

教师一:(1)借助图谱,挖掘情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2)改变拍子,拓展情感。教师弹奏改编成三拍子的歌曲,学生边晃身体边哼唱,感受和体验歌曲不同的音乐形象。(3)添加尾声,深化情感。用渐弱重复最后一句,感受小宝宝渐入梦乡的情境。(4)综合表现,升华情感。师生合作,用歌声来表现妈妈唱歌――天上月亮、星星跳圆舞曲――小宝宝渐入梦乡的故事。

教师二:(1)感受小宝宝各种睡觉的形象。听琴演唱歌曲,并随音乐模仿妈妈哄小宝宝睡觉的动作。(2)情境表演“小宝宝睡着了”。师生一起表演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情景剧。教师表演妈妈,部分学生表演小宝宝,其余学生表演月亮及星星闪烁的各种造型。

教师三:(1)用竖笛为歌曲伴奏。要求声音轻柔,并引导学生给歌曲加引子和尾声,再演唱全曲。(2)唱奏结合,演绎歌曲。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一组唱歌,一组吹奏伴奏,一组吹奏旋律。(3)综合展示,升华情感。学生认领任务(引子和尾声、旋律、伴奏、歌手)并进行综合性表演。

上述课堂教学中,上课的老师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课堂上,老师们充分挖掘文本中可拓展的内容,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专长,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课堂。不但授课教师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听课老师也可以在这样多维度的课堂设计中,找到自己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教师只有对于教学文本有着足够的认识和领悟――即对于文本思想的解读准确到位,才能够让学生深度体验和感受音乐的魅力。教师如果对每一件音乐作品都能细细品味,并对其内在的思想以及灵性进行挖掘,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用更理性和更广阔的思维来设计教学内容,从而理解文本的情感,提升文本的高度,感悟文本的价值。这样,我们的教学意识也会逐步深入和成熟起来,由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