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式工会是否解决劳资纠纷的仙丹妙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式工会是否解决劳资纠纷的仙丹妙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工会曾在提升产业工人工资、改善工作环境上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一味强调保护自身利益、与企业进行非理性对抗,逐步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步伐。中国工会不能照搬美国模式,但在工会的功能定位、独立性和领导素质提升上借鉴美国经验,有助其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自2010年5月位于广东南海的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员工因不满薪资待遇而罢工开始,一系列劳工事件震动了中国乃至国际社会。在一些大型工厂,罢工的参与者动辄上千,其密度和规模都超出了过往以偶发独立事件为特征的劳工纠纷。虽然不少罢工事件以加薪告终,但留在外国投资者、企业管理者、政府和工人心中的种种问题并没有解除: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是否开始动摇?丰富而低廉的优质劳动力资源是否到了枯竭期?加工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中国如何解决保持竞争力和提高员工工资之间的矛盾?

在诸多罢工事件中,让国际社会跌掉眼镜同时也多少让投资者松口气的是,工会扮演了一个非常独特的、促进工人复工的角色。从员工角度看,工会完全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而从投资方和管理层看,工会并没有做到有效沟通并未雨绸缪地防止罢工的发生,工会可谓两头受气。

南海本田事件发生后,很多美国朋友都问我:中国的工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组织?为什么沃尔玛在美国没有成立工会,反倒在中国成立了工会?在罢工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工会的性质和作用将发生哪些变化?而国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问我最多的却是:美国式独立工会的组织形式是不是解决中国劳资纠纷仙丹妙药

在回答这些问题以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美国工会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工会今与昔

在美国,工会是完全独立于企业和政府的职工代表组织。美国的机构主要可以归入公共企事业范畴(Public Sector,主要包括警察局、学校、政府、邮局等国有事业和企业机构)和私有企事业范畴(Private Sector)。在公共企事业范畴,工会迄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私有企事业范畴,其已是风光不再,这一点可以从工会密度(Union Density,工会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中略见一斑:公共企事业范畴的工会密度为36.8%,私有企事业范畴仅为7.6%,平均则为12.4%。

美国公众一般都认为,私有企事业范畴的效率、管理和创新优于公共企事业范畴。最能说明问题的应该是美国邮局了,这个有着23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有公司,由于未能把握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商机―快捷的国际间包裹递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眼皮底下冒出两个响当当的世界500强:联邦快递和UPS。所以,在公共企事业范畴占优势的美国工会,常常与低效、保守和缺乏创新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也许恰恰由于这一形象,美国工会密度自上世纪40年代末起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45年的36%降到今天的12.4%。其实,如果不是60年代开始的公共企事业范畴工会密度的快速增长抵消了私有企事业范畴工会密度的大幅度降低,今天的美国工会恐怕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今天,美国工会的主要活动就是利用会员跨企业甚至跨行业的集体力量进行工资、福利和工作环境的谈判。虽然与上世纪50年代的鼎盛期不能相提并论,但美国工会的影响仍不可忽视。尤其是在亲工会的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美国工会的影响力正得到一定的复苏。

其实,美国工会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以19世纪30年代为例,女工在“血汗工厂”的纺纱厂里每天工作16-17个小时,但每周只能拿到不到4美元的工资,还常常因为迟到几分钟就被罚款,而任何抗议都会导致被解雇,至于克扣工资更是司空见惯。而在有工会组织的工厂,同样工作的待遇却是“血汗工厂”的3-4倍!可以想见,如此的差距会带来多大的感召力,工会的发展在这一段时期势不可当,工会运动提倡的一系列价值观得到追随者的认可,当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团结一致,休戚与共”(Solidarity),与其相呼应的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理念以及对平等的向往和对优越超人的蔑视。这些价值观的演绎形成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民主和人权不应该停步在工厂大门和办公室接待室之外。工会的蓬勃发展,使得1890-1914年间,有工会组织的美国产业工人每周工资从17.63美元上升到21.37美元,每周工作时间从54.4小时降到了48.8小时。

但是,由于经济的繁荣以及工会组织缺乏思变、进取、卓越的领导力和愿景,20世纪20年代,人们看到的是工会运动的萎缩。有两组数字颇能说明问题:1919年,约有400万工人参加了近3600次罢工;1929年,仅有不到29万工人参加了约900次罢工。

有意思的是,在大萧条中,工会并没有像人们预计的那样得以复苏。1932/1933年间,美国失业率高达25%,因为会员穷困潦倒、付不起会费,工会大量流失会员,这个本就萎靡不振的组织再遭打击。

1932年3月,时任总统的胡佛签署了美国第一个劳工保护法案,即《诺里斯-拉瓜迪亚法案》(Norris-La Guardia Act),废除了当时颇为流行的“黄狗劳工合同”(Yellow-dog Contract),即逼迫员工在签订劳工合同时承诺不参加工会。此后,又有一系列的劳工保护法案如雨后春笋而出,为美国工会的复兴铺平了道路。但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与犯罪组织及黑社会的瓜葛曝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会的社会形象。

政府眼中可资利用的

惹事生非者

谈美国工会,不能不提其与政府的关系。简单地说,工会从一开始就是美国政府心目中的惹事生非者。美国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迈克尔・帕伦蒂(Michael Parenti)在畅销书《少数人的民主》(Democracyfor the Few)中写道:“在19世纪的美国,因企业的过度压迫而导致的农民反抗和工人罢工,绝不比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少。当局坚定地站在既得利益者一边,动用警察、民兵和联邦军队来平息骚乱。最高法院则将工会定义为侵犯私有财产和宪法的组织。”即使在一个多世纪后的1981年,工会与政府之间的对抗也丝毫没有减弱。当里根总统当年下令解雇为寻求高薪和降低工作时间而罢工的1.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