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10~公主岭市医院婚检门诊就检人群中梅毒感染率的特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10~公主岭市医院婚检门诊就检人群中梅毒感染率的特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医院婚检门诊就检人群中梅毒感染率及其特征。方法:本次医学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在公主岭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接受婚检的730名受检者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通过无关联匿名检测法,接受身体检查和血清横断面检测,对患者梅毒感染率及其发病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所有730例医院门诊婚检者中,确诊感染梅毒8例,梅毒感染率约为1.10%,且女性婚检者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感染性病的患者中,梅毒和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最多,均为27.59%,其次为淋病,约占20.69%。结论: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医院门诊婚检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梅毒感染检查途径,且女性的梅毒感染,特别是隐性梅毒的发生率更高。

【关键词】医院婚检门诊;就检人群;梅毒感染率

随着我国近年来梅毒感染发生率的逐步提高,以及该疾病对患者影响的逐步加大,梅毒感染的临床检查和治疗工作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利用医院婚检门诊作为一种梅毒感染检查途径,不仅有助于梅毒感染患者临床检出率的提高,而且能够最大限度避免先天性梅毒和胎传梅毒问题的发生。因此,笔者对公主岭市妇幼保健院婚检门诊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检查的730名受检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此确定本地区的梅毒感染情况,现将本次医学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在公主岭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接受婚检的730例受检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57例,女性273例。本地户口婚检者562例,约占76.99%。受检者年龄在20岁至3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5±3.4)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28±3.2)岁,女性平均年龄为(24.5±6.3)岁。受检者学历构成为:高中以下学历600人,约占82.19%,高中以上学历130人,约占17.81%。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接受血清采集和身体检查,同时,收集整理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所有受检者不论性别均需要填写登记表,并留取血清样本,本次医学研究共采集匿名婚检者血清样本和梅毒感染相关资料730份。根据我国卫生部制定的国家梅毒及其它性病临床检查和诊断标准作为研究依据[1]。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使用X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

2 结果

2.1 婚检人群性病发病率

所有730例观察对象中,29例观察对象确诊为各种类型的性病,发病率约为3.97%,其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性病患者性别比为0.93:1,这一研究结果与相关的医学报道结果相近。在所有29例性病确诊患者中,梅毒感染患者8例,约占27.59%,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8例,约占27.59%,淋病患者6例,约占20.69%,其他类型性病患者7例(包括软下疳、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约占24.13%。不同类型性病发生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2.2 婚检人群梅毒感染率

所有接受医院门诊婚检的730人中,确诊感染梅毒8例,梅毒感染率约为1.10%,其中,女性5例,男性3例。在全部确诊的8例梅毒感染者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5例女性梅毒感染者中,3例为隐性梅毒,约占60%,如表1所示。

3 讨论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先天性梅毒和胎传梅毒问题的发生与女性梅毒感染,尤其是隐性梅毒感染存在直接联系。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医院婚检门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梅毒感染临床检查方法,在梅毒等性病的临床检查和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3]。所有730例观察对象中,29例观察对象确诊为各种类型的性病,发病率约为3.97%,且女性梅毒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同时,很多女性感染的是隐性梅毒,并无明显的体征和临床症状,然而,患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却可以确定为隐性梅毒,因此,这部分患者在具有较强感染力的同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治疗,常因缺乏自觉症状而未主动就医,从而大大提高了先天性梅毒和胎传梅毒的发生率[4]。

本次医学研究通过无关联匿名法进行检测,因此,由研究方法来看,能够有效避免选择性偏倚问题的发生。研究结果证实,普通适婚人群存在一定的梅毒感染危险,尤其是女性梅毒感染的发生,更是大大增加了先天性梅毒感染和胎传梅毒问题的发生率,因此,有必要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以此为契机加强梅毒感染检查与防治工作,避免梅毒感染对我市人民健康和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5]。

参考文献:

[1] 任旭其,杨立刚,王小华,王成,杨斌.广东省性病高危人群中梅毒流行情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4):436-438.

[2] 赵翠英,李巧敏,陆信礼等.河北省HIV-1感染者合并梅毒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9):824-825.

[3] 薄福宝,刘小平,任贤云等.呼和浩特市性病门诊就诊人群HIV感染现状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980-982.

[4] 贤.汕尾地区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0):1418-1420.

[5] 邱英鹏,刘爱中,冯铁建.中国大陆MSM人群HIV/梅毒感染状况特征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的Meta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9(3):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