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茶味香港 第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茶味香港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香港是大陆茶叶的重要消费地,是岭南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的对接点,是普洱茶文化保存、升华的堡垒,也是日本、英国、斯里兰卡茶商争夺的重要阵地。了解香港茶俗和文化,体验它的消费观念,无论对茶叶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有借鉴或现实意义。

多次往返或路过香港,有两次甚至是专门为茶而去,对香港的茶文化感慨颇多,吉光片羽,总想拿出示人,也算是对自己有个交待吧。

香港的红茶文化

香港是一个以华人为主要居民,受东南亚文化影响严重,又被英国统治过的地区,再加上香港的免税政策,导致世界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香港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喝茶是香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港式茶文化反过来又传播给大陆、台湾,影响了众多的茶友和普通大众。

香港茶文化的一个来源是英国的红茶文化。英国人统治香港近百年,将他们喝红茶的习惯也带给了香港。在上流社会、高档酒店,喝下午茶(精美的点心是必不可少的)是很流行的活动,在下午茶的带动下,西式点心越做越精。精明的香港商人改良了上流社会的时尚,开发出各种红茶的新饮法,比如丝袜奶茶(一种用丝袜或类似丝袜的材料做滤网过滤出来的奶茶)、鸳鸯奶茶(咖啡和红茶的结合)、冰红茶等等,并将红茶引入餐厅,成了快餐店的主要饮料。全港的六千家茶餐厅、两千家快餐店每年消耗掉大量的红茶。

从一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香港茶风之盛:香港每年消费茶叶一万五千吨以上,人均2千克(内地为0 35千克/人);香港每年进口红茶五千多吨,这些茶大多以茶包――也就是袋泡茶的形式销售,香港人一年要消耗九亿个茶包。

香港的早茶

香港的茶文化是一种务实、实用的文化。当内地还在呐喊茶为国饮,鼓励茶叶消费的时候,香港人早已把茶变成了生活本身。

在香港,吃早餐常被称为喝早茶,最传统的早茶是一盅两件,受广式早茶的影响,也就是一壶茶,两份点心。香港有像陆羽茶室、莲香楼这样的老字号餐馆。每天上午在陆羽茶室,你能看到来客们穿着相当正式,上了岁数的服务生身着白大褂、黑裤、懒汉鞋,端茶到水上点心,既有中式服务的表象,也有英式管家的傲慢。而在莲香楼和各种酒楼,喝茶则是早饭到中餐的简称,当然,喝茶时无论你点多少蒸炒煎煮烘的菜品,一壶茶是必不可少的。这种餐茶以普洱茶(不一定是云南产的呦)、白茶、乌龙茶、茶为多。

香港一些酒楼的早茶特价品比较多,消费相对比较便宜,比如在湾仔的几家比较有档次的海鲜酒楼,来一壶茶,点上七八个点心(包括钵钵饭、青菜等),一锅粥,四五个人可以吃得饱饱的。一般也就一百多一点,这在香港来说是相当实惠的消费。难怪很多香港老人一大早就坐在里面,点壶茶,点一桌子点心,一份报纸熬半天,走时还打包,连中午饭甚至晚饭都带了。香港的茶庄文化

在香港,茶叶的销售主要由几大块组成:茶行,主要负责批发和进出口贸易,又称为头盘商;较大的茶庄,可零售,可批发,他们往往是进出口贸易的二盘商;二盘商中的一部分还是加工商,他们有自己的加工厂或者作坊,加工一些特种茶,这些茶庄也是与普洱茶、六堡茶交集最大的。小茶庄都是到茶行进货销售的。百货商场,新式的茶叶销售场所,销售外国舶来品较多;茶馆、茶餐厅、饭店是茶水的直接消费场所。香港的这种分工,很类似于大陆60年前的茶业经营方式。笔者几次和老茶庄的主人们聊天,他们都会提到,时期,大陆茶叶进入香港只有一个唯一的渠道,那就是交给华润集团的德信行(商行),德信行再按对中国大陆的态度好坏发货给大的茶商――头盘商、二盘商,二盘商要在头盘商选完后才可以挑选。由于茶叶是由德信行垄断的,它就可以提一些附加的政治要求,如,茶商们必须每星期三到德信行“读报”,也就是唱革命歌曲,读语录,以及学习左派的《大公报》社论等等。

在头盘商、中小茶庄、酒楼之间,还有一类人叫“经纪”,目前在港九茶叶商会正式注册的茶行经纪还有8人。他们负责在各处打探消息,在茶行、茶庄和终端销售商之间搭建桥梁,为各终端销售商找货,每单生意成交后,收取2%的佣金。因此,“经纪”是香港茶叶界的百事通,他们往往对每个茶行的存货、甚至每一单茶的去向了如指掌。在老茶价格飞涨的今天,茶经纪的大脑和成交纪录就变得像古董鉴定师一样珍贵。

香港的茶艺馆

香港人喜欢喝茶,香港的茶艺馆却并不多(茶坊、茶艺乐园之类和茶艺馆还有区别)。这也许和港人珍惜时间,同时又把喝茶视为生活的常态有关。

尽管茶艺馆不多,但我去过的几间茶艺馆都很“精”,非常有特点。在铜锣湾时代广场对面,金朝阳中心的32楼,是新星茶庄的铜锣湾店。这里,窗前有苍鹰在高高地盘旋,向下可以俯瞰美丽的维多利亚湾。室内除了展示各种老茶、旧茶、茶具外,还有一排茶台供茶友自助泡茶。看了一下水单,最低价30港币/人,似乎比内地的茶艺馆还便宜。在铜锣湾寸土寸金之地,映衬着美丽的风景,偷浮生一瞬清闲,却也难得。

在香港公园的中心,旧总督府现在是罗桂祥茶具博物馆,博物馆的边上有一个并不是很大的茶艺馆。那天晚上9点多,我匆匆来到这里,外面是灯光迷离,里面是情调静雅。馆主叶荣枝不在。木制的地板,木制的一些隔断,家具、中药柜式的茶架、透而不露,毛巾搭在一个夹架子上,桌上摆着茶巾、木筷、绿色的盘子,整齐而规范。服务生穿着中式对襟衣褂,静静地游走。看看水单,一泡88青,200港币,一泡25年方砖,才港币58元,却也公道。水单上还有这里每周举行的文化茶聚,包括“南音粤韵”、“丝竹茗趣”、“品茗人生”等,似乎他们还对残疾人开放一些。公益活动。

茶艺馆的服务生非常热情,他向我介绍说:这里刚在2011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夏季全球最值得去的休闲地中香港的代表景点(文中第6条)。我找来杂志看了看那些推荐理由,以我这种半瓶子醋的英语,只能说是癞蛤蟆跳井――不懂!

港式普洱茶

2007年香港从祖国大陆进口普洱茶3927.15吨,这对一个七百多万人口的城市来说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香港人喝普洱茶、存普洱茶,也造普洱茶。说起香港人对普洱茶的贡献,一般云南人还是认可的,毕竟,普洱茶现代品饮的开端和概念时肇始于香港的。在上世纪70年代,因为香港人对普洱茶的需求,云南人开始研究后发酵工艺;因为香港人存老茶的实践,才使晒青毛茶作为一个茶叶产品种类得以保存;又由于香港老茶的扩散,带动整个华人区对普洱茶老茶的追捧。

但说到香港人造普洱茶,大多数云南人完全不予认同。因为从他们的概念里,普洱茶只是云南特定地区大叶种晒青毛茶和它转化成的一系列茶品的排他性的统称。这里,我们不讨论概念问题,我们只说,从1950年代起,由于大陆进出口渠

道不畅,一些香港、澳门的茶商开始尝试用越南茶、泰国茶、大陆小叶种茶泼水发酵,生产出接近普洱茶口味的茶品。这些茶品中制作精良的,几可乱真。

携这些技术,香港茶商扶植了一些泰国、越南、缅甸的茶商,也扶持了云南的茶叶产业。也就是说,他们发明的一系列自己的工艺,对大陆后来的渥堆发酵、干仓、闷仓存储、以及其他一些普洱茶加工和存储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由于香港人对普洱茶并不单纯追求价格,而是追求陈香,追求滑度与厚度,因此,他们往往用较低的价格购进原料,通过自己的拼配和做仓,作出高性价比的茶品。用昌泰公司陈德云的说法,他最佩服的就是香港茶商吴树荣,他不但自己在香港的离岛存储港仓普洱茶,他还经常到云南拼配茶叶。他拼配茶叶的时候不用开汤,把每一堆茶捧起来闻一闻,拼配出来就八九不离十。这应该是一种前人指导和长期历练出来的功夫。

7581、8582、8592等茶号,都深深烙下了香港茶人的印记。

香港也产茶

2009年,我在香港汇源茶行,老板谭先生桌子上的一盆不起眼的小草吸引了我的目光。我问他这是什么草?他说:这是一种茶!一种香港本地出产的替代茶。他的回答令我非常惊讶,原来香港并不是茶叶的纯进口地区,香港本身也产茶。

通过他的介绍,我知道了香港本土有四大名茶,他们是:凤凰茶――产香港凤凰山;蒙山茶――引种在香港青山杯渡岩;担竿茶――产青衣区担竿山;苦梅根――产新界。这在清嘉庆《新安县志》中就有记载:“蒙山茶,烹之作幽兰茉莉气,缘山势高得雾露以滋润之故,味益甘芳,但不易得耳。凤凰山之凤凰茶,担竿山之担竿茶消食退热,亦邑中之最著者也。”谭先生面前的小草是苦梅根,位列四大名茶的第四位。它的叶和根是凉茶原料,也是王老吉、和其正等凉茶中必需的,而岭南凉茶正以铺天盖地之势,覆盖中国软饮料市场,因此,尽管没有咖啡因、茶多酚,它也被港人自豪地归在香港四大名茶之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香港茶文化的多元与开放。

总之,香港是大陆茶叶的重要消费地,是岭南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的对接点,是普洱茶文化保存、升华的堡垒,也是日本、英国、斯里兰卡茶商争夺的重要阵地。了解香港茶俗和文化,体验它的消费观念,无论对茶叶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有借鉴或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