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爱心激荡一家人:亲人接力让她的生命二度起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心激荡一家人:亲人接力让她的生命二度起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从妻子王海燕患了顽症后,丈夫李方与家人倾其所有,为了医治王海燕的病,家里卖了房,花费了100多万元,年过花甲的父母,为了贴补家用出去打短工;小弟弟为姐姐捐献了一次骨髓和13次造血干细胞,是我国个人目前捐献造血干细胞最多的人;在美国留学读博的妹妹中断学业,投入到救助的队伍中;李方中断正在上升期的事业,专心为妻子治病,现在他是很内行的“医生”了……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一晃4个年头过去了,那笼罩在这家人心头的阴霾终于散开,生命的精灵露出了难得的笑靥,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和着笑容宣泄着他们的悲苦、欢乐与欣然!

病魔袭来 家人前赴后继抢救

李方、王海燕都是辽宁省庄河市(县)人。1977年11月出生的王海燕刚出世时就髋关节错位,在她12岁时体内植入人工骨垫片,因而造成她走路一颠一颠的。而李方父亲在2004年7月因肝癌病逝,不久母亲改嫁,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少了。他是家中独苗,假如没有妻子女儿在身边,他就是“孤儿”。2001年8月,经人介绍认识了从大连轻工业学校毕业,在经济效益较好的鑫水食品加工厂上班的王海燕,李方出生于1978年9月,在庄河化纤厂上班,当年只有23岁,他身高183公分,长相英俊,王海燕则温柔漂亮,两人一见钟情,2003年5月3日,他们幸福地牵手走进婚姻殿堂。2004年6月,他们的女儿李易泽来到了人世间。

王家在这个北方海滨小城过得殷实而幸福。王廷义老两口,自办了一家食品加工厂,专门负责对日、韩出口,膝下两儿两女。一对双胞胎儿子,大儿王宪双与人合办了一家肉食动物基地,效益不错;小儿子王宪林在鑫水食品公司工作,为人忠厚;大女儿王海燕成家后在自己公司任技术员,女婿李方由于原化纤厂倒闭,后来专门经营泡菜生意,在庄河市已经很有名气,正准备打进大连市场;小女儿王海英正在北京农业大学读书。自己事业有成,儿女孝顺,夫复何求?可是,病魔的光临,令他们措手不及,而又不得不面对。

2006年12月,年仅30岁的王海燕感到浑身无力,全身起了一排排的小红点,于是到庄河市当地医院体检,“可能是白血病的症状。”医生提醒他们到大连进行复查。

第二天,王海燕在丈夫李方和父亲王廷义的陪同下,驱车来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进行骨髓穿刺检查。6日是复检出结果的时间。那天一大清早,李方他们来到血液科,李方瞟了一眼医生手中的病例:白血球3万!属L2型的白血病。李方蒙了,身子有些摇晃,王海燕觉出异样,一把夺过医生手里的病例,“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此刻在门外等候的父亲冲进来,王海燕扑进父亲怀里恸哭不已。

那一刻,李方和岳父对视了一下,从彼此的目光中读懂了坚强的含义。

一个星期后王海燕来到大连进行化疗。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病房里时常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是病友离世时亲人们不舍的诀别。这哭声深深刺激了他们,李方从妻子的眼中看到了恐惧,他自己也很惶恐,他开始悄悄翻阅医书,问询医生,有关白血病的信息一个劲儿地往他脑袋里钻,最终得到的答案是:只有做骨髓移植手术才是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的最佳途径。

李方和在中国农业大学读书的小妹王海英利用空隙在网上查阅,得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骨髓移植手术比较权威,尽管得知骨髓移植手术费用高达29万元时,李方与岳父商量后决定还是拼一回。

2007年2月23日是农历正月初九,李方和王海燕在鞭炮声声中,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该中心教授、主任医师任汉云成为王海燕的主治医生。任汉云是我国“血液病之父”陆道培的高徒,他1987年就读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开始骨髓移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1992年赴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回国后继续从事血液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是北京大学血液病学领域的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博士生导师。

王海燕一边做化疗,一边寻找匹配的骨髓。

这时,任教授告诉李方:“骨髓移植的前提就是要找到与患者相匹配的骨髓源,医学界一直倡导血缘关系人之间提供。”一句话点醒了李方,于是他立即给岳父王廷义打电话,讲述了医生的提醒。

三个弟妹得知消息后,争相捐献骨髓,谁也不让谁。看到儿女们互不相让的局面,老王头心里既感动又悲情,没办法,他决定开个家庭会议来决定谁去捐献骨髓。

小妹海英说自己跟姐姐是同性,差异小,彼此的身体融合性强;大弟宪双则说自己跟姐姐长相、性格最像,将来身体排斥性小;小弟宪林则说自己身体最强壮,适合做骨髓移植术。就在他们争吵得不可开交之时,王海英忽然想到自己有位高中同学考上的是医科大学,于是赶紧打电话咨询,这位同学听说后说:“你们各自的优势都是表面的,最好是一起到医院体检,让医生挑出一位与你姐身体指标最接近的做骨髓移植。”听了专业人士的话后,兄妹们这才停止争执。

2007年5月23日,兄妹四人一同走进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中心化验室。3天后,结果出来了,发现小弟王宪林的各项指标与王海燕最接近。任教授高兴地说:“太理想!太满意!近乎完美。”听了医生的话后,大家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来。

当年23岁的王宪林得知能够帮助姐姐,莫名地兴奋。为了造更多的骨髓,6月1日,小弟住进了医院,每天打两支2400多元的“重组人体类细胞”的增白针。

这天,王宪林悄悄找到任教授,询问道:“在捐献骨髓前,我需要注意什么?”任教授有些惊讶地看着眼前这个身材微胖、长相俊朗的小伙子,因为在任教授的印象中,此前的一些人体器官捐献者一般都比较紧张,唯独王宪林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姐姐。于是,任教授说:“你应该注意饮食,不食辛辣的东西,注意情绪,多锻炼身体,这样骨髓和造血细胞会更具活力。”

此后,喜欢吃辣子的王宪林把它戒了,好静的他没事就活动活动筋骨,为了保持乐观的情绪,他从书店买回10多本笑话书,他要让自己从早笑到晚。

8日这天,姐弟进行了一次骨髓移植和两次造血干细胞的手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术后,红润慢慢爬上王海燕的脸庞,昔日的阴霾情绪一扫而光,她的笑声歌声透着活力与韧性,给周围人带来了快乐。不久,他们回到了家乡。

2008年10月初,王海燕开始突然发起高烧,这是骨髓移植患者最为担忧的现象,于是小两口赶紧收拾行囊再次奔赴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经过骨刺检查,白血病复发,于是开始化疗,接着全身发烧,每天都是39摄氏度以上,高烧一直持续了53天。

医院使用了各种仪器,可最终的治疗方案是再次移植造血干细胞。因为骨髓相当于“土壤”,干细胞相当于“种子”,由于王海燕移植后的骨髓“土壤不好”,为了保持身体的康健、机能的平衡,只有频繁地更换“种子”。

绝望想放弃 亲情接力再燃希望

2009年9月26日,这是王宪林第十一次为姐姐捐献造血干细胞。

半个月后,医生把李方叫到办公室,有些内疚地对他说:“这次移植又失败了。”当医生准备安慰李方时,李方摆摆手,失落地走了。

他没有回到病房,而是失魂落魄般地游走在园区走廊里。他怕自己情绪不稳定,影响了妻子的心情。可是,转着转着,一想起亲人们的帮助,海燕的顽强不屈,女儿的听话懂事,泪水不自觉地哗哗直流……李方突然想起自己不能离开妻子太久,否则她会不方便,于是李方赶忙朝王海燕病房走去。

知夫莫如妻。当丈夫跨进病房的时候,王海燕隐隐感觉到丈夫流泪了,尽管他满脸笑容,但情绪低落。王海燕预感到手术依然是失败的结果。王海燕轻轻地拉着李方的手问道:“手术失败了吧?”

李方不敢与妻子的目光对视,他怕妻子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便没有言语。这时,王海燕用坚定的语气说:“这就是命,我们不能再治了,哪怕省点钱留给女儿将来当嫁妆啊。”一听这话,李方抱住妻子,泪水再也止不住了。

再次的铩羽而归,令王海燕彻底丧失了继续治疗的信心。她拔下打点滴的针头,打翻了药盒,拒绝一切治疗。

她对李方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我现在体会到诗人的人文情怀了,我还记得有个作家说过‘人应该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你生命的小结’,我现在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李方,我现在已经很知足了,谢谢你和家人给予我的爱,我只能下辈子报答了。”

爸妈、弟弟在电话里的劝说也没有效果,王海燕再次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小城庄河。

2009年9月17日,深秋的夜显得格外萧瑟。此时在辽宁省庄河市新华街道的王家人的心头犹如这窗外的天气般打着寒战。

这天,丈夫李方、妻子王海燕,岳父王廷义、岳母施洪香、双胞胎大弟王宪双小弟王宪林,大家围坐在一起,在召开关乎一个生命的家庭会议。

得知王海燕的想法后,王海燕的母亲施洪香哽咽道:“闺女啊,大家这么齐心协力帮你渡过难关,你却要放弃,对得起大家吗!你这是在撕扯父母的心啊!”

“妈,你们这些年来为我付出了太多,你们已经尽力,我感激不尽,但我知道我这个病治不治都已经没用,放弃吧,求求大家,让我心安些。”

大弟王宪双动情地说:“姐,你这个想法太自私了,姐夫为了照顾你都瘦了10多斤,再看看爸妈为了给你积攒看病的钱,他们花甲之年依然在外边奔波。你这么做对得起谁?”

小弟王宪林走过去,拉着王海燕的手说:“姐姐啊,你忘了我们在做骨髓移植前说,要好好活着的约定吗?”

“你们不要说了,是我连累了大家。”王海燕“扑通”一声跪倒在家人面前,“求求你们吧,不要再给我花钱了,我不想再治病了。”

这时,李方也“扑通”一声跪下,泪水横流,他捧住妻子的泪脸,一字一顿地说:“你看看,我们一家人都不顾一切地挽救你的生命,这是为了什么?因为此时你的生命,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了,你的生命已经融入我们大家的身体里,更重要的是,你的生命融入在我们女儿的身体里,女儿不能没有妈妈啊。”

一提到女儿,激发了王海燕母性的本能,女儿那天真烂漫的乖巧样映入她的脑海里,王海燕激动的情绪立刻平缓下来……丈夫的关怀,父母的鼓励,女儿的渴望,终于让王海燕放弃了不负责任的想法。她终于明白,人活着最大的挑战不是死而是活。死虽然能摆脱痛苦,却留给亲人是无尽的折磨。

待情绪稳定下来,老父亲王廷义招呼儿女们坐下,他开始进行分工:李方领着妻子马上到北京进行治疗,小女儿一同前往照顾;小儿继续做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准备。然后,他环视大家说:“我们老两口和大儿宪双在家负责给你们多挣钱,多筹钱,不能让海燕有住不起医院的时候。”一席话说得李方和王海燕感动得热泪盈眶……

来到北京后,李方一摸钱包吓了一跳:这些年来王家为了给海燕治病已经花费100多万元,欠下外债20多万元。此时再跟岳父提借钱的事,作为一个大男人他开不了这个口啊。而每做一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费用,基本在4万元左右。现在,他钱包里只有几千块钱。

于是,他当即与妻子在病房里商量把家里一幢73平方米的房子卖了。此前,他多次跟妻子商量卖房子,王海燕就是不同意,她说:“那是我们的爱巢,那是我的命根子,它没了,我的命也没了。”李方只好作罢。

当李方再次小心翼翼提出卖房子的事时,王海燕知道丈夫现在已经走投无路了,她默默地点头同意。由于夫妻身在北京,李方便委托岳父在庄河卖房。

李方夫妻来到距医院不远处的北京西城区公证处公证。半个月后,老父亲将13.2万元卖房款连同家里再次筹集到的几万元一起汇了过来,解了李方的燃眉之急。

生命再一次起航!只是,这次手术能够成功吗?

这时,在美国读书的王海英通过电话、QQ等方式,一直在关注姐姐的病情,得知姐姐要放弃治疗,王海英立即跟学校请假回到了国内,她要劝慰姐姐接受治疗,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王海英2004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驻京一家美国饲料公司上班,2005年5月,她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硕博连读五年制研究生,2009年3月被公费交流到美国动物饲料最富盛名的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进行博士进修。

两眼通红的王海英当着全家人的面宣布:“我决定不回美国读书了。”小弟担忧地问:“你的博士学位怎么办?”她回答得很干脆:“学位以后再读。我们不能放弃对姐姐的治疗。”大家没有言语,但心里暖暖的,特别是王海燕,两行清泪止也止不住地纵流……

很快,王海英跟中国农业大学以及美国实验室的导师进行了沟通,说明了家庭情况,美国大学实验室听了情况后很为王海英的言行所感动,还给她家募捐了三万元人民币。

2009年11月中旬,在妹妹王海英的陪同下,李方王海燕夫妻再次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第十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术后一个星期后,再次骨穿检查时,王海燕体内幼稚细胞含量超过5%,白血球高出正常人3倍,令人揪心的是,这次移植造血干细胞手术还是没能成功。

这凄楚的亲情啊 描绘出壮美的长情大爱

王海燕这次彻底绝望了。李方想,难道就这么看着妻子的生命枯萎下去?他知道妻子其实有个人一直放心不下,一直是她的牵挂,那就是女儿小羽(李易泽乳名),通过与女儿的接触,也许能够激发王海燕活下去的信心。

于是,2010年1月12日,妻妹王海英把小羽从庄河接到了北京。

4岁的李易泽特别懂事,一见到妈妈别提有多高兴,整天围在妈妈身边转,王海燕因为化疗,头发脱落,变成光秃秃的,小羽一点也不害怕,见妈妈胳膊上因打点滴留下的针眼,心疼地问:“妈妈,疼吗?”说着,搂起衣袖,举着小胳膊对爸爸说:“要不我替妈妈打吧。”女儿的话语令他们两口子鼻子发酸。

第二天晚上,女儿跟王海燕特黏糊,王海燕眼中流露出不舍的表情,李方不失时机地对妻子说:“你看小羽多可爱啊,我们看着她一天天成长起来多好。”丈夫的话语令王海燕内心澎湃不已,但一想到又像前几次一样,钱没少花依然没有效果,还不如停止治疗,留下钱给女儿呢。想到这,她的心一横,坚定地摇了摇头。

李方见状,跪在妻子面前,抽泣着说:“当着女儿的面,你应该更坚强地活下去,不能有死的念头。”

小羽看见爸爸泪流满面的样子,也跪在王海燕脚下,哭着喊:“我要妈妈!妈妈不能死!”童稚的声音句句敲打着王海燕的胸腔,揪扯着她的心生疼生疼。她不忍与女儿那透明、纯真的泪光对视,她一把搂住女儿,颤颤地说:“小羽乖,不哭。妈妈答应你,再做一次移植。”

一听这话,李方先是楞在那一会儿,继而给妻子一个“熊抱”:“老婆!谢谢你。”一家人一边擦着泪水一边笑,因为王海燕又有重生的希冀。

2010年1月11日,她再次住进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内科。许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慨,许是女儿的动力使然,王海燕的精气神很足,人很淡定。

王海燕经过一个疗程的化疗之后,进入重症病房。

李方给王宪林打电话,提出需要再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请求,电话那端的王宪林没有一丝犹豫,一口答应下来,“只要能挽救姐姐的生命,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他第十三次为姐姐捐献造血干细胞,通过医学检索,他是我国捐献造血干细胞最多的人!

李方放下电话嚎啕大哭起来,亲人们的无私感动着他,支撑着他。

15日,王宪林来到北大一院血液科,为了增强身体的抗体和淋巴细胞的活性,跟往常一样每天打两支增白(细胞)针,接着从他体内抽出300cc血液,在化验室进行分离、化解,而后把造血细胞输入王海燕体内培育。

当晚,王宪林领着侄女小羽回到辽宁庄河。

8天后,王海燕从洁净层流病房搬了出来,转移至普通病房。此后,经过骨穿、验血等体检结果显示,她所有的生命体征与常人无异……

2010年2月25日11点58分,王海燕在李方的搀扶下,从大连至庄河的列车上下来,站在庄河大地上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从黄海飘过来的咸腥气味,王海燕使劲嗅了嗅,脸上呈现出一种陶醉感。

近日,记者采访时,李方说,尽管王海燕的白血病情已经康复,但由于长期使用药物,导致股骨头坏死,现在走路需要架着双拐,加之后期养护费用巨大,尽管全家人还在努力挣钱,但依然无法填平药费黑洞……他们期待爱心的滋润。在王家人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超越亲情的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