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朱门酒肉并不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朱门酒肉并不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任何一个词语,都可能包含着种种文史哲典故,但有些词语表达的并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意思哦!

“假寐”不是装睡觉

蒲松龄的名篇《狼》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位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晚,有两只狼跟上了他。屠夫把剩下的肉扔给它们,也没能阻止它们继续跟踪。在一个草垛前,屠夫和两只狼对峙。过了一会儿,一只狼离开,另一只狼蹲坐在屠夫前面“假寐”。趁着这个工夫,屠夫暴起杀了这只“假寐”的狼,随后又转到草垛后面,杀了那只想从后面实施偷袭的狼。很多注释都把“假寐”解释成“假装睡觉”,这是错误的。

《诗经·小弁》:“假寐永叹,维忧用老。”郑玄笺:“不脱冠衣而寐曰假寐。”高亨注:“假寐,不脱衣帽打盹。”朱熹注:“不脱衣冠而寐曰假寐,精神愦耗,至于假寐之中而不忘永叹,忧之之深,是以未老而老也。”可见,“假寐”是“不脱衣服打盹儿”的意思。《左传·宣公二年》载:“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上朝的时候穿上朝服,时间还早,于是坐着“假寐”了一小会儿。如果“假寐”是假装睡觉,那么这位上朝的大臣为什么要装睡呢?

《狼》的故事也是一样。第一只狼想趁另一只狼偷袭的工夫打个盹儿,小睡一会儿,才会被屠夫抓住这个机会暴起杀掉。如果这只狼仅仅是在假装睡觉,可想而知注意力一定还在屠夫身上,屠夫不可能暴起杀了它。这只狼没有衣帽可脱,因此“假寐”一词不仅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动物,泛指打盹儿。

《红楼梦》里的两个例子说得更明白。

其一:“一日,供毕早饭,因此时天气尚长,贾珍等连日劳倦,不免在灵旁假寐。” 其二:“袭人果然服侍他睡下,便预备下了茶水,关好了门,进里间去照应一回,各自假寐,宝玉若有动静,再为出来。”

这两处都不可能是“假装睡觉”,而是“和衣打盹儿”的意思。

朱门酒肉不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这两句历来都被视为封建统治阶级奴役劳动人民的典型写照,其中最显眼的字眼当然是一个“臭”字。但是,如果把“臭”理解成“发臭”的“臭”,这句诗就变得不合逻辑了。

朱门,当然是指有权有钱者的大门了,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把门漆成朱门——大红色的门。朱门里面大吃大喝,吃不完的就扔到外面,时间长了就变臭了。

作为对比,朱门的酒肉变臭了,可是路边却赫然散落着因为冻饿而死的贫民、流民的白骨。

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贫富分化,杜甫的诗句成了典型的教科书式的控诉。

其实,在古汉语中,“臭”的本义并不是发臭的臭。“臭”是一个会意字,从犬,从自(鼻),因为狗的鼻子非常灵敏,因此从狗的鼻子会意而创造了这个字。所以“臭”应该当“嗅”理解,意思是闻气味,不管什么气味都闻,香的臭的都闻。如果作为名词,“臭”是气味的总名,所有的气味——香、臭、腥、臊——全都可以叫“臭”,此之谓“气味之总名也”。

更有甚者,《易经》甚至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如果咱俩同心同德,那么咱俩说出来的话的气味就像兰花那样馥郁芳香。这个“臭”哪里还有咱们今天认为的发臭的意思。

因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全句的意思跟普通的理解就不太一样了——朱门里面的酒肉散发出绵绵不绝的香气,朱门外面的路上却因为天寒地冻,冻死了无数的穷人,有的穷人死的时间长了,白骨都露出来了。

“走后门”是滑稽戏

谁都知道“走后门”是什么意思,但是这句俗语是怎样来的、起源于何时,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这句俗语出自北宋年间的一出滑稽戏。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被起用为相后,就开始严酷迫害元祐党人。所谓元祐党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间反对变法的旧党,以司马光为首,包括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蔡京拟出了一份120人的庞大名单,称其为奸党,宋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外,史称“元祐党人碑”。凡是元祐党人的子孙,一律不许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并“永不录用”,而且一概不许提“元祐”的字眼。

洪迈《夷坚志》记载了一则《优伶箴戏》的故事。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大臣看戏,一个伶人扮做宰相,坐着宣扬朝政之美。一个僧人请求他签署准许游方的文件,宰相一看僧人的戒牒,是元祐三年颁发的,立刻收缴毁掉,还让僧人还俗。一个道士的度牒也丢了,宰相一问也是元祐年间颁发的度牒,立刻剥掉道士的道服,让他做平头百姓。一个士人是元祐五年获得荐举的,按照对元祐党人的政策,应该免掉荐举,负责管理官员的礼部不予录用,把他赶走了。过了一会儿,宰相家主管私家财库的官员附在宰相的耳边小声说:“今天在国库,申请相公您的料钱1 000贯,没想到拨下来的全部都是元祐年间所铸的,我来向您请示这些钱咱们到底要不要。”宰相低头想了半天,悄悄对官员说:“从后门搬进去。”旁边的伶人举起手中所持的棍棒,照着宰相的脊背就打,一边打一边骂道:“你做到宰相,原来也只要钱!”

宋徽宗和诸大臣看到这里,大家不约而同地“噗哧”一笑。如此辛辣的讽刺,在封建社会,也只能出现在这种滑稽戏里。从此之后,“走后门”就成为的代名词,一直流传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