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理论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理论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节 货币供应量

1.货币供应量的定义。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2.货币供应量的分类。

我国从1994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参照国际通用原则,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其中,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较强;M2是广义货币量,M2与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M3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

3.货币供应量的意义。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中所运用的政策工具无法直接作用于最终目标,此间需要有一些中间环节来完成政策传导的任务。因此,中央银行在其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了金融变量,叫做中间目标,作为中介目标的一项重要的金融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数量论者认为宜以货币供应量或其变动率为主要中介标。他们的主要理由是:(1)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2)货币供应量及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3)与货币政策联系最为直接。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之则表示货币政策紧缩。(4)货币供应量作为指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准确性的优点。

但以货币供应量为指标也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改变,但还要受其它种种非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如现金漏损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非中央银行所能完全控制。二是货币供应量传导的时滞问题。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准备金以期达到一定的货币量变动率,但此间却存在着较长的时滞。三是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关系。对此有些学者尚持怀疑态度,但从衡量的结果来看,货币供应量仍不失为一个性能较为良好的指标。

第二节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CA+I+CB+x,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2.GDP是经济发展的观察指标。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西方学者对经济增长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指一国运用其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和,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或者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另一种是指一国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能力的提高。

可以这样说,GDP增长快并不能片面的代表经济增长快(例如很多重复建设,还有大量消耗资源等等),但GDP不增长经济肯定上不去。如果GDP增长不看重数字,而是强调实质性的增长的话,经济发展和GDP增长是一样的。现阶段GDP还是经济增长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3.货币供应量和GDP的理论关系。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界有三种观点:一种是促进的观点。促进论认为,货币供应量是通过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下降,由此导致居民的消费和企业的投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就相应的增加;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一致的关系。一致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给经济社会造成通货膨胀的风险压力将会增加,由此可能导致居民,企业等的行为紊乱。是社会的有效需求发生变化,加剧投资行为,最终将抑制一国经济的增长;第三种观点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货币只不过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价值的符号。

一般地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经济产出的增加。从短期看,多投放货币,通过价格的变动调整能够刺激国民经济的产出,就业增加。但从长期来看,由于长期经济的增长是有社会制度,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所决定的,增加货币供应量会被物价上涨所吸收。我国经济要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就必须投放较多的货币供应,以保持经济的发展。但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多,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负效应。从长期来看,应该保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以便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现代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认识到货币不只是经济增长的一层面纱,而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之一。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显得尤为明显。

第三节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

1.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定义。

居民消费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共分类,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饮品、住宅、衣着、教育和通讯、交通、医药健康、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我国从1984年开始编制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经过数次的改革,在CPI的计算公式、调查方法、权数的获取等方面已较为成熟。我国CPI构成和各部分比重,最新以调整为:

(1)食品 31.29%

(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 4.25%

(3)居住 17.82%

(4)交通通讯 9.25%

(5)医疗保健个人用品 9.04%

(6)衣着 8.51%

(7)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 5.84%

(8)烟酒及用品 13.89%

2.CPI是反映物价的重要标准。

一定经济范围内所有商品的总体物价水平,通常通过一系列的综合价格指数来反映。使用较多的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生产价格指数)。目前,国际通用的衡量物价水平的价格指数是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这是因为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是从消费者角度观察价格的变动,能够真实地反映价格变化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还将劳务包括在里面,能全面反映居民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情况。我国也将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当作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主要指标。

3.货币供应量和CPI的理论关系。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问题早已备受关注。显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使居民和生产者拥有和使用的货币也相应增加。物价水平是一种经济社会中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加权平均数,被称为是一种货币现象,它通常用来表示商品的规模大小和商品的质量高低。货币供给的规模和投放方向对物价水平会产生一定影响,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的共识,也已被时间所验证。

笔者根据15年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物价水平指标(主要是CPI),研究了我国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发现当M2的增长率高于M1的增长率时,即代表流动的资金在减少,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货币升值,物价下跌;而当M2的增长率低于M1的增长率,即代表流动资金比较宽裕,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货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