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代登高诗的审美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代登高诗的审美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唐代登高诗以感叹人生、忧时伤事为主要内容,感慨、感喟、感怀、感伤为情感基调。唐代文人普遍具有社会关怀、民生关怀,他们的诗作体现出古典诗歌的悲怆美、意境美、音律美,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及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怆美 意境美 音律美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座丰碑,而登高诗(特指登楼、登台、登山诗作)是唐诗的重要内容,其表现为佳作多、质量高、影响大,同时还涌现出杜甫这样登高诗的大家。唐代诗人通过“登高而赋”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这些诗作是唐代文人敞开的心灵之窗,生动地记录了他们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心路历程,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在个人政治命运蹭蹬之时的具体呈现”。这些登高诗不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出古典诗歌的悲怆美、意境美、音律美。本文以王之涣、陈子昂、孟浩然、李白、杜甫、刘禹锡的登高名诗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从而了解那个时代诗人的精神风貌。

悲怆美

唐代诗人的登高诗大多表现登高望远、追古览胜、感怀时事、壮志难申的情感,他们笔下的景物缺少了登高赏景轻松和悠闲的,多了些感时伤事沉重沉痛的情怀。在登高四望、放眼天地中,顿觉宇宙之寥廓、个体之渺小、人生之短促、功业之未成,故此感慨、感喟、感怀、感伤构成了登高诗特有的情感基调。

登高望远抒怀抱。由于唐代社会文化的昌盛,诗人辞亲远游,寻访名胜成为一种时尚。借山水名胜抒写理想怀抱、探索人生生命,构成了登高诗的重要内涵。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描写出了雄浑、苍茫、壮阔的景象,彰显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积极进取不懈努力的时代精神。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呈现的是纵古越今、贯通宇宙,时间之永恒、生命之短暂,超越茫茫宇宙的人类生命共感。这首诗既有积极用世的豪情壮志,又有怀才不遇的感伤,更有超越个体的生命激情。

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将对友人的思念与秋日登高的兴致交汇在一起,把登高望远的心旷神怡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结合在一起,语浅而情深。

李白的《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诗人登上太白峰而神思远游,表达了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既出世又入世的矛盾心理,言有尽而意无穷。

忧国伤时传悲情。唐代诗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普遍具有社会关怀、民生关怀,因而其登高诗的主旋律主要表现感怀时事、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从他们的诗作中,总能感受到局势的变化,听到时代的强音。杜甫之前的登高诗作主要囿于抒写个人隐忧和愁绪,思想内容单薄,社会影响较小。而杜甫的登高诗则把个人身世遭遇和忧国忧民之志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了抒写个人情怀的局限,拓展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深化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丰富了登高诗的文化内涵。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将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在对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边的天际描摹之中,发思古之幽情,叹伤今之愁苦,忧国伤时的主旨不言而喻。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诗人由登高所见到登高所感,悲景着笔,悲情落句,这“悲”字是诗人感怀时事的自然流露,是忧国忧民之情的充分体现。

《登岳阳楼》是杜甫的又一力作,是杜甫五十七岁,以年老多病之身,登上岳阳名楼,放眼八百里洞庭,有感而发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凭栏四顾,百感交集,不禁涕泗长流。“凭轩涕泗流”,既为自身悲,更为天下悲,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边患四起,国土分裂,民不聊生,诗人由感叹身世转为忧虑时局,使我们看到了始终把自己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人看到苍山依旧,江水自流,逝者如斯,追古思今。“山形依旧枕寒流”从字面上看是阴冷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天下兴亡的赤子之情及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的深深忧虑。诗歌将历史的兴亡和哲理的深思熔铸在苍茫雄阔的景象中,气象宏大而感情真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古典诗歌为了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经常采用多种抒情方式,营造独特的意境,从而达到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的有机融合。在登高诗中,作者常常采用拟人、夸张、衬托、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借古寓怀等多种艺术手法,多层次、多角度表达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同时,这些登临之山和亭台楼阁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诗人登临歌咏,或赞美景,或颂亭台,浓墨重彩地描绘祖国山河名胜的壮美,读来令人心驰神往、心旷神怡。

多种方式颂美景。在登高诗中,美景与豪气并举,诗情同江水共舞。诗人往往采用拟人、夸张、衬托等修辞手法赞美景、抒真情。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远望岳阳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无际。“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作品采用的是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雁儿带走愁心与君山衔来团圆美好之月,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凉风习习,衣袖翩翩,潇洒自如,超脱豪迈,溢于言表。整首诗运用衬托、拟人、夸张的手法,不直接写楼高,但句句显楼高,不着痕迹,自然天成。

李白的《登太白峰》全诗借助丰富的想象,忽而驰骋天际,忽而回首人间,结构腾挪多变,大起大落,雄奇跌宕,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细致地表达了他那种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诗人皮日休评价李白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

情景相生表情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登楼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登楼所感,景与情合,情与理谐,自然景物与诗人自身昂扬奋发的精神、开阔爽朗的胸襟浑然一体,后人誉为五言绝第一首。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情随景生,意象谐成。“登临”的内在意蕴,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凄清、“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浮云能蔽日”的凄凉惆怅、不见“长安”的无奈失望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从而赢得“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景即登高见闻,后四句抒情即登高所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天高风急、飞鸟回旋、高猿长啸、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秋景,这四句字字是景,句句是景。秋景的肃杀凄凉,正是诗人内心真实情感的写照,寄寓着作者国恨家愁与身世之悲。后四句是抒情,诗人将悲秋苦病的情怀、羁留他乡的愁思、暮年凄凉的喟叹等丰富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尾联紧承上联,更具体更深沉地表现悲秋情感,把穷愁潦倒的根源归结于社会的动荡、时势的艰难,从中可看出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怀,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音律美

诗歌的美感主要来自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诗歌中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进而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唐代的登高诗十分讲究韵律的和谐、对仗的工整和语言的锤炼,从而形成格律诗特有的形式美,特别是杜甫的诗歌对仗工整且显自然、语言精练而富变化,体现出唐代登高诗的最高艺术成就。

对仗工整,造语精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篇使用对仗,“白”、“黄”颜色词相对,形象鲜明,对“白日”“黄河”的描写生动传神。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的评价十分准确。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的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对仗十分工整,用“三山”“二水”“青天”“白鹭”的远山近水、深浅浓淡的色调、精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出祖国山河的壮美。

杜甫的《登高》是唐代登高诗的巅峰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用“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生动的词语描绘夔州三峡秋季典型的景物,用字遣词十分贴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胡应麟在《诗薮》中也说:“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择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必不敢道,绝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

押韵严格,韵律和谐。李白、杜甫的登高诗严格按照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在用韵、节奏方面尤为突出。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首句入韵,节奏感强,韵律优美,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怀古幽思的情感抒发与诗歌节奏韵律的变化十分协调。

杜甫的《登高》用“萧萧”形容落叶,用“滚滚”形容江水。“落木”以“无边”,“长江”以“不尽”,足见境界之阔大,大江之无穷。用“萧萧”、“滚滚”两个叠音字,音调铿锵,体现出声律之美及诗人“晚节渐于诗律细”的完美艺术技巧。胡应麟对此诗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唐代的登高诗是唐代诗人壮怀激烈、纵古越今、忧时伤事的情感再现,他们在对自然美的描摹中,寄寓了丰富的情感,体现出唐代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与观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及较高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李彩霞:《黯然独自登高千古寂寞情怀――唐代登高诗审美价值探析》,《鄂州大学学报》,2003(1)。

2.李飞:《高处的诗仙――谈李白诗歌中的登高意象》,《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9)。

3.喻守真编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编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