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唐宋四川茶具透视古蜀茶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唐宋四川茶具透视古蜀茶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茶经》中,在讲到茶的名称及其起源时,陆羽写道:“杨执戟(今人认为可能指汉代扬雄)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设’”;在讲到茶的包装时,陆羽说:“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即四川一带把上穿定为120斤;在讲到饮茶的起源时,特别提到了四川的两大历史文化名人杨(扬)雄和司马相如,他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汉有杨(扬)雄、司马相如……皆饮焉”;在评价四川的茶叶质量时,陆羽说:“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汉州又下。”这些历史文献告诉世人,茶文化起源于中国,四川是发源地之一。

古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盆地,其周围的山区,丘陵连绵起伏,山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雨露滋润,极其适宜茶树的生长,因此,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产茶地区。饮茶文化在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十分兴盛。早在西汉,四川的茶叶生产就已有相当规模,并有“邛州贡茶”;“造茶成饼”远销西南诸省及康藏地区,成为藏族地区茶叶的主要供应地,由此有了悠远的茶马古道的故事。

据《唐书》载:“太和七年(833年),罢吴蜀冬贡茶。太和九年,王涯献茶,以涯为榷茶使,茶之有税自涯始。”《新唐书・地理志》还将临邛列为产茶十七州之一。宋代的《元丰九城志》记载:“邛崃火井茶场,邛州贡茶,造茶成饼……”清人陆廷灿《续茶经》中说:“兵察厅主掌院中茶,其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由此可见唐宋时期四川茶叶质量之优良,生产之兴旺。

川茶历来是供奉朝廷的“贡茶”,是官府税收的重要来源。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兴旺而扩大的,茶叶生产也是如此。而历史上的四川,长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则是蜀人饮茶文化极为发达的基本原因。

据史料记载,东晋初年,在成都就有了茶宴。西晋时张载在去成都探望担任蜀郡太守的父亲张牧时,参加了一次白菟楼上举行的茶宴,宴会后,他写下了《登成都白菟楼》一诗,诗中就提到了芳茶和其他饮料。由此可见,从那时起,饮茶习俗已风靡四川社会各个阶层,并相当讲究。饮茶自然离不开茶器(茶具)。茶器最初称为茶具,如王褒《童约》中的“烹茶尽具”,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用。到晋代以后则称茶器。唐代,陆羽《茶经》中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烧水泡茶的器具称茶器,以区别其用途。宋代又合二为一,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

一般来说,狭义的茶具,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壶、茶盏、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广义来说,是指与饮茶有关的所有器具。唐宋时期,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四川各窑场生产了大量的茶具,有各式各样的茶罐、茶壶、茶碗、茶盏、茶杯、茶托、茶瓢和粉碎茶叶的杵、臼、碾磨器等。

在唐代,人们将饼茶烤至焦化,然后,将烤好的饼茶捣碎,放入茶器中,倒入开水与葱、姜、橘皮拌和后饮用。到了宋代,方法就更为考究,先将饼茶烤干,烤完趁热贮入纸袋,避免香气散失,冷却后碾成细米状的茶末待用。因此,在唐宋时期,粉碎饼茶的杵、臼、碾子和研磨器是不可或缺的。邛窑生产的杵既有圆锥形的,也有方柱形的,杵面都很圆滑。臼有三种样式,一种是罐形,敛口、鼓腹、外突饼足;一种是敞口、平折沿、弧腹、平底;还有一种是敞口、圆唇、上腹微鼓、下腹内收、近底外突、平底。杵和臼均施釉彩。

邛窑生产的研磨器有碗形的,有钵形的,最具特色的是鱼形的。我看见过一件鱼形彩绘研磨器,鱼嘴大张,眼珠外突,身体肥胖,全身用赭、黄、绿三色装饰,形象凶猛,似乎是在向人们表示: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弄得粉碎。

茶汤制好后,需用茶罐或茶壶盛放。一般来说,茶罐与酒罐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主要的区别是茶罐的口部比酒罐的口部要大;器形相对较小。稍大的有四耳,便于提携。

唐宋时期陶瓷执壶叫注子,此时的执壶既可装酒也可盛茶,没有严格的区分。茶壶一般是鼓腹、细颈,口部配有带孔壶盖(此前以碗代盖),单柄(即把手),流嘴长短不等,晚唐以后流嘴成长流,再后成抛物线状,以便于控制流量。唐代茶壶多以莲花纹样装饰,到了宋代则普遍发展成瓜棱形。

其实最初的茶具和其他日常餐饮器具并无太大区别,随着饮茶习俗的形成和兴盛,特别是皇家贵族、达官贵人和文人学士把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修身养性的理念融合进饮茶习俗之中,茶具便逐渐从日常餐饮器具中分离出来,实现了茶具的专门化,而盏托就是茶具专门化的最早代表。

关于盏托的起源,唐李匡《资暇录》卷下《茶托子》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盅无衬,病其熨指,取子承之……”据此,一般认为茶托产生于唐代的成都。而考古学界有人以四川出土的汉代宴享图画像砖为据,认为“盏托至少在东汉以前已经出现”。但不论怎样,都说明茶托是最早在四川出现的。而陶瓷茶托极可能是邛窑最早烧制出来的。

四川生产的茶托有两种大的类型:一种是不带茶碗的托盘,一种是带茶碗的托盘。每个类型的茶托又有若干不同的样式,如有葵花瓣形的,有莲花瓣形的,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器底有玉璧形、喇叭形。釉色也很丰富。

北宋皇帝青睐福建建窑黑釉兔毫盏,并推动了北宋斗茶之风的兴起。其时,在四川,地处乐山的西坝窑、广元窑和重庆的涂山窑也生产了釉或酱釉的兔毫盏。

南宋程大昌在《演繁录》卷十一中谈到南宋中后期皇室和民间的茶道习俗时说:“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氅,色正白”,“禁中大庆贺,则用大镀金氅,以五色韵果簇酊龙凤,谓之‘绣茶’,不过悦目”。当斗茶习俗让位于绣茶习俗时,兔毫盏的地位便被“大汤氅”取代了。“大汤氅”这种茶具一般比“兔毫”盏要大要深,器形不再是斗笠式,而是如碗一样的深腹式;碗中的纹饰也不再是“兔毫”形态,而是“氅”形的了。唐宋时,人们把“饮茶”叫作“吃茶”。“吃茶”一词,在今天的四川老茶客的语汇中仍然是出现率很高的一个词。而在巴蜀各地茶馆、茶楼普遍存在的盖碗茶具,也与宋代漏斗蓑笠形小底茶盏和茶托等茶具极其相似。由此也可以看出唐宋茶文化的延续和影响力。

责编 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