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周兵:做就做到不同凡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周兵:做就做到不同凡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镜是眼睛和手臂的延伸。精密的自动切削刀具在一束荧光引导下,沿着狭窄、复杂的鼻腔通路探索前行,它可以机敏地进行0度、30度、70度的旋转或摆动,时而顺时针、时而逆时针,所到之处病变组织被准确地切除,这种自动切削刀具还可以通过吸引装置迅速将残属吸入远端的开口内。这个动作娴熟而简约,宛如雕石琢玉一般。擅长此项“精雕细琢”技能的周兵大夫目前已经累计完成鼻腔内镜手术5000余例。

出色的医学专家似乎具有相同的特征:博学、儒雅、勤奋、严谨,善于抓住机遇并追求完美。

北京同仁医院鼻科主任周兵40多岁,正是承上启下的年龄,既有老一辈的沉稳,又有新生代的潇洒;传统学者气质中跳跃着现代科技的时尚元素,理性外表下闪烁着感性的灵动,言谈话语间流露着文人的风雅与艺术家的品位,这或许就是周兵的与众不同。

华灯初上,北京街头车水马龙。结束了又一个繁忙的工作日,周兵驾车行驶在拥堵的二环路上,刚刚跑了一年的黑色皇冠老马识途般地汇入无尽的车流。日复一日,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出门,晚上六点半下班。门诊、手术、科研、教学……最忙时他的上午门诊看到下午2点,手术做到晚上10点。他习惯了早出晚归的快节奏奔波,习惯了下午时分才匆匆吃几口午饭,习惯了坐在电脑前一不留意就工作到深夜。

不知不觉,一向低调的周兵身上渐渐有了许多头衔和荣誉: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科组副组长、世界鼻科学会会员,入选北京市和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医师奖等。而头衔与荣誉的背后,周兵究竟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倾注了怎样的心血?

人生轨迹的重大转变

20世纪70年代,鼻科学发生了一次革命,这就是鼻内镜技术的问世。这项兴起于欧洲的先进技术,自80年代后期迅速在美国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并很快传入我国,把鼻科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90年12月,在日本获得医学博士与哲学博士学位的耳鼻咽喉科专家韩德民来到北京同仁医院,同时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他带来了前沿学术理念和先进的鼻内镜技术。从1992年起,周兵师从韩德民,从事鼻内镜外科学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第一次见面,导师只对学生说了一句:回去多看书吧。“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周兵说。

此后,他几乎搭上了全部业余时间,埋头阅读专著和文献,更多地了解他将要从事的新技术。鼻内镜采取冷光源导光纤维照明,手术视野亮度好,可使术者对鼻腔、鼻窦进行全方位观察,克服了传统手术视野不清的缺点,避免了盲目操作导致的鼻内正常结构损伤,从而显著提高了鼻疾病的正确诊断率和手术疗效。从小就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的周兵对内镜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尽管鼻内镜外科技术在国外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国内却面临相当大的阻力。周兵坚信,只有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才会有生命力。为了观察总结科研病例、收集和处理科研资料,周兵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经常因为做解剖太晚而索性睡在内镜室,连妻子临产前都没来得及见上一面,只是在女儿出生后,怀着初为人父的喜悦,轻轻抱了抱女儿。45天刚过,他便怀着深深的内疚,狠心把女儿送到老家,转身又投入到工作中。

远见卓识的“三级跳”

1995年,已有3年鼻内镜手术经验的周兵被公派到法国凡尔赛医疗中心做访问学者。徜徉在极具浪漫文化氛围的巴黎街头,浏览着卢浮宫里的艺术珍品,初识了欧洲的经济、文化和科学研究的发达和精美,接触到国际鼻外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这时候周兵的心被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深深地刺痛。为了学到更多知识,他设法转到法国鼻科最好的医院自费学习。这所医院离他的宿舍很远,每天早上5点乘第一班汽车出发,晚上9点多才回到宿舍,就这样,他还完成了《耳内镜外科学》的翻译。为了尽快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他向医院申请提前回国,并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我要考研!”

1997年,周兵搭上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末班车,在阔别学校十年后再次走进课堂。围绕专业和课题,周兵选修了医学统计学、解剖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等课程,选择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额窦外科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作为课题。

毕业后,周兵迎来的第一个考验是申报北京市高技术实验室课题。他所选的鼻颅底外科,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具有挑战意义的交叉学科。两年研究生课程培训,使周兵的科研能力,特别是思维方式思考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以至在此之后他仅仅用两个不眠之夜、连续48小时,便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中报的准备工作,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50万元的基金资助。

学无止境。按照韩德民教授提出的学科发展十年规划的说法:三年打基础,三年上水平,三年图发展,到了世纪之交的时候,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周兵想,在这样的学术发展的大势下自己要敢于超常规地设计自己,制造自我提升的空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决定迎难而上,报考全国统一招生博士研究生。

2000年第一次报名,他却没能走进考场。那时周兵正着手组织和主持召开我国首届国际鼻内镜外科技术研讨会,与会者有许多是国际知名专家,包括鼻内镜外科技术的鼻祖、来自美国的肯尼迪教授,还有导师的导师、日本的山下公一教授。为了办好这次会议,周兵放弃了考试。也正是从这次会议起,周兵开始不断出现在国际学术活动中。他的眼界更加开阔,紧迫感也更加强烈。2001年,周兵参与的课题《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从200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誉和压力接踵而至,工作更加繁忙,慕名求医者甚众。

2002年,周兵如愿考取首都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依旧是他学术之路的启蒙者韩德民教授。周兵说:“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是兄长。他像一棵大树,为我们遮挡风雨,使我们得以顺利成长。”三年的学习与研究,他先后参与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北京市重点课题的研究,13篇,参与编写专著6部,其中3部为副主编。2005年,周兵以优异成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十年奋斗,他实现了从留学到硕士再到博士的“三级跳”。

回忆成长过程,周兵认为自己很幸运。他说,几乎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影响他的恩师出现。小学升中学,懵懵懂懂知道应该学习的时候,遇到为他打下很好英语基础的班主任袁孢老师;高考前进入重点班,又幸遇当时被称为全青岛数学“四大张”之一的张一伟老师;工作后,在不知如何做医生的迷茫不安中,得到陈蕊珠老师的悉心帮带;20世纪90年代初,导师韩德民教授把他引向广阔的学术舞台。

周兵还特别庆幸自己成长在一个宽容的多元文化时代。每当他遇到挫折和困难,团队伙伴都会热情地伸出友爱之手;彼此信赖的朋友也会鼓励和帮助他走出低谷、渡过难关。

无悔的选择

“我从未想过要当医生。儿时的理想是当个生物学家或者建

筑设计师。我受父亲的影响,心灵手巧,爱好广泛。我曾用自己制作的小显微镜观察叶脉、昆虫。我还特别喜欢书法、绘画、摄影、运动,并多次参加各种比赛获奖。可我却阴差阳错考上了青岛医学院。”说起小时候的理想,周兵颇多感慨。

读课程繁重的医科,对充满幻想、兴趣广泛,惟独不喜欢死记硬背的周兵来说,着实不是一件易事。虽然进了大学,但是他好像还没有玩够。

校园里,《蓝色多瑙河》优美的旋律响起,周兵多是第一个挽起舞伴滑向舞池。在美妙的乐声中他飞速旋转,只有最好的舞伴才能跟上他的步伐。往往等到其他同学们摆脱了矜持与羞涩的种种障碍,终于迈进舞场时,他已经是过足了舞瘾。一转身,他又活跃在球场上。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棒球……他都能有模有样地潇洒几下。

“由于学医不是我的理想,所以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可是到了大学五年级,我在青岛市立医院外科临床实习时,我发现我其实特别适合学医,因为我喜欢篆刻,所以拿手术刀拿得很稳,运刀的动作非常协调。”

“几乎碰到的每位临床老师都希望我能留下来工作,这使我感觉到了自己还行。”回忆那段经历,周兵感慨地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尤其是在我真正接触病人以后,才开始意识到医生职业的内涵和所应承担的责任。于是更大的热情开始转向对于职业的完整思考,这时学习有了动力。而我以前所有的兴趣和爱好,也都随着做个好医生被重新定位。”

百年同仁在召唤

1986年,周兵大学毕业。当时,正值北京同仁医院百岁诞辰之际。为储备人才,医院兵分多路到各地医学院校招兵买马。当辅导员老师向周兵征求意见时,他没有和父母商量,就毫不犹豫地表示:我去北京!

周兵被北京同仁医院录取了。能够到一所享誉国内外、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百年老医院工作,周兵十分欣慰。那个假期时间未满他就怀揣派遣证,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然而,他怎么也没想到,初到北京同仁医院,眼前不是梦想中的医学圣殿,而是满眼砂石瓦砾的建筑工地。百年老院,百业待举。2000多名员工翘盼的大厦,还只是设计师手中的一张图纸。百年院庆新楼奠基的那天,趁贵宾还没到,周兵有意留下一张为基石培“第一锨土”的照片,他说,这是一种热切的期盼。

很快,塔吊高高矗立,机器日夜轰鸣,当时,周兵和40多名从各地招来的毕业生就住在工地旁用纤维板搭建的简易房里,10人住一间,条件非常艰苦。“未来是什么?当时一点感觉都没有。”周兵坦言。但是,年轻就是希望,“明天会更好”的歌声时常回荡在他们充满活力的简易房里。

精于篆刻的周兵曾以大篆临摹刻制了一枚印章,上书“白了少年头”。回忆20年的成长历程,周兵这样描述自己:“虽然已逾不惑之年,可是心依然活跃。从只是想做个能够给人看好病的小医生,逐渐成长为有理性,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专家。每天依旧是如履薄冰,在风险和成功的欢愉中日复一日。

心里装着病人

随着名气的增长,找周兵看病和请他手术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疑难病症。他总是一视同仁尽力满足患者的需求。“病人是我们的良师,是我们享用不尽的宝贵资源;我们要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为他们诊治。”他常对学生说,“手术时心、脑、手要融合在一起,光用脑还不行,更要用心,只有用脑又用心,才能得心应手,手到病除。”

一位来自河北农村的患者就诊时财物不慎被窃,绝望之际,周兵为他买药治病,并为他凑够了回家的路费。一位13岁的承德男孩,接受鼻咽部肿瘤切除术后欠费离院,尽管手术非常成功,但术后的治疗护理十分关键,处理不当会引起大出血或感染。周兵和他的同事通过新闻媒体,使患者得以返院治疗。他还带头并带动大家捐款,帮助这位家境贫寒的小患者。

“患者病痛一半在心里,真诚的沟通和耐心的解释,能缓解患者的心病,由此建立起来医患的信任和配合,对正确诊断和治疗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周兵说,“尽管目前不尽人意的就医环境和错位的医患关系不利于医生全身心投入,但我相信,只要真心对待患者,理解一定多于质疑,成功必然远远高于失败。”

挑战前沿

由于额窦腔道狭窄、结构复杂,相邻颅底、眼眶,手术难度很大,容易发生并发症,额窦外科至今仍是国际上鼻窦内镜外科最为活跃的领域。国外鼻内镜技术已经发展了30多年,额窦手术依然是个难点。这项技术在我国只有10多年历史,更是一个需要关注与攻克的新生带。近几年,周兵在专业上逐渐向额窦手术方向发展,而北京同仁医院的额窦手术及其相关研究也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003年,一位青年工人因意外伤害,发生外伤性额窦黏液囊肿。患者右侧眶壁骨折,眶内容物疝进额窦,额窦闭塞,手术几乎无从下手,无论采取传统手术还是内镜技术,都不能建立额窦的永久性通道。周兵想,是不是可以从左侧额窦进入,穿透左右额窦间的骨板进入患侧?好比36计中的“围魏救赵”!结果这一穿就穿出一个新术式――“改良经鼻内镜额窦底切除术”。

周兵说:“其实它不是我的独创,后来查阅资料发现,原来与国外专家‘英雄所见略同’。”可以看成是一次与国外同行智慧的重合。这次大胆的尝试开阔了国内专家的思路,使内镜技术多了一把利剑。为了保护这把出世不久的利剑锋芒持久,周兵还为它发明了一项专利:双角度吸引管及自由弯管。这是一种个性化手术的开端,可以在手术台上随意设计吸引管、探针的弯曲角度或双角度平面夹角,可以达到常规器械无法触及的部位。目前,周兵已经成功完成这类手术20例,经他在国内首次报告,北京同仁医院和国内专家已有多人学会了这种手术。

周兵还遇到这样一个病例:外地一位踌躇满志的年轻干部,走马上任第二天,无意中感到鼻子不舒服,检查发现为上颌窦内翻状瘤,病变在上颌窦前内下,鼻泪管周围,呈弥漫性生长。若采取传统方式,切除肿瘤势必破坏鼻腔的结构和功能,鼻泪管也将被切断;而采取经典内镜手术,则很难把“边边角角”扫荡干净,无论哪种方式都不能做到两全其美。这位颇懂医术的患者坚决不肯接受传统手术,要求采取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给医生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周兵决定向鼻内镜的局限性发起挑战。他借用“凿壁借光”的典故在鼻内另建通道,也就是在下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做一个3厘米的切口,这样就不必切除下鼻甲,也不必切断鼻泪管了。术中发现该切口视野开阔,角度极好,不但能把弥漫性肿瘤全部切除,还使周围结构丝毫无损。当时观摩手术的头颈外科专业的同事们边赞叹,边开玩笑说,“我们的活儿又少了。”新的术式巧妙地解决了问题,既保留了结构功能,又彻底切除了肿瘤。正如一位患者给周兵的赠言:巧夺天工。

不久,这位年轻干部康复出院,身心清爽地回到新任地继续烧他的“第三把火”去了。但他并不知道,为了给他解除病痛、获得满意的疗效,医生付出了怎样的智慧和心血。

“作为一名医生,不可能对每次手术都满意,必须要在不足中寻根求源,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周兵说。目前,他已完成这一创新手术14例,并不断完善、规范它的术式,而国内同行中的问津者尚未听说。

事业仍在继续

科学改变世界,艺术塑造灵魂。少年时代培养起的兴趣与爱好,对周兵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工作的忙碌,他已经不像当年那样“玩不够”,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沉浸在对书法、绘画和篆刻创作的体味中,但是,年轻时代的“玩”如今给了他丰厚的回报――喜欢运动锻炼了他的体魄、训练了他的协调能力,使他在人到中年仍能精力旺盛、行动敏捷、适应繁重的工作;摄影美学中的黄金分割、主题表现和光线运用,让他有独到的手术审美力,也开启了他的创新灵性;对电子设备的通晓和把摸,为他掌握现代信息、积累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专业素材提供了便利。他作为副主编编著的《鼻内窥镜外科学》一书中,精致的手绘图谱更是得益于他扎实的绘画功底。

无数次的思考,经过精炼、提纯,逐渐形成“思想”,这就是一名学者走向成熟的标志。面对荣誉,周兵表示:“我只是一个学科、一个医院的代表,学科和医院的蓬勃发展,才造就了我本人。在我成长的十多年里,凝聚了老一辈的心血和各级领导、老师和同事的关怀,特别是我的恩师,也许他们比我更有资格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周兵深知,荣誉属于过去,事业仍在继续。

更正:

2006年第12期“《大众健康》2006年1―12期总目录”中《解读精品医院》第7行错误。应为“小郴州有个大医院(上)袁源(7.66)”。本刊特向作者、读者及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