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意不宜工业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意不宜工业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业时代”的影子在中国的时代进程中尚未完全消失,就有人宣告“创意时代”已到来,于是,我们莫名其妙地、自然而然地、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创意工业时代”——看起来真不错!至少它看起来很“产业化”,很有“规模”,很有“市场”。

但我们身处其中,却面面相觑,手足无措。作为设计师,理当欢呼雀跃,但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们听到的仍然是抱怨、诘问?3月份我去了一趟成都,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与收获。

对成都设计师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的设计很“生活”,生活很“快乐”,快乐很“从容”,很困惑也很佩服他们的一点就是:设计作为一种工作,不管是喜是忧,似乎并不会直接干扰到生活质量。他们放下设计,下了班,快乐就开始四处蔓延,召朋唤友,喝杯清茶,悠悠然地度过时光。当然这与地域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他们也一样不可避免地有“功利”,但总觉得这股“功利”来得比较质朴,比较有指望,就如人要吃饭、住房子、穿衣服一样自然,而不像在广州这般藏头藏尾遮遮掩掩。

反思自己这些年,我都快忘了“生活”是个什么玩意儿了。在广州,“生活”是一个被工作完全填充的泡沫球,当我们常常自豪于广州的高效率资讯、观念领先、商机繁密、资本集中的同时,我们不能漠视一点:这些都是用牺牲“生活”为代价换来的。

在“创意工业时代”里,我们已被“工业”拖垮了,为它而喜,又为它而累,“工业”这个词很有意思,它代表了“机会的规模化”,为了迎接这疯狂增长的机会,人必须以机器的效率进行工作,可怕的是,我们竟会心安理得地认为它很“正常”。

在成都,“创意”还未完全成为“工业”,因而那里难能可贵地保留了设计的一些原生态意识——我想这并非刻意坚守,而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我们在对某个地域的“设计质量”进行考量时,通常都会下意识地带有某种专业生产力的标准,这时我们常常容易产生一种专业上的自豪感,但是通常都会忽略另一个重要指标:生活质量。我想,只有设计质量和生活质量这两者平衡时,设计师才能保留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吧。

设计师的精神家园到底在哪里?我们一直在寻找,也一度迷茫。在创作结果呈现的一刻,我们的确能够得到成就感,为了维持和增长这种成就感,我们放纵无度地往设计里投入了几乎全部时间,理由是“生活就是设计”这一句荒谬导训——为了设计牺牲生活——活着的价值就是设计?

这很奇怪。检查一下我们的“生活”轨迹,除了工作,我们还做了些什么?当手头上的工作停止之后,我们是否会觉得惶恐、无助?当“专业”的角色被剥离后,我们在生活中是什么“角色”?当然,你可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电影、听音乐、看书、上网、聊天、睡觉,这看起来也挺“生活”,但我们仍然无法掩饰内心的空洞与苍白!几乎大部分设计师都有过渴望假期又害怕假期的经历,离开工作,我们几乎没有信心面对生活,一切都是如此陌生!我们每天在做视觉沟通的工作,只怕早已丧失了与社会建立关联沟通的能力了。

我们每天在过的“生活”,实质上是一种“架上艺术”——抽象化的生活——它远离生活的实质,诸如“土地”这样的人类根本需要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早已成为了一种“生活概念”,其实,我们早就“丢失”了自己的土地,找不到了。除了设计出来的东西不同之外,大部分设计师的生活状态几乎都惊人的一致!永远都循环一个怪圈——不在工作上,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我们的生活很没情趣,很没质量,很不精致。设计师的生活词汇挤满了加班、赶稿子、见客户、做事儿、处理、沟通、修改、提案、项目、效益、效率、效能……之类的语词,悠闲?这个词在设计师辞典里属于生僻词,和外星文明一样抽象。

设计师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成都的同行们也许给了我们一点启示,他们所守望的这片精神家园,将会为“设计”这个词注入更人文的内涵。设计师该“生活”一点,生活该有点“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