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存在与消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存在与消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康熙皇帝到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三位皇帝缔造了一座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世界奇迹。而这一震惊中外的伟大奇迹在咸丰皇帝继位后,大清帝国逐渐衰落之时,被“两个强盗”掠夺,最终成为了一个绝美的幻境。圆明园的毁灭同样也象征着大清帝国的灭亡。导演薛继军、金铁木采用了线性叙事的结构,将北方民族成立到灭亡的过程、圆明园由无到有的过程等的不同角度的拍摄,决定了影片视觉形式风格。正是这一点致使了前面的圆明园的繁荣奢华与最后的惨败落魄之间的巨大反差,给观众产生了一种无法名状的心理与视觉反差,使得内心感受更为真切。本文就影片《圆明园》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两个强盗;圆明园;塑造;分析和探讨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55-01

整部影片贯穿着“圆明园”这一元素。建造的成就感、和失去的落空感,闭关锁国两千年只顾兴建不顾改进的教训,成为了影片的灵魂。在永记国耻精神的统一下,影片展示了康熙、雍正与乾隆对于建筑学颇高的造诣以及才学背后的人物性格,和不可抑制的对于长生理想的追求。那么,该片使用了那些技巧来达到这种效果呢?

第一,影片对于人物的采集和塑造很到位。《圆明园》中,导演叙述了四位大清皇帝、意大利的郎世宁及法国的王致诚、雷氏家族等人于圆明园的功绩。将皇帝起初建圆明园的目的穿插在了旁白与郎世宁的话中。本片中大约一半的篇幅都是以郎世宁的主观感受为主线叙述的。之所以选择郎世宁这样一个角色,是由于在他服务于大清帝国的50年里,见证了圆明园的崛起与帝国的辉煌。正是这样一个见证了三位皇帝上位的人的主观叙述,使得影片更具有说服力。而不论是康熙、雍正、乾隆或是咸丰,导演在塑造他们时,并没有运用通片褒扬或是批评的方式,而是采用了美好中有残缺,宁静中有致命的表现方式,使得人物更加真实,不浮华。雷氏家族的作品的穿插更增加了圆明园被建成的不易,使得前后反差更为明显。

第二,在语言艺术上,导演采用了碎片式拼接的方式,即旁白者的叙述为主线,郎世宁与接近结尾处那个人的自我感受为辅线,这样穿插结合,使得本片有了起伏波动,杜绝了平铺直叙。旁白是声音敦厚,深沉的男子担任的,且旁白作为多年后回看历史的角色,使得时间距离的拉开、叙述带有一定的间离效果,对往事中的罪恶、欲望等赋予了一种距离感和客观性。而作为一位中国人,旁白对古人的言辞多为赞美语句,最终,影片的叙事风格表现为了主观和客观结合的风格。

第三,在结构上,本片采用了线性结构,即以时间的顺序,叙述了大清帝国由盛转衰的过程。从影片的内容来看,影片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主要段落:建造,毁灭。最开始的建造主要就包括了一个花纹、一片琉璃、一幅字匾、一眼潘泉,将很多的元素等融合进来,构成了一幅幅人间仙境,但是在最后的阶段中,圆明园在英法联军的大火中成为废墟,三百年大清帝国的兴衰更加真实的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更加贴近圆明园存在消失这一主题。

第四,在拍摄角度上,摇镜头在拍摄传教士时,是一直跟随着太监不断的进入到圆明园的花园中,并拍摄到其中的全景,此处就用了“情境再现”的手法,使得其影片更加真实,更容易吸引观众,这也就拉近了郎世宁与圆明园之间的关系,随着移镜头为观众展现的一幅幅具有中国特有风格的画,其中的每一个雕塑、每一个神像,都充分的展示出了我国中国帝国的辉煌与气势,拍摄镜头的缓慢,拍摄手法的由上而下、由左到右,这些都更加突出了存在着的圆明园的绚丽景色、展现了圆明园的瑰丽,但是在火烧圆明园后,此处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些都与后面部门的环节状况出现了鲜明的对比,激发观众思考。让观众陷入深思。

第五,在色彩的运用上,整部影片的开头部分在阐述整个圆明园的建设特性与机构的环节中重点突出的颜色是红色、黄色,绿色等具有皇家园林特征的颜色,这些颜色也进一步的体现了皇家园林内部的气派与风范,凸显的是皇家园林存在时的兴盛与大气,在这部影片中,有着描写牡丹园的镜头,在此处,牡丹的红与毛笔的红相辉映,也就为下个环节的叙事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是在整个影片的后面环节中,联军侵华时,颜色就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呈现出了较强的灰暗色,且黑色、灰色、深蓝色较为明显,这也就凸显了大清朝的落寞与暗淡,这部影片中色彩与亮度之间存在的鲜明对比,将圆明园的存在与消失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了强化本片“存在与消失”的性质,在镜头语言上以及音响运用上也使用了以下技巧:一、大量的俯瞰圆明园镜头体现了圆明园的广阔宏伟;二、选择了多种不同音乐,放在不同的场景中,调整节奏,表达人物情感;三、两种环境下节奏迥异的对比,即咸丰皇帝洗澡的场景与八里桥战役打响的场景重复几次对比,增强了观众视觉感观与内心感受。

“如此宁静,如此致命”。200年不加以改变的思想与武器促使了大清帝国的灭亡。危机暗藏,表面浮华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两位导演仅用了这短短的93分钟记叙了两个世纪中帝国的存在与消失,圆明园的存在与消失。目的除永不忘国耻外,更重要的是要警醒世人。圆明园筑就了大清的繁华,同时也将大清推向了灭亡。圆明园就好似一场幻境,只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