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围海救国 第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围海救国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幻想中,面对海平面上升,人类将躲避在海底,建造封闭的海底居所。但这是否太不人性了?何况成本高昂,想来不像让几个富豪登月那么简单。我们可能必须像荷兰人那样,未来数百年内持续不断地围海造地,迎接扑面而来的海水。

当摄影师Shuuichi Endou来到海边,他看到两个女孩。那是哈纳家的姑娘,年纪较小的希瑟正把一棵倒伏的棕榈树当成平衡木。树的根部完全从沙地中露出来,一半浸湿在海水中。浪打过来,树干几乎淹没在水里。这一幕很容易让人想起,图瓦卢,这个南太平洋上不起眼的小小岛国,刚刚通过外卡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事实上,这景象更像是一种祭奠――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个国家作为基础的岛屿即将在地球上消失,也许不再有机会以一个国家的身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Shuuichi Endou拿起相机,按下了快门。

随着岛在不断变小,几年后女孩一家也许会搬走,移民到邻近的澳大利亚。但Shuuichi Endou在图瓦卢还要继续拍下去,他准备拍1000张,记录下这个正在消失的国家以及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变迁。作品将会向全世界展出,“我希望人们能在看到照片的时候与自己的生活进行比较,认识到是我们日常的作为将图瓦卢带到了生死边缘。”

图瓦卢的问题

图瓦卢由9个小岛组成,面积仅26平方千米,人口不足1万。人们到这里来,最熟悉的莫过于首都富纳富提那条珊瑚礁跑道,因为它占去了整个岛面积的五分之四,岛上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机场周围。图瓦卢在世界上知名,一是因为这里风景宜人,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将成为温室效应的第一个受害者。

1958年,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查理斯•大卫•基林(Charles David Keeling)利用美国在莫纳罗亚山和南极的大气成分观测系统,并研究了从南极冰芯中采集的空气样品,发现南极的二氧化碳含量与化石燃料的释放正在同步增加。他绘制出了一幅二氧化碳释放在不断上升的曲线,基林曲线。从这条上升的曲线人们不难发现,50年来人类对自然的需求一直在膨胀,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与年俱增。20世纪80年代,众多气象学家在此基础上共同揭示了二氧化碳水平与气温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目前的二氧化碳水平比过去44万年间的任何时候都高,而近200年来最热的10年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上升带来的是全世界的海水受热膨胀,并造成冰川和冰帽的融化。

正是这种不断增长的需求所导致的气温上升造成了图瓦卢的生态危机。20世纪90年代初由澳大利亚建立在富纳富提码头上的“海平面监测站”的长期观察表明,图瓦卢周边的海平面多年来有显著的上升。由于海面的上升,像图瓦卢这样地势低的岛屿可能会在本世纪被淹没。

与Shuuichi Endou同样来自日本,NHK电视台的摄制组也曾在图瓦卢逗留过一段时间。他们亲眼目睹了这场危机是如何使当地的居民感到恐惧。适逢2月,洪潮来袭。大潮到来前几天,岛上就开始四处渗水。十几分钟内,原本的土地就变作一片泽国。亲口尝一尝,显然那是带有咸味的海水。而据长期在当地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图瓦卢观察(Tuvalu Overview)”的有关人士介绍说,由于海水渗透,图瓦卢生活用水的盐碱化早已成为常态。这里的居民原本以自己种植的芋头为主食,但因为水的盐碱化,现在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已经不得不大量进口食品,这使岛上增加了很多垃圾,进一步破坏了生态。在摄制组后来完成的那部纪录片里,原本坚决反对移民的老人新加诺,面对日益窘迫的生存环境也产生了动摇。

海水弥漫这种罕见的现象之所以会在图瓦卢出现,和这里独特的地质结构有关。图瓦卢以及周边的环礁都是由珊瑚多年堆积形成的。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二氧化碳溶入海水减缓了珊瑚礁的生长,而不断升高的水温则直接杀死了一部分珊瑚种群,致使这个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石变得千疮百孔。因此当洪潮来临,海水就会在挤压下从珊瑚的孔隙中穿过,冒到地面上。

广东0.5万平方千米淹没?

特殊的地质环境并没有让图瓦卢所面对的生态问题变得过分特殊。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图瓦卢也许就是明天世界的缩影――我们手头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缩小。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2008年的一份报告,截至2100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可能升高约1℃~6℃,由此推导出本世纪海平面最高有可能上升近90厘米。面对这样的结局,受伤最深的也许不是届时早已搬离故土的图瓦卢人,而是由于丧失3万平方千米土地而无家可归的1500万孟加拉人。孟加拉地处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孟加拉湾东部的海湾凹处,5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呈漏斗形,一旦风暴来袭不易分散,通常会聚集在恒河口附近,形成强烈的潮水。而这个国家80%以上的国土,平均海拔还不到1.5米。设想一下,如果海平面真的上升1米,即使排除政治上的桎梏,又有哪一个国家有能力接纳如此众多的生态难民呢?

2009年1月,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高度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该报告表示,中国近30年来的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比全球的上升速率(1.8毫米/年)略高。

这不免让人想起在IPCC与中国专家共同参与的一次会议上,前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的发言。他当时指出,“我们做了一个计算。比如说广东地区,如果要使未来海平面上升30厘米,没有任何预防措施,会淹没将近5500平方千米,如果采取适应手段,会减少到1150平方千米左右。”

同时与会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绍洪教授也预测说:“未来30年,由于多重压力与气侯变化,亚洲将失去大约30%的珊瑚,北亚森林有可能由于二氧化碳得益,但是由于气侯变化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的结果,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会增加。预计亚洲草地将向北移。另外产草量限制,高温胁迫和水量不足等原因,将引起牲畜量下降和疾病范围大。”

而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生活并不会在别处――全世界10%的人口生活在海拔10米以下。

放眼200年后的荷兰人

2009年2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研究成果,指出南极西部的冰架近些年来融化速度加快,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大大超过以往的预期。

对于这样的消息,此前已经有心理准备的荷兰人要更从容些。

“我们必须把海岸线向外推进3到4千米,把海水阻挡住。”马塞尔•史蒂夫是荷兰的海岸工程专家,他时常会站在防波堤上,眺望着远处冲浪嬉戏的人群,独自思考着这里未来的样子。“如果你确定了未来会怎样,你就必须采取行动。” 荷兰有超过半数的国土在海平面之下,多年来由防波堤、水渠和各种内河堤坝构成的复杂的网络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土地与海水之间的平衡。通过几个世纪以来的围海造地,荷兰得到了更多国土,但这些土地随时有可能在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下转瞬间消失。如果遇到规模很大的飓风,最外一层的天然沙丘将非常脆弱,24小时内潮水就会将鹿特丹及其周围的城市淹没。

气候变暖将风险的概率提高了。荷兰政府不得不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未来200年,荷兰能否应付气候变化带来的国土危机?

2007年,国会授权成立了一个名为三角洲委员会的小组,这些专家组员授命找到答案。2008年9月,小组提交了报告,制订了一项宏大的百年工程――扩展荷兰的海岸线,大规模修建暴风浪屏障,并继续修筑经实践证明十分有效的防洪大堤,为此将在未来100年内每年投入15亿美元。

200年后,也许海平面上升的势头并未如我们今天的预期。但荷兰人认为,制订这样的战略最稳妥,防患于未然,并有可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之前200年,前几辈荷兰人就是靠不断地堰塞、抽水、筑坝以及让河流改道等手段铸就了这个国家防治水患的基础。他们也相信,这样的做法将为世界上拥有类似地形的国家提供借鉴,比如美国的新奥尔良,比如新加坡,比如中国的三角洲――《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预计,中国未来30年沿海海平面的升高幅度将达到13厘米,其中主要受影响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天津沿岸。“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安全的三角洲地带,完全能够控制水患。”史蒂夫有信心地说。“有人说海平面上升将迫使我们退回到内陆,”荷兰前农业大臣,三角洲委员会的负责人西斯•菲尔曼说。“我们说不,我们能应付上升两米甚至3米的海水,但必须立即行动。”说这话的同时,菲尔曼前方不远处的挖泥船正在海面上工作。未来100年,这些船每年将从海底抽取1.2亿立方米的海沙,喷撒到荷兰的海岸线上。在那里,波动作用(wave action)会自然地将这些沙子构造成新的海滩。100年后,这项工程将为荷兰造出1000平方千米的新国土,这也部分意味着,面对未来可能到来的洪潮,荷兰人拥有了1000平方千米的缓冲地带。

图解:

荷兰人的行动

1、抬高湖面

在潮汐较弱的情况下,由于北海的水位足够低,荷兰西北部埃塞尔湖的湖水能够靠重力直接泄入北海。但在潮汐较强,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埃塞尔湖存在着隐患。于是未来100年:修筑更高的拦湖堤坝,抬高埃塞尔湖水位最高1.5米。

2、延长海岸线

为了阻挡猛涨的海水以及预料中的风暴,荷兰工程师们准备将海岸线向外延伸至少4千米。挖泥船将海沙倾倒在海滩上,增加1000平方千米的国土。

3、

作为欧洲最为繁忙的港口,鹿特但目前已经由各种防潮屏障、水坝、堤防和沙丘组成的网络保护起来。未来100年将继续加高、加固这些设施,并建造4个新的大型拦洪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