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经》中粮食作物词汇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经》中粮食作物词汇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粮食作物词汇是《诗经》中农作物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粮食作物的总体概况。文章将粮食作物词汇分为粟类、稻类、麦类、菽类、麻类,讨论了词汇语义反映的聚合关系,并且通过对粮食作物词汇数量的统计,得出小米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种类。

关键词:《诗经》 粮食作物词汇 语义分析 文化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是艺术文化的象征,而且其中大量的内容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农业概况,是当时农业生产高度发展的记录。通过对《诗经》中粮食作物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粮食作物的生产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农事诗”是郭沫若在1944年发表的《从周代农事诗论道周代社会》中第一次提到的概念,现在一般将《国风・豳风・七月》等11篇具体描绘农业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诗歌定为“农事诗”。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对于农业词汇语料的研究大部分仅仅限于规定的11篇“农事诗”,如《农事词语研究》(于为,2009)、《略谈中的农事诗》(王连生,1980)、《浅论中的农事诗》(朱小凤、刘文婷,2012)等。此外,还有从考古学或文化学的角度对《诗经》中粮食作物词汇进行的研究,如《中的粮食作物考》(胡衍铮,2002)、《中的农作物、野菜、野果与古人的饮食生活》(刘道锋,2008)等。本文从词汇学的角度,重新确定粮食作物词汇的研究范围,进一步研究《诗经》中的粮食作物词汇,试图探究其反映的农业文化,揭示我国农业发展的特征。

一、粮食作物词汇概貌

“粮食”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周礼・地官・廪人》:“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郑玄注:“行道粮,谓也;止居曰食,谓米也。”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古代有“百谷”“五谷”之称,《诗经》中有“百谷”,如《国风・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之后出现“五谷”,如《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楚辞・大招》:“五谷六仞。”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后以“五谷”为谷物的通称,不一定限于五种,包括粟类、稻类、麦类、菽类、麻类等。①

《诗经》中出现的谷物有:

(一)粟类作物

1.粟:小米。

(1)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国风・秦风・黄鸟》)

《诗经词典》:“谷子的颗粒,去皮后称小米。”

2.禾:

1)谷子,去皮后是小米。

(2)禾易长亩,终善且有。(《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毛传:“禾者,今之小米。”《诗经词典》:“谷子,果实去壳就是小米。”

2)粮食作物的总称。

(3)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国风・豳风・七月》)

《诗集传》:“禾者,谷连秸之总名。”《诗经词典》:“庄稼;菽粟稻麦等粮食作物的总称。”

3.稼:粮食作物的总称。

(4)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国风・豳风・七月》)

《诗集传》:“禾者,谷连稿秸之总名,禾之秀实而在野曰稼。”马瑞辰通释:“禾与稼对文则异,散文则通。毛传:‘种之曰稼,敛之曰穑’;《说文》:‘禾之秀实为稼,茎节为禾,一曰,稼,家事也,一曰,在野曰稼’。此对文则异也。《甫田》:‘曾孙之稼。’笺云:‘稼,禾也。’此散文则通也。此诗禾稼连言,稼亦禾也。”《诗经词典》:“稼,庄稼、谷物。”

4.:

1)今作稚,嫩禾。

(5)去其螟,及其蟊贼,无害我田。(《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毛传:“,幼。” 《说文》:“,幼禾也。”

2)晚种晚熟的谷类。

(6)黍稷重,稚菽麦。(《鲁颂・之什・宫》)

毛传:“先种曰,后种曰。”《诗经词典》:“晚种晚熟的谷类。”

5.稷:黄米。一种粮食作物,即粟,今北方通称谷子,其实称小米。

(7)王事靡,不能稷黍。(《国风・唐风・鸨羽》)

《广雅疏证》:“稷,今人谓之高粱。”《说文》:“稷,也。五谷之长”。

6.谷: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8)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国风・豳风・七月》)

毛传:“谷类非一,故言百也。”

7.梁:米名。

(9)曾孙之稼,如茨如梁。(《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说文》:“梁,米名也。”

8.黍:小米。

(10)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说文》:“禾属而粘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诗经注析》:“糜子,今称小米。”

9.:黑黍,黍类的一种。

(11)诞降嘉种,维维,维维芑。(《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毛传:“,黑黍也。”《诗经词典》:“黑黍,古代一种良种的黍。”

10.:初生时苗为红色,黍的一种。

(12)诞降嘉种,维维,维维芑。(《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毛传:“,赤苗也。”《诗经词典》:“一种优良品种的黍,初生时叶赤色,生四叶后赤青相间,七八叶后色转纯青。”

11.:黍的一种,一个黍壳中含有两粒黍米。

(13)诞降嘉种,维维,维维芑。(《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毛传:“,一稃二米也。”

12.芑:高粱的一种,出生时苗色微白。

(14)诞降嘉种,维维,维维芑。(《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说文》:“芑,白苗嘉谷。”

(二)稻类作物

1.稻,谷类植物,去壳后为大米。

(15)有稷有黍,有稻有。(《鲁颂・之什・宫》)

《说文》:“稻,也。”《诗经词典》:“一种谷类植物,子实叫稻谷,去壳后就是大米。

2.:稻。

(16)丰年多黍多,亦有高廪,万亿及秭。(《商颂・丰年》)

毛传:“,稻也。”《说文》:“,稻也。”

(三)麦类作物

1.麦:一年生或两年生的草本植物。

(17)黍稷重,禾麻菽麦。(《国风・豳风・七月》)

《说文》:“芒谷,秋种厚,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诗经词典》:“我国北方从古以来重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燕麦等多种。”

2.来:小麦。

(18)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周颂・思文》)

《诗集传》:“来,小麦。”

3.牟:大麦。

(19)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周颂・思文》)

《诗集传》:“牟,大麦也。”

(四)菽类作物

菽:大豆。

(20)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小雅・采菽》)

郑笺:“菽,大豆也。”《集疏》:“菽者,众豆之总名,后以小豆名,遂专名大豆。”

(五)麻类作物

1.麻:谷名。

(21)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国风・王风・丘中有麻》)

《诗集传》:“麻,谷名,子可食,皮可绩为布者。”

2.苴:麻籽。

(22)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国风・豳风・七月》)

《经典释文》:“叔苴,麻子也。”

二、语义聚合关系分析

德国语言学家特里尔(J.Trier)着眼于词的聚合关系提出语义场的理论,他认为在同一个概念场上覆盖着同一个词汇场,词汇场中的各个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诗经》中的粮食作物词汇分类下的词语存在语义间的聚合关系。粮食作物这个语义场中,词义之间是一个纵横交织的关系网络,词语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两种聚合关系。

(一)纵聚合关系:上下义关系

纵聚合关系是逻辑上的属种关系。具有属种关系的一组词是上下义词,其中表示属概念的词是上义词,表示种概念的词是下义词。上义词包含指称语素,下义词包含区别性语素,上下义词在词义上即使指称义素相同区别性义素却不同。《诗经》中的粮食作物词汇作为名物类词汇,具有明显的上下义关系。

1.黍――

这三个词中,“黍”是属名,“、”是以“黍”为类义素的分类义场。同时,三个词构成两层上下义关系:“黍―”为第一层语义关系,“―”为第二层语义关系。

黍 分类义场A 区别性义素A

分类义场a 黑色

区别性语素a

一壳两米

以“黍”为类义素分出了“”和“”,以黑色为区别性语素进行区分;又以“”为类义素,分出了“”,以是否为一壳两米为区别性语素进行区分。

2.禾―

“”在《诗经词典》中有两个义项,第一个义项为“稚,嫩禾。”与“禾”构成上下义关系。所以“禾”是属名,“”是以“禾”为类义素的分类义场。

禾 分类义场 区别性语素

初生的嫩禾

以“禾”为类义素分出了“”,区别性语素是生长阶段,“”为初生的嫩禾。

3.麦―来、麦―牟

在这组词中,“麦”是属名,“来”“牟”是以“麦”为类义素的分类义场。

麦 分类义场 区别性语素1 区别性语素2

来 叶子宽线形,子实椭圆形,腹面有沟。 可食,主要粮食作物。

牟 叶子宽条形,子实的外壳有长芒。 麦粒可食,麦芽可制啤酒喝饴糖,麦秆可编草帽或其他用品。

以“麦”为类义素分出了“来”“牟”,区别性语素是叶子与子实的形状以及粮食作物的用途。

4.稷―芑

“稷”是属名,“芑”是以“稷”为类义素的分类义场。

稷 分类义场 区别性语素

芑 出生时苗色微白

以“稷”为类义素分出了“芑”,区别性语素是出生时苗的颜色。

5.禾―稷、黍

“禾”是属名,“稷”“黍”是以禾为类义素的分类义场。

禾 分类义场 区别性语素1 区别性语素2

稷 质不粘 饭食

黍 质粘 用来酿酒,做糕

以“禾”为类义素分出了“稷”“黍”。区别性语素是质的性质以及粮食的用途。

(二)横聚合关系:同义关系

横聚合关系是同一语义场中词语之间的同级关系。

关于何为“同义关系”的问题,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说法。王力、张永言、蒋绍愚等主张“意义同近”说;王力、蒋绍愚、符淮青等主张“义位相同说”;石安石、张世禄等主张“概念同一”说。本文综合各种说法,并参考曾令香在《元代农书农业词汇》中的定义,将“同义词”定义为:“在语法意义相同的前提下,只要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即具有同义关系。”②《诗经》中粮食作物词汇间的同义关系如下:

1.稻―

《说文》:“稻,也;,稻也。”所以“稻、”为同实异名,表示一种谷类植物,处于同一语义场中,并且具有相同的义项。如:

(23)有稷有黍,有稻有。(《鲁颂・之什・宫》)

(24)丰年多黍多,亦有高廪,万亿及秭。(《商颂・丰年》)

2.禾(1)―粟

“禾(1)”,《诗经词典》:“谷子,果实去壳就是小米。”“粟”,《诗经词典》:“谷子的颗粒,去皮后称小米。”在表示“粮食作物”这个语义场中,二个词具有相同的义项“谷子、小米”,所以是一组同实异名的同义词。如:

(25)禾易长亩,终善且有。(《小雅・甫田之什・甫田》)

(26)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国风・秦风・黄鸟》)

3.禾(2)―谷

“禾(2)”,《诗经词典》:“庄稼;菽粟稻麦等粮食作物的总称。”“谷”,庄稼和粮食的总称。在表示“粮食作物”的语义场中,两个词具有相同的义项“粮食作物的总称”,所以是一组同义词。如:

(27)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魏风・伐檀》)

(28)生我百谷。(《小雅・信南山》)

三、出现次数及文化意义

统计《诗经》中粮食作物词汇出现次数,结果如下:

1.粟类作物:粟(3次),禾(6次),稷(25次),谷(7次),黍(23次),(2次),梁(1次),(4次),芑(5次),(3次)。

2.稻类作物:稻(4次),(1次)。

3.麦类作物:麦(7次),来(2次),牟(2次)。

4.菽类作物:菽(9次)。

5.麻类作物:麻(4次),苴(2次)。

粮食作物词汇出现次数总数为110次,粟类作物共79次,占粮食作物总数的72%;稻类作物5次,占粮食作物总数的5%;麦类作物11次,占粮食作物总数的10%;菽类作物9次,占粮食作物总数的8%;麻类作物6次,占粮食作物总数的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农作物的栽培历史悠久。数据显示,西周至春秋中叶就出现了水稻、小米、高粱等众多农作物,说明当时人们的食物种类已经非常丰富。“粟”在粮食作物中占据60%,反映出小米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种类。

四、结语

粮食作物词汇是《诗经》中农作物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周初到春秋中叶粮食作物种类的丰富,并且小米在人们的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对《诗经》中粮食作物词汇的整合分类进行的语义分析和词汇统计数量,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上古农作物相关状况的认识。但是文章对于《诗经》中农作物词汇定义较窄,纳入本文研究范围的词汇数量有限,其他农作物种类词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注 释:

①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第31页。

②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第141页。

参考文献:

[1]程俊英等.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清]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3]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3.

[7]向熹.诗经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8][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宋]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0]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李林颖 湖北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