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挖古,同仁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挖古,同仁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崇文门外住过的老北京人,都会感叹那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密如林、严如阵,上接云飞不止的高天,下临车流不断的长街。只是不见了那温馨恬适的四合院。它们虽然残存在儿时的记忆中,却和那些翅膀闪着光的“老竿儿”(蜻蜓)和花市上那些足以乱真的纸花一齐消失了。可是别忙,要是转到那座人气旺盛的新世界大厦后面瞧瞧,您就会发现,这里竟藏着一座朱门灰墙、绿柱青瓦、彩绘栋梁的四合院。这是哪位王爷留下的王府,还是哪位富商置下的宅第?都不是,这里竟和大名鼎鼎的同仁堂有关。

说到这儿,有人定会说:“同仁堂不是在前门外大栅栏吗?”

的确,同仁堂自打康熙年间在大栅栏开业,就没挪过地方。那么这所雅致漂亮的四合院和同仁堂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得上溯到明朝永乐年间了。

真实的追溯

那时有一位叫乐良才的铃医,从浙江宁波“北漂”到京城来闯荡。历经数代之后,一位叫乐显扬的乐家传人,成了太医院的吏目(相当于今天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乐显扬不仅医术高明,善辨药材,尤其可贵的是,他医德高尚,胸怀博大。他利用在太医院任职的机会,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宫廷秘方及民间验方和医书经典上的经典药方。那时,他常在自己的府第中,为人诊病,整理药方。他曾对儿子说,自己最喜欢“同仁”二字。为此,康熙已酉年(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他还请著名的宫廷书法家孙岳颁题了一块“同仁堂”的匾。康熙喜爱书法,尤喜董其昌的字,孙岳颁的书法深得董其昌之妙,因而常被康熙指定,御碑。

乐显扬有个儿子叫乐凤鸣,乐显扬逝世后,他决心放弃功名,尊从父训,以从事医药为己任。康熙壬午年(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乐凤鸣在大栅栏开设了同仁堂药店。为了表示对父亲的教诲永志不忘,便把那块孙岳颁题写的“同仁堂”匾悬于店中。因此,同仁堂在大栅栏建店虽是1702年的事,却是从乐显扬立下“同仁堂”的康熙已酉年,即公元1669年为肇始年。由此算来,同仁堂建店已经340年了。可惜的是,那块由孙岳颁题写的“同仁堂”匾,不幸在中惨遭厄运。有人说,它被当作“四旧”毁于烈火中,有人说,它下落不明。甚至,连照片都难寻觅到一张。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从老职工的描述中,略知一些“老匾”的情况。

同仁堂在历史上就善于用公益活动提升自己的形象。清代,每到大比之年,各地来京的举子们往往会为水土不服而苦恼,南方来的,嫌北京的天气干燥,北方来的,又觉得北京天气太热。于是望天兴叹的,搓手顿足的,祈神拜佛的,不一而足。但是都没有用……

这时,同仁堂竟为来京赶考的举子们送来了免费的平安药。这些平安药不仅能提神醒脑,去热清火,而且都装在精致的青花小瓷瓶中,瓶子上面有“同仁堂,平安药”的字样。这些青花小瓷瓶又装在一个个精致的小盒中,小盒上面都有举人的名字,“张好古”“李成龙”“王登榜”等等,清清楚楚,人人有份。那些远离家乡的举子们见了,怎么能不对同仁堂心存感激。有人金榜高中后,还特意到同仁堂来道谢。

现在的同仁堂,已经采用现代化的生产线进行生产了。可是300年来,同仁堂却是用碾、磨、铡、切等传统手工手艺生产的。同仁堂却有经过长期考验,独特有效的配方,一套祖传的,严格的管理办法和世代严格执行的准则“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因此,同仁堂的药效果显著,质量过硬,有口皆碑。故宫至今还收藏有清代同仁堂的药丸,它们不仅没有变质,而且还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同仁堂曾经被称为“大清药王”,它供奉御药188年,保过清代8位皇上的“龙体安康”,在朝廷和民间享有盛誉。“供奉御药”是一件责任重大,不容稍有闪失的事,否则就有杀身之祸。这也是迫使同仁堂药物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客观原因。当然,“供奉御药”,也享有一定的特权。同仁堂往宫里送药的药商,就持有朝廷发的“腰牌”,上面刻着持有者的姓名、年龄、体貌特征。凭着这个“腰牌”,就可以进出紫禁城,为御药房送药。

现在人们到大栅栏去,看到的同仁堂药店是一座三层仿古建筑,高大气派,华丽而又不失典雅。但是老同仁堂只有三间门面房,都是平房,而且是“下洼子门”,也就是店面比街面低,进门时不是上台阶,而是下台阶。这样下雨时街面上的水都汇集进来,据说象征着财源滚滚。为此,院子后边建了好几个很深的蓄水井,存水量很大,蓄下的雨水可以灌园泼街,这既是旧时商户崇尚风水的结果,又有节水的功能,更是为了节省建筑成本。也有人认为,这种“下洼子门”,是考虑到药铺的顾客中有许多都是病人,身体不好,下台阶要比上台阶省力,买了同仁堂的药之后,出门上台阶则是图个步步高升、日趋好转的吉兆。

这里,记录着历史

既然同仁堂在大栅栏340年都没有挪动,那崇文门高楼林立中的四合院又怎么和同仁堂扯上了关系呢?原来,这个“大宅门”分成两个院落,坐北朝南的是现在的同仁堂集团的办公场所,自然是“闲人莫入”;而坐南朝北的院落则是同仁堂博物馆。它闹中取静、古朴清雅,院中不仅有花卉,而且栽有许多药用植物,可供参观者大开眼界。同仁堂博物馆共有7个展厅,不仅反映了同仁堂的历史,而且反映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铃医用的串铃、同仁堂的铜人、装“平安药”的青花小瓷瓶,供奉御药时的“腰牌”,还有清宫中收藏的同仁堂药物,以及当年药工们使用的各类工具。在这里还可以看到当年中药店的陈设,以及一副同治年间的对联――“但愿世上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其格调之高,胸怀之大,令人钦佩。

在同仁堂博物馆还可以看到由寿岂题写的“乐家老铺”匾额,寿岂是清代铁帽子王爷之一,他的书法别具一格。只是那块由孙岳颁题写的“老匾”芳踪难觅,实在是一大缺憾。不过,可喜的是,最近,同仁堂博物馆研究人员,原《同仁堂报》主编张海燕女士终于在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协助下,于1962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中,找到了同仁堂老匾清晰的图像。据说,同仁堂领导正在考虑根据这张照片,进行仿制。这的确是一个善举,因为这块老匾不仅记录了同仁堂的历史,还是一件重要的见证。

当年,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义和团”运动。就在北京大闹义和团时,一场大火烧遍了大栅栏。眼看大火要烧到同仁堂的门庭时,同仁堂的伙计张翊亭冒死将这块老匾抢了出来,成为一段佳话。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同仁堂遭到了浩劫,联军士兵到同仁堂抢酒、毁物、索要钱财,把同仁堂糟蹋得不成样子。这些都被当时留下坚守同仁堂的老员工刘辅亭一一记录下来,并以《众难奇闻录》出版,成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期,难得的、翔实的史料。现在《众难奇闻录》已成为同仁堂博物馆诊藏的文献资料。

甭管是老北京,还是“北漂族”,要是有空,真该到深藏在崇文门外高楼大厦之中的那座雅致的四合院中去看看,去看看,什么叫传统对接现代,什么叫历史连接未来。总之,去怀旧、去畅想,去感受文化的悠远和厚重,去寻找开拓未来的思路,准保您大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