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香港上海那些事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香港上海那些事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政府宣布,上海要做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人听了有点纠结,有点难过。

其实,这个话题,10年前就开始讲了。前几年,我和专门做“沪港竞争力研究”课题的段樵和伍凤仪教授来往很多,听他们讲述双城此消彼长的故事,很有点唏嘘。

有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如果上海成功,就意味着香港今天的地位要下降。所以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道路上一定会面临来自香港的激烈竞争。

香港搞金融,养活很多人。可以说,过去半个世纪,香港发迹的人物之中,很少和金融没有关系的。香港采用英式的法律;会计制度也是全球化的;英文是官方语言。对于生意人更加吸引的是,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香港都完全不受限制;加上税率很低,个人所得税15%,有限公司12.5%,比起全世界绝大多数城市都低。另外,资金进出香港限制很少。这样也非常吸引。相比之下,人民币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国际流通货币,所以大陆资金的进出当然受到一定限制。

不过往深里面看,上海取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趋势非常明显,不到你不信服。香港的人口只有700多万。香港人买卖股票占每天联交所的成交金额只有35%,65%是外国资本在香港的买卖。上面的因素也使香港股市无法摆脱外国股市升降的影响。到2009年香港每天的成交额中超过55%的是国企、红筹和民企股,也就是说如果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今天香港股市交易中的50%就会离开香港,因为香港只是一个供外资交易的场所,如果上海的买卖比香港方便,就会抢走香港50%的交易。热钱游资从来是很现实的,哪里有钱赚去哪里,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国际金融中心这个物事,听起来拉风,实质上也很能吸引资金。但是,这样的中心,其生活品质则未必就是如此相应的。以香港为例,在金融中心全盛的时候,地价高、房租高、物价高,生活和工作于其中的人,并不见得非常快乐。香港知名的财经分析师曹仁超,在过去11年间香港人的收入是不升反降。真正收入增加的没有几类人。其中升幅最大的只是金融从业人员,理由是1998~2001年的“科技网络热潮”,2003~2007年是内地的国企和红筹来港,所以为金融业提供了不少的商机,泡沫升涨,令到十一年来香港的人均收入出现两极分化。在金融海啸之前,很多在香港的外资金融机构服务中层人员的年薪是100万美元,如果股票赚钱还有两倍的年薪花红,就是200万美金的奖金。一个金融从业人员做的好的话有300万美元年薪的收入,但是普通的打工人员的日子很难过。中学毕业者的月薪大约每个月6000港元,大学毕业只是每个月12000港元。可以说在过去的1997~2008年的10年间金融中心的形成使金融人员的收入增加了5倍,普通人的收入反而下跌30%。如果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这样的问题会不会在上海出现,就是10%的人的收入是很可观的,90%的人的收入还是很低。

总之,国际金融中心的转换,是财富和机会的大转移,未来将是冒险家的乐园。胆大的、有资源的、有野心的人,可以试试运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品牌选择,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更多的海外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