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机采血小板红细胞混入原因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机采血小板红细胞混入原因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在采集过程中红细胞混入原因。方法:采用美国百特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和血细胞计数仪,在采集前检测献血者外周血中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value,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edial cell volume,MCV)、血小板(platelet,PLT)值,在机采后检测红细胞混入数值和产品袋中血小板的含量,进行分组对照。结果:HCT在36%左右,MCV小于75 fl,血小板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的献血者进行机采血小板时,产品袋中红细胞混入增多,并且随着机器的界面探测值(interface detector offset,IDO;IDO值是界面探测器的补偿值,表示欲采集细胞范围的上限。因各种血液成分的比重不同,不同血液成分设定不同的IDO值)的增大红细胞混入增多。结论:在采集血小板时,首先根据献血者外周血中HCT、MCV、PLT的检测数值,合理设置IDO值,才能有效避免机采血小板中红细胞混入增多的现象。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红细胞混入;原因

[中图分类号]R19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097-02

机采血小板因为止血疗效可靠,可减少输血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并有利于血小板配型输注,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等优点[1],故其目前国内外临床使用量正在逐步增加。但是机采血小板在采集过程中红细胞混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输注安全,为了有效避免机采血小板时红细胞混入增多,采前对献血者的外周血中的HCT、MCV、PLT进行监测,合理设置IDO值是非常必要的,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献血者的选择

随机选择献血者1 200名,健康标准除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者体检标准外,机采前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90~210)×109/L,HCT 0.36~0.45,MCV 75~100 fl,年龄22~34岁,均为男性。按采前献血者外周血HCT、MCV、PLT检测值,IDO值为6~8进行分组对比。表1为600例,分3组,IDO值均为6;表2为600例,分3组,IDO值分别为6、7、8。

1.2 血小板的采集

使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以及配套开放式管路系统,产品分离夹为1.3PLT。红细胞混入数和产品袋血小板的检测,使用美国生产的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产品袋中血小板含量在充分混合均匀后用生理盐水稀释2倍。

2 结果

2.1不同HCT、MCV情况下红细胞混入数的比较

结果见表1。

2.2 不同HCT、MCV情况下,采集时升高IDO值红细胞混入数的比较

结果见表2。

3 讨论

从表1中可以看出,HCT 36%左右、MCV小于75 fl时机采血小板的红细胞混入数比HCT大于40%、MCV 75~100 fl时的要多,并且采前血小板计数相同,采集时设置的IDO值相同,终处理血量相同。为了保证机采血小板每袋产品的量相同,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在采集时对HCT在36%左右的情况增加IDO值。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HCT 36%左右、MCV小于75 fl的情况采集血小板时增加IDO值,其中红细胞混入数会随着IDO值的增大而增加。

提高血小板的收集效率,有效减少红细胞的混入,是长期以来血液成分分离和制备研究的重点。在排除机器本身和人为操作因素对采集效果的影响外,采前献血者外周血中HCT、MCV是影响红细胞混入率的主要因素。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是采用梯度离心原理,通过光电探测血浆浊度的变化来识别收集血小板[2]。因HCT 36%左右、MCV小于75 fl时红细胞体积相对要小,血红蛋白含量少[3],一些体积小的红细胞混入血小板层,而机器本身无法识别,使产品袋中红细胞混入增多,而此时如果IDO设置增大,其产品袋中红细胞混入将更多。

综上所述,献血者外周血中HCT、MCV、PLT的值以及IDO设置是影响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时红细胞混入的主要因素,为了提高血小板收集量、减少红细胞混入,筛选献血者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①应尽量选择HCT在36%以上者;②MCV 75~100 fl者;③PLT>150×109/L者;④操作过程中应注意IDO的合理设置。

[参考文献]

[1]兰炯采.人体血液正常值[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附录一.

[2]杨天楹,杨成民,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3]洪缨,郑碧华,刘桂然.机采血小板冲红原因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5):308.

(收稿日期:2007-08-0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形式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