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张竹坡的小说“读者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竹坡的小说“读者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所谓张竹坡的小说读者观”,指的是张竹坡在对《金瓶梅》的评点中,所表达出的跟文本阅读人有关的一些观点。多年来,对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的研究很多,但是张竹坡的小说“读者观”这个园地,尚未开垦。本文梳理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提出关于其小说“读者观”的一些思考意见,认为了解张竹坡的小说“读者观”,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本。

关键词:张竹坡;《金瓶梅》;读者

中图分类号:J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183-02

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以下简称《读法》)和《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回评》(以下简称《回评》)中,经常出现诸如“看官”或“看者”等的字眼,说的都是《金瓶梅》的阅读者。

我们经过阅读发现,前贤先哲对张竹坡评点中有关《金瓶梅》的阅读者方面,鲜有论及。而张竹坡的小说“读者观”不仅涉及了现代文学理论知识而且有“声东击西”的文学效果。笔者拟在梳理张竹坡的评点中,提出一些思考,望能如木屑竹头。

一、“读者”在张竹坡笔下的出现形式

对于《金瓶梅》,除了《读法》和《回评》外,张竹坡的著述还有《竹坡闲话》、《冷热金针》、《寓意说》、《苦孝说》、《第一奇书非论》和《第一奇书〈金瓶梅〉趣谈》等十几篇。“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或概括论述,或具体分析,或擘肌分理,或画龙点睛,对这部小说做了全面、系统、细微、深刻的评介,涉及题材、情节、结构、语言、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创作方法等各个方面。”①吴敢先生如是说,“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在很多方面把中国小说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②相比张竹坡评点的其他特点来说,“读者”是很不起眼的一点,但是这并不代表“读者”这点没有价值。

“读者”,主要出现在其《读法》和《回评》中。“读者”,在张竹坡笔下,却不是就只是以“读者”字眼出现的。具体出现形式有:

(一)……者。意思是,什么样的人。比如,“有家者”就是已经有家室的人。《回评》中有“乃止因一事下替,遂起凌夷之渐。作者盖深为处家者棒喝也,凡有家者识之。”③在《读法》中,有“会看《金瓶》者,看下半部。亦惟会看者,单看上半部。”④

(二)看官。是指话本对听众和小说中对读者的称呼。这里张竹坡泛指《金瓶梅》小说的阅读者。试举几例:《回评》中,“下棋一段,为是闲情,却又是明明为琴童描写一事,在前,庶后文一提,而看官心头眼底已如活见,不待至金莲叫入房中而后知之也。文情狡滑,一至如此。”⑤“此文作者深著世情之险,危机触处皆然。人甚勿以拿人细处为得计也。看官每不肯于无字中想其用意,其妙意安得出。”⑥

(三)看者。顾名思义,也就是看的人,即读者。“看者”字眼只出现在了《回评》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如,“讲瓶儿出身,妙在顺将伯爵等一映,使前后文字皆动,不寂寞一边。文字中,真是公孙舞剑,无—空处。而穿插之妙,又如凤入牡丹,一片文锦,其枝枝叶叶,皆脉脉相通,却又一丝不乱。而看者乃又五色迷离,不能为之分何者是凤,何者是牡丹,何者是枝是叶也。”⑦和“此语盖必管李桂儿事也,看者试想便知。”⑧

(四)读者。“读者”只直接出现了一次,在《回评》的第四回中,“又咬得衫袖‘格格驳驳的响’,读者果平心静气时,看到此处,不废书而起,不圣贤即木石。”⑨

(五)其他形式。这里有泛指的“人”来代读者,有“粗人”来代读者,还有读者作为主语却被省略了的,等等。这里举个其他形式的例子:《回评》“此段隐情,乃作者追魂取影之笔,人俱混混看过,辜作者深心矣。”⑩

二、张竹坡评点用“读者”之意

张竹坡在评点中写了很多“读者”的内容,但是其主意并不只在读者这个独立体,他看重的还有文本,他写如此多的“读者”,笔者认为主要他的主意在以下几点:

(一)声东击西。

1.以写“读者”之形画“文本之关键处”的神。这点集中体现在《读法》中。从《读法》的第六十四到第七十,连续七条读法在告诉读者看《金瓶梅》当看什么,从表面看,是在告诉读者,看《金瓶梅》时要注意看什么,其实是在告诉读者还有我们这些后来者,《金瓶梅》文本的关键点是这些,这是文本的精彩之处。“读《金瓶》,当知其用意处。夫会得其处处所以用意处,方许他读《金瓶梅》,方许他自言读文字也。”《读法》第七十。

2.明为写“读者”之表现,实为书文本之妙。《读法》的第九四到九九连续六条都是写读《金瓶梅》读者必须的表现要怎么样。“读《金瓶》,必须置唾壶于侧,庶便于击。”“读《金瓶》,必须列宝剑于右,或可划空泄愤。”(九五)张竹坡只是要读者要“击”、要“泄愤”吗?不是的,他在之后的读法中就自道了他的真实意思,“读《金瓶》,必置名香于几,庶可遥谢前人,感其作妙文,曲曲折折以娱我。”和“读《金瓶》,必须置香茗于案,以奠作者苦心。”原来写读者的表现是要感叹文本的美妙和作文者的匠心啊。

3.明给文本限定读者,暗则提举文本。《读法》的第七三条“才不高,由于心粗,心粗由于气浮。心粗则气浮,气愈浮则心愈粗。岂但做不出好文,并亦看不出好文。遇此等人,切不可将《金瓶梅》与他读。”为什么不可让他读?因为《金瓶梅》的好文也。还有,《读法》第八二条“《金瓶梅》切不可令妇女看见”,为什么不能让妇女看见,是歧视?不能完全否定,但是我认为另外的一个方面还是更多,“即有精通书史者,则当以《左》、《国》、《风雅》、经史与之读也。”不是不能读,是要精通书史者读,将《金瓶梅》比之于《左》、《国》、《风雅》也。

(二)衬托。

写的是“读者”,而“读者”却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真正要表现出来的还是文本。这里有正衬,更多的是反衬。比如在《回评》的第十一回,“下棋一段,为是闲情,却又是明明为琴童描写一事,在前,庶后文一提,而看官心头眼底已如活见,不待至金莲叫入房中而后知之也。文情狡滑,一至如此。”这里是正衬,说的是看官对这段文字已然了解,看官的表现无非是要起到衬托作者文本的写作之妙。还有,《回评》的第十回,“讲瓶儿出身,妙在顺将伯爵等一映,使前后文字皆动,不寂寞一边。文字中,真是公孙舞剑,无—空处。而穿插之妙,又如凤入牡丹,一片文锦,其枝枝叶叶,皆脉脉相通,却又一丝不乱。而看者乃又五色迷离,不能为之分何者是凤,何者是牡丹,何者是枝是叶也。”这里是反衬,看者的“不能为之分何者是凤,何者是牡丹,何者是枝是叶也。”这里并不是要说看者的欣赏水平多么低下,只是,想用“看者”的“枝叶不分”的表现来反衬出文本的妙不可思。

(三)介绍读书之法。

读的书当然主要是指《金瓶梅》,还包括其他的书,比如《史记》、《左》、《国》、《风雅》以及其他经史,“若我看此书,纯是一部史公文字。”张竹坡介绍读书之法时,用了明介和暗介两种方式。明介的诸如《读法》第四十条“看《金瓶》,把他当事实看,便被他瞒过,必须把他当文章看,方不被他瞒过也。”四十一条“看《金瓶》,将来当他的文章看。犹须被他瞒过;必把他当自己的文章读,方不被他瞒过。”暗介的诸如《读法》第九三“读《金瓶》,不可呆看,一呆看便错了。”是要读者活读书也。《回评》第七七回“而看者混帐看过,遂使作者暗笑也。”看书一定要细心,不能使作者“暗笑”。还有《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夹评》第七三回“处处点玉箫,明眼自知。”张竹坡没有要读者一定要明眼,但是只有“明眼自知”,读者安能不明眼读书?要读书,必要明眼。

三、张竹坡小说的“读者观”的意义

(一)指导意义。研究张竹坡小说的“读者观”,首先,应该看到其所介绍的读书之法。他所说的读书之法,在当代的文学欣赏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该怎样读作品,一直是困扰文学学习者的主要问题,仔细阅读其小说“读者观”,或许能很好的帮助解决这类困扰的问题。

(二)提出了一种读者和作品的关系问题的答案。在文学理论中,关于读者和作品的关系问题,文学理论家们的意见很不一致,可以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一千多年前的张竹坡在他的“读者观”里,就明确了一种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他认为作品的价值是不以读者为转移的,读者应该去学会欣赏好文或者能够欣赏好文,至于好文,是作者创作完成后就放在那里的。《读法》第七三“才不高,由于心粗,心粗由于气浮。心粗则气浮,气愈浮则心愈粗。岂但做不出好文,并亦看不出好文”,一些人看不出来文之为好文,是人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文的问题。

笔者从以上三个方面阐述了张竹坡的小说“读者观”,不妥之处,望方家批评指正。

注 释:

①-②吴敢:《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文物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174页。

③-侯忠义,王汝梅:《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版,第21-167页。

作者简介:

王伟,男,山东菏泽人,集美大学2011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