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 针灸治疗 临床进展 综述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由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外,以猝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点。中风后遗症是脑血管病半年后遗留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塞、肢体偏身麻木等功能障碍。主要病理改变是因出血或血流受阻,使受累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或软化、水肿,而导致一系列后遗症状。临床表现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言蹇涩、精神意识障碍等主要症状。本病多发于中年以上,老年尤多。其致残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和家庭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中风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经过救治后,往往留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1 病因病机

中风起因复杂,多由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所致,西医多认为是脑出血或脑缺血引起脑组织坏死导致肢体功能受限。中医认为:多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等因。导致风痰流窜经络,气血运行阻滞而发本病。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治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2 证侯分类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偏身麻木。气虚血瘀型:症见神疲气短,面色自光白,心悸自汗,手足肿胀,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缓。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目赤面红,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头痛便秘,舌红,苔黄或燥,脉细弦。风痰阻络型:症见胸脘痞闷,喉间痰鸣,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阴虚血瘀型: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肌肤干枯,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弦或数。痰热腑实型:症见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烦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 评定方法

采用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评定标准进行评分,分为7级,0级:能恢复工作或操持家务;Ⅰ级:生活自理,独立生活,部分工作;Ⅱ级:基本独立生活,小部分需要帮助;Ⅲ级:部分生活活动可自理,大部分需要帮助;Ⅳ级:可站立走步,但需要随时照料;Ⅴ级:卧床、能坐,各项生活需要照料;Ⅵ级:卧床,有部分意识活动,可喂食;Ⅶ级:植物状态。基本痊愈: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能徒步行走,生活能自理,肢体功能恢复到4级以上(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肢体运动明显改善,能步行,肢体肌力恢复到2个等级以上(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1分以上);好转:肢体活动及其它症状有所改善,肢体肌力恢复1个等级以上(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20分);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8分)。

4 治疗方法

4.1 体针王格红等采用以风池穴为主穴的针刺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针刺穴位:主穴取双侧风池穴。配穴:上肢瘫取肩髑、曲池、合谷、外关、中渚;下肢瘫取大肠俞、环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三阴交;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取人迎、廉泉、内关;手足肿胀、屈伸不利取八邪、十宣放血:二便失禁、遗尿取肾俞、关元、中极、次;面瘫加下关、地仓、鱼腰、颊车等;肘部拘挛加尺泽、曲泽;腕部拘挛加大陵、腕骨;手指拘挛加八邪;踝部拘挛加太溪、照海,足趾拘挛加入风、涌泉;口舌歪斜加下关、地仓、颊车;言蹇或不语加廉泉、通里。经治疗3个疗程后。基本痊愈12例(20.0%),显著进步26例(43.3%),进步17例(28.3%),无效5例(8.3%),总有效率为91.7%。陈敏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50例。针刺穴位:风痰阻络:针取督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胆经的三阴交、内关、环跳、外关、足三里、丰隆、肩髑、地仓等,如伴有语言不利,快刺金津玉液。肝阳上亢:针取督脉、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少阳胆经的风池、曲池、三阴交、水沟、太冲、内关、肩、环跳、委中等。气虚血滞;针取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的肾俞、阳陵泉、三阴交、水沟、足三里、气海、肩、抬肩、外关、合谷。结果显示:治愈3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

4.2 针灸推拿温针李淑波运用温针灸法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治疗方法针刺取穴:头部运动区、足远感区、神庭透百会、患侧上肢极泉、曲池透少海、手三里、外关透内关、三间透后溪、肩髑透臂孺,患侧下肢髀关透环跳、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透委中、昆仑透照海、绝骨透三阴交、太冲透涌泉。电针组:留针期间选相关穴位,接G6805治疗仪,采用疏密波、弱刺激、快频率,每日1次,10次1疗程。温针灸组:留针期间选上述相关穴位,将药艾条剪1寸一段,挂在针柄上,在皮肤与针体之间隔一纸片以防灼伤。从艾段下端点着,每次每穴1-2段,每日1次,10次1疗程。结果单纯针刺组,治愈3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电针组,治愈42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温针灸组,治愈45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4.3 颞三针加腹针易志龙等采用颞三针加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50例。治疗方法:取患者患侧肢体对侧的颞三针(颞Ⅰ针的位置在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处,从颞Ⅰ针这个水平向前、向后各旁开1寸,分别为颞Ⅱ针、颞Ⅲ针),选用33mm-75mm的毫针,刺1-1.5寸;腹针取引气归元(深刺)、滑肉门(患侧,中刺)、上风湿点(患侧,浅刺)、外陵(患侧,中刺)、下风湿点(患侧,浅刺),面神经麻痹语言不利加阴都(患侧,浅刺)、商曲(健侧,浅刺),上半身功能障碍加滑肉门(健侧,中刺),下半身功能障碍加外陵(健侧,中刺),病程久者加气穴(双侧,中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愈31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4.4 头皮针李永堂等以双侧顶颞前斜线、双侧顶旁一线4条标准线行头皮针治疗中风偏瘫120例,治疗方法:(1)针刺部位:顶颞前斜线(前神聪至同侧悬厘之连线),从上向下刺人1.5寸;顶旁一线(承光至同侧通天之连线),从前向后刺入1.5寸。总疗效:120例中基本痊愈39例,显效33例,有效3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50%0谈福强头针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二线,并根据辨证施以单式徐疾补法、泻法和快速持续捻转法治疗患者24例。结果显示:痊愈8例,显效11例,进步4例,无效1例。张红星等根据中国针灸学会制订的《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方案》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均为患肢对侧,治疗患者33例,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91%。陈苏等以选对侧运动区为主,并配合足运感区,失语者加用失语区。治疗中风偏瘫180例,基本痊愈43例,占

23.9%;显效32例;占17.8%;好转87例,占48.3%;无效18例,占10%,总有效率90%,总显效率41.7%。冯国祥根据不同肢体瘫痪,选取对侧运动区,配取足运感区,依患者体征取坐、侧或平卧位,按一定手法进针并捻转口治疗中风偏瘫50例,治愈11例,显效24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达90%。王桂荣等取患肢对侧头部运动区。肢体酸痛麻木者加感觉区,失语或舌蹇语涩者加言区,并在第2疗程开始后,配取患侧手足阳明经穴及手足少阴经穴。治疗中风70例,痊愈38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

4.5 针刺配合电针王东雁[用针刺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53例,针刺取穴:主穴取患侧风池;配穴:上肢瘫取极泉、曲池、合谷、中渚:下肢瘫取大肠俞、环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取哑门、人迎、廉泉、内关;手足肿胀、屈伸不利取八邪、十宣放血,外加TDP照射;二便失禁、遗尿取肾俞、关元、中极、次;苦笑无常、表情呆滞取百会、人中、内关口痊愈22例,显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4%。

5 小结

对于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临床报道不一。头部是气血汇聚之处,也是偏瘫疾病所发生的部位,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效果较好;体针患者必须保持一定的姿势和位置。体针以静为主,患者在病床上接受治疗,以通经活络,疏通气血为主,插入四肢,不适用于功能恢复时锻炼;头针以动为主,不受四肢活动的影响,适合于带针锻炼。

针刺治疗中风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血压高或血压不稳者,注意选穴及手法的轻重,补泻适宜,防止针刺引起血压突然升高发生意外;(2)对于脑出血者,早期治疗应避免变化,刺激不可过于强烈,手术局部不宜针刺;(3)对于痉挛性偏瘫或易抽搐者,注意选穴适宜、手法轻柔,并注意观察留针过程中是否出现抽搐,若出现抽搐,则要及时调整针刺深度,或立即起针,防止出现弯针、断针、滞针;(4)采用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中风,应防止刺激过重造成神经损伤,引发肢体麻木、失用等不良后果;(5)中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针刺时应避免刺伤血管,以免引发出血或血肿;(6)应注重主、被动运动等家庭保健方面的配合治疗,增强患者的信心,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提高疗效;(7)对于中风日久、体质虚弱、正气衰微者,针灸应慎重,此类患者针灸疗效不佳中风后遗症的恢复是缓慢的。实践证明治疗越早,预后越好。急重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可提高疗效。治疗期间配合功能锻炼更有利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