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他们在挖祖坟,关中平原上唐皇陵的灭顶之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他们在挖祖坟,关中平原上唐皇陵的灭顶之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千年来,大唐帝国一直是世界史上的重要奇迹。长时间辉煌地伴随着这个奇迹的,是被渭河流域养育着的大唐长安城。一直以来,除了历史中那个坚强巨大的背影,关于大唐帝国,还有许多留存后世的人文见证物:比如西安的大、小雁塔;再如比十八座恢弘的大唐帝王陵。

作为帝王们的长眠之地,大唐帝王陵已经在关中平原矗立了上千年。这些庞大的陵墓群,横跨了渭河北岸六座县城: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陵山绵亘,长达数百里……

然而,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一条让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十八座唐王陵正在面临着灭顶之灾。当地的一位知情者曾愤怒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不知道我们陕西人,还要不要祖宗?!

尽管在唐末五代时期,唐十八陵因为战乱和盗挖遭到严重破坏。但随后的历朝历代,人们都对它极为呵护:宋太祖登基后,曾下诏进行全面修缮,并为每座皇陵重新下葬龙袍两件,以表示尊敬;从明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每年必派专员前来祭祀;满清时期,清政府曾对唐陵重新进行立碑、划界,并专设“陵护”人员承担陵区保护重任……

最早的宁静于上世纪70年代被打破。那时候,皇陵迎来的不是拜祭的后人,而是挖掘机、炸药、雷管和运输车队――随着陕西省内各大城市的迅速发展,铁路公路以及各种建筑设施的修建都需要大量的石料,在高利润的诱惑下,有人打起了皇陵陵山的主意,毁陵行为愈演愈烈,唐十八陵正在遭遇灭顶之灾

被遗忘的大唐开国皇帝陵

古语说:盛唐长安都,帝王咸阳墓。

在位于关中平原中部的咸阳地区三原县,这个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的小县城,在历史上被三位皇帝看作风水龙脐卜一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敬宗李湛、武宗李炎的陵寝都被安置在这里。

据史料记载,公元635年唐高祖李渊驾崩,在三原县徐木乡“封土为陵”,后人将它称为献陵。当时的献陵蔚为壮观,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和石犀,在陵的周围,还分布着67座皇亲重臣的陪葬墓,宛如众星捧月。

作为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李渊墓的恢弘壮观完全可以想象。但遗憾的是,如今眼前的一幕却让人黯然神伤:陵前的华表早已破碎不堪,随处可见散落的石雕碎块,而昔日宽阔的神道早已不见了踪影……

51岁的村民邓大爷,祖上几代人都在献陵旁的永合村居住。在他的引导下,记者见到了一尊被草垛掩埋得只露出半个脑袋的守护兽,邓大爷解释道:“现在偷盗者多啊,只能这样勉强保护起来……”

接下来,记者走访了敬宗的庄陵,武宗的端陵,以及唐之先世李虎(李渊的爷爷,被追谥为唐太祖)的永康陵,其状况都令人备感遗憾:破碎的皇陵,一地的废墟,让昔日的辉煌与今日的苍凉汇聚,也让古代的人文与现代的工业狭路相逢。现场目击:炸陵挖山,巨型采石场

蒲城县被认为是唐十八陵破坏最为严重的地方。

蒲城县共埋有五位皇帝(其中葬于惠陵的李宪后来也被追谥为“让皇帝”),其中包括中国历史上的传奇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就是那位曾经把大唐帝国推上极盛巅峰,又因红颜祸水让国家岌岌可危的“唐明皇”。他谢世之后的墓地,历史上称为泰陵,具置是以蒲城县东北金粟山为陵,在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还绕陵筑墙。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当记者抵达泰陵时,仍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面前的陵山,早已笼罩在采石爆破腾起的烟尘中,飞扬的尘土甚至让神道上原本青翠的松柏,变成了土黄色……登上泰陵东门往下看去,一座投资千万的巨型采石场让人震撼:大到六轮卡车、小到三轮农用摩托,正热火朝天地运输碎石。炮声、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整座陵山,全都成了采石的战场,只有缺胳膊少腿的“守陵人翁仲”(翁仲是秦代一名文武双全的大将,他的石像被广泛立于帝王陵前,象征着帝王的文治武功),还忠心地站在陵前。

陵山上遍布着的,还有“洛阳铲”留下的探洞。所谓“洛阳铲”,其实是一种考古学工具,是用来探测地下墓葬的。据当地人介绍,这些“洛阳铲”探洞,有些是考古队留下的,但更多的可能来自盗墓者……

泰陵文管所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泰陵周边的采石活动在21世纪初形成规模,采石和石料加工所得的收入,已经成为当地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陵区村庄一半以上的劳动力都参与其中。

在蒲城县,遭到爆破的并不仅只是泰陵,还有宪宗景陵和穆宗光陵。穆宗李恒与宪宗李纯是一对父子,他们的陵寝位于距离泰陵仅数公里的尧山一带。在那里,记者看到,陵山满目疮痍,两座陵寝已被多个采石场紧密包围,尤其是景陵,甚至已经有采石场完全侵入了陵园内,严重破坏着景陵的整体风貌。

据悉,目前的唐皇十八陵,多数都曾经遭受或正在遭受采石破坏。蒲城县的相关资料表明:在2006年,当地32家水泥企业产值曾超过8.5亿元。陕西省蒲城县文物局局长贺正全对这个问题非常无奈:“陵区五万多名群众都是靠天吃饭,产业比较单一,采石打工是他们无法选择的生计,只能是靠天吃饭、靠山致富。说白了就是挖山。”

陕西考古院研究员张建林。从1995年便开始参与唐十八陵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他对这些破坏痛心疾首:“陕西境内的铁路、高速公路修建都需要大量石料,于是,更多的采石场在利益驱使下,动作比以前更甚,昼夜不停地挖,甚至一个月就能让一座小陵山消失……”

随着国家“陕西唐陵大遗址保护项目”的考古调查逐渐进行,唐十八陵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大量的非法采石场已经被勒令停工或拆除。

而对于治理前景,蒲城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党一鸣的看法非常深刻:“采石成了游击战,让政府管理起来很难。多部门的执法协调,尤其是在山区,一时可以见成效,但是难以持久,没法保证不再反弹。如何为采石农民找到新的致富路子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