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素材的扩充与压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素材的扩充与压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难懂得这样的道理:即使是普通食材,只要烹调方法得当,也可成就美食。作文素材的运用就好比正确的烹调方法,运用得当,也可成就美文。这期主要和同学们谈一谈作文素材的扩充压缩

素材的扩充

平时我们所搜集到的素材,大多是简单粗糙而缺乏形象细节的,或者零散而非集中的,在运用这类素材时往往要进行扩充。常见的素材扩充方法有:凸显形象法、摹写情景法、定点深掘法。

一、 凸显形象法

课文中出现的司空见惯的人物类素材,有的人往往瞧不上,认为太过普通或俗套。如果我们适当变换形式,用凸显形象代替平淡叙述,融入描写抒情以增强主观色彩和表现力,效果自然有别。在一篇谈“人格魅力”的考场作文中,一位学生这样运用“苏武牧羊”的素材:

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用毅力铭记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传奇;他用意志拒绝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他用气节抵御一切武力威逼,在饥寒交迫中艰难生存,把“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磨砺得更加炫目。是什么让苏武名垂青史?是人格魅力让苏武名垂青史,是人格魅力让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同样是写苏武抵御一切威逼利诱,对汉朝忠贞不屈,这段文字变换了一些方式,如描述“漫天风雪”“大漠黄沙”等背景来烘托人物,凸显“光秃秃的旄节”“渐行渐远”等与人物有关的细节,运用“把那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传奇”“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把‘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磨砺得更加炫目”等鲜活的句式构成排比,并且融入了明显的抒情成分,这些形式上的变化把一个俗套的素材变得面目一新。

扩充人物类素材,可以运用烘托技法,结合对人物的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设置合理的背景,寥寥几笔,可起到烘云托月之效;可以结合人物的经历、性情等,运用细节描写,对与人物有关的内容细致摹写,巧妙勾勒,凸显形象,增强表现力。当然,在具体运用中少不了修辞手法的“”。许多陈旧的素材,许多熟悉的人物,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去运用,也许会多一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二、摹写情境法

生活中的身边小事和新闻事件,我们借助具体细致的叙述和描写加以扩充,摹写情境或还原场景,就可能让人觉得别有洞天。下面是一位考生以“人性的光辉”为话题的作文片段:

2010年11月15日,上海,胶州路,在火神祝融放肆的笑声下,一座大楼霎时化为一片火海,几十条鲜活的生命化为滚滚浓烟消逝。第一天,不知是什么时候,也不知是谁,那大楼不远的路面竟多了几株洁白的,在黝黑的大楼下显得安静而又自然。第二天,路人停驻旁观,又有人留下几株,默默而去。第三天,人愈加多了起来,也愈加多起来……

21日,“头七”,街口警车停驻,警察手持步话机不时联络,人群安静而平和,胶州路上已铺满了,放眼皆白。在沉默的鲜花和点点烛火之上,有一种安静、沉默,却令人惊恐的力量在空气里散布,衬托着黑黝黝的死楼。开始是几十,后来是几百,几千,几万,死者的“头七”之时,近10万人来到现场,悼念遇难者。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在入口处演奏,旋律轻柔优美的《圣母颂》在天空中飘荡,曲调中自有一股缓缓的令人安宁的力量。它似充斥于天地,又似溢满于心田;似对死者的度化,又似对人性的颂扬——它让人的灵魂得到真正的净化和提升。此时此刻,无论贫与富,善与恶,所有的一切都化为停驻的身影,化为对死者的哀悼,亦化为对生命的敬畏。在那点点烛火之上,看到烛光反衬的面庞,庄重,温暖而又协调。

这个片段以众所周知的新闻事件为素材,加以合理想象,运用带有明显主观色彩的文字描述事件过程,摹写场面情境和人物情状,再现了上海胶州路火灾“头七”悼念场景,诠释了“人性的光辉”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独特感悟,是典型的情境扩充式写法。这类写法较多运用在散文之类的文体中,也可运用在议论文中,如下面与“亮点”有关的议论文片段:

蜻蜓点一点水,湖就温柔地笑了,笑,不是轻蔑它的肤浅与软弱,而是赞赏、倾心于蜻蜓的美丽和高贵,醉心于蜻蜓浅尝辄止的活泼与顽皮。同样是赞赏,蜻蜓青睐湖的宁静致远、波澜不惊。两束赞赏的眼光交织在一起,于是有了蜻蜓点水的和谐与完美——所谓亮点,其实是赞赏的眼光里过滤出的会心笑意。

这样的议论性片段,如果离开了联想与想象等思维方式,离开了真切细致的描述,往往会变得苍白无力。正是运用了情境摹写,不仅让文字多姿多彩,而且议论特征明显,富于哲思,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才气。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凸显形象,还是摹写情境,都离不开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

三、定点深掘法

在议论文中使用论据,我们往往会遵循“重点论据突出使用”的原则。“重点论据”是指那些最能证明论点或观点,鲜活而具有时代性、代表性的论据。“突出使用”就是材料相对翔实,内容叙述充分。这类素材的叙述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始终围绕某一个点深入开掘,我们称之为“定点深掘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论点的指向搜索相关素材,然后剪接、组织,并运用它谈深说透。一般情况下,某一个点上的信息越丰富,叙述越充分,议论就越具有说服力。因为是在一个点上努力开掘,或者说集合某一个点上的全部信息,实际上也有扩展或扩充素材的性质。如下面对林书豪相关素材的运用:

2012年7月,林书豪以3年2510万薪酬正式加盟“火箭”,他将扮演“火箭”主控的角色,成为“火箭”在一号位唯一能够依仗的球员。林书豪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这位“林来疯”的成长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林书豪高中时被评为加州年度最佳球员,却没有一所高校愿意提供篮球奖学金,凭借4.2分GPA成绩和超高SAT考试分数才进了哈佛;带领非篮球名校哈佛大学打出好成绩,场均17分,NBA选秀大会却落选;在夏季训练营大放异彩,换来“勇士”一纸合同,却坐了一年冷板凳;今年初被“火箭”选中又很快被放弃;被“尼克斯”挑选后迅速下放到NBDL(NBA发展联盟),过去17场比赛在板凳上度过,场均不到2分钟;在爆发之前,按照NBA的说法,林书豪只是尼克斯队坐在板凳末端的饮水机看护者。他的母亲吴信信告诉媒体记者,亚裔的身份容不得他“出人头地”,伴随着荣誉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嘲讽,不怀好意的人们叫嚣着让他滚回去。

在爆发、成名之前,林书豪的篮球路颇为坎坷,林书豪最终战胜了所有歧视和坎坷。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懦弱者可能死于剑下,勇敢者则在剑影中历练得更加坚强。现在回过头来看,恰恰是那些挫折和历练成就了他。成名之后,他还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挫折,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能够在进一步的历练中更加强大,因为他面对挫折时有一颗强大的心。

与一般人对林书豪素材的泛滥运用相比,这个片段着眼于“挫折”这一个点来收集、剪裁,提及林书豪成长历程中遭受到的多次和多方面挫折,信息充分,叙述翔实,加上后面的议论升华,文段颇有说服力。这类深度开掘的扩充方法适用于熟悉的人物类素材运用,关键在于深度开掘,整合运用,才能形成力度。

素材的压缩

从高中生写作实际来看,我们面对的观点和写作角度是无穷尽的,而积累的材料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一个观点和写作角度都准备好论据材料,即使时间允许,也没有操作可行性,因此要注意对素材的压缩或剪裁。素材压缩多在写作议论文时使用。一个可作为论据的素材,往往具有多面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发掘出不同的意义。素材的压缩一般采用定向压缩法,即根据所要证明的论点或观点进行概括或剪裁。试看与上文素材有关的两个片段:

①2010年11月21日,上海成了一座充满悲伤的城市,10万公民从四面八方赶来,汇集在胶州路失火大楼前。白菊、挽联、哀曲、静默、热泪……人们对着吞噬58名同胞的失火大楼凝望,祭奠亡魂,寄托哀思。数以万计的上海市民用最普通的行动彰显着他们对生命的关切,对痛失亲人者的关切,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关切。现今,许多上海市民早已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在关注自身利益、事业、家庭发展的同时,他们身上的公民精神也在一天天成熟和成长。

②林书豪凭借出色的表现成为NBA风云人物,他的成长之路却并不顺利,先前常被投来异样的目光。美国不少人有“亚洲人不会打篮球”的偏见。一次比赛热身时,有人提醒他“这里举行的是篮球比赛不是排球赛”,客场比赛有人对他大喊“滚回中国去吧!”。面对偏见,有人很容易被击倒,如果林书豪是这样的人,那他早就改行另投他门了。偏见并没有给林书豪太多压力,他反而将其化作了前进的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一步步成长,多年的积蓄在短时间内爆发,最终一鸣惊人,用行动回击了那些持有偏见的人。

片段①围绕“公民精神”这个关键词,用不足百字的内容概述新闻事件,和前文四百多字摹写情境的内容相比,语言简省至极,但“10万公民”“四面八方”“汇集”“白菊、挽联、哀曲、静默、热泪”“凝望”“祭奠”“寄托”等词语或短语,还是充分概括了证明观点所需要的信息,加上后面的分析文字,充分展现了上海市民公民精神的成熟和成长。片段②中围绕“偏见”这个关键词进行剪裁,用一百余字概括林书豪相关素材,叙述了林书豪作为篮球运动员恶劣的生存环境,为后面议论分析林书豪如何“面对偏见”作了充分的交代。这样的素材压缩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特征——始终朝着论点的方向,或概述或剪裁,但证明论点或观点需要的信息量仍然足够。这就是素材压缩的效用。

但一般来说,仅有素材压缩还不够,一定要和素材分析结合起来,才能有力证明论点。而分析素材,一般要掌握四种方法。一是假设分析,大多使用“如果……那么……”的句式;二是因果分析,大多使用“为什么……因为……”或“正因为如此……所以……”等句式;三是意义分析,一般从效果、价值、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或揭示后果、危害等;四是辩证分析,即分析问题时要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如上述片段①上海市民对胶州路火灾死难者“头七”事件的议论分析就属意义分析,片段②对林书豪素材的议论分析文字中,则综合运用了假设分析、辩证分析和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