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是棒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是棒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口语表达常常是一个人气质、风度和智慧最直接、最现实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语文教材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本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学生在阅读情境中进行扎实有效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文本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应具备的,但其中首先紧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而文本是学生练习口语表达的奠基石。我们经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课堂上讲得精疲力尽,期待投下的“一石”能在学生中荡漾开去,激起千层浪,而座位上学生鸦雀无声、无动于衷。平时课外时间热闹非凡,能言善辩,可到了课堂回答问题时,个别学生总一副惟恐躲闪不及的样子,忙说:“没有没有。”

痛定思痛后,笔者发现学生不愿发言或者说话结巴、不流利。大致可能有两种可能:其一不能改变的客观原因,如发音器官有毛病、心理自闭等;其二人为的主观原因:性格内向、胆怯害羞,课堂上缺少锻炼机会,教师引导不当等。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凭借文本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初读文本 整体表达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中,要三年级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抓住主要内容,尝试用通顺连贯的语句有序表达,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没有条理的表达,哪怕词藻再华丽,也只会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所以这时候需要给学生一个坡度,引导学生以一定的句式,说清楚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通过教师适时的介入评价,引导学生在表达清楚的基础上,做到简洁连贯,然后让每一个学生都学着说一说,由点到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表达训练。

如: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出示概括表达的句式:古时候铁罐仗着,常常陶罐。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而铁罐。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借助提示,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学生组织口语表达的能力。

中年级学生在初读文本之后还不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因为学生缺少了一根拐杖。这时候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运用一定的句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又能增加学生口头表达训练的机会,化静态的语言为动态的语言。

二、模仿文本 提高表达

“模仿”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方式,在模仿中学习语言的组合形式,在模仿中内化语言的形式,在模仿中整合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阅读教材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佳句美段,有的课文甚至整篇都是经典美文,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模仿课文,可以优化学生的书面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朱连梅老师在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时,以“乡下人家独特在何方?”这个问题让孩子们继续研读课文,反馈时重点交流写“纺织娘唱歌”这一个段落,教师充分发挥学生想说、想动的心理,老师通过指挥让孩子们反复吟唱纺织娘的歌声,并让孩子们想象纺织娘这动听的音乐织出了什么?(美好的生活)并通过采访的方式进一步感受乡下人家生活的惬意,生活的美好。师顺势引出: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还有谁会唱歌?在哪唱?怎么唱?这一串的问题引出后,老师就水到渠成的安排孩子们也当一回小小创作家(小练笔):的 , 也唱起来: ,,它唱出了 ;它唱出了 ;它唱出了。老师在设计师时将散文的意境融入了诗歌当初。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说得绘声绘色。课堂上,任由小诗人们的思想驰骋,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达到了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

书面语言是强调个性的一个过程:是别人的东西能充分为我所用,我所用的东西又带有我个人的观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创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学生口头训练的有效性。

三、挖掘文本 多样表达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综合因素的智慧结晶,但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所观察到的事物远不止文中所呈现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创作意图,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通过想象去填补,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师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精心设计口头表达训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像空间,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燕子专列》进述的是一个关于燕子的故事。有一年春天,瑞士民众冒着严寒救护一群饥寒交迫的燕子,将它们送到车站,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故事非常感人,为了一群受冻的燕子,政府呼吁民众一起行动起来救护燕子。这在许多国家来说是不足挂齿的小事,这件事对于许多人来说也是闻所未闻的。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就以课文的留白为切入口,对文本进行解读,巧妙地利用了课文中的两处留白,使文本的内涵得到了提升。

第一处是: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我让孩子们进行想象:贝蒂在哪些地方找到了受冻的燕?发现燕子时又会怎样做?根据课文给我们的资料,孩子们乘坐想象的列车自由驰骋。有个孩子说:“在白雪覆盖的草丛里,她发现了一只冻僵的燕子,赶紧把它抱起来,在自己的怀里让它暖和一下。”有个孩子说:“在一个大树洞里,她找到了发现了一只冻僵的燕子,正用嘴向它哈热气,希望燕子能很快苏醒过来。”还有个孩子说:“她在一个隐蔽的墙角处寻到了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燕子,赶紧把它用小棉套包起来。”……在孩子们的想象里,那十几只被贝蒂救回来的燕子,每一只背后都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感人的故事,贝蒂崇高的形象也变得真实起来。善良的孩子还想象到了,如果自己去救助燕子,会带上热水袋,或者干毛巾,让燕子取暖。这样填补空白,让孩子们有了表达的欲望。无须冗长的说教,但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已在心灵深处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