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家的覆灭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家的覆灭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托马斯・曼的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可以说是作家对理性与欲望思考的过程,小说告诉我们当一个艺术家在面对美的事物时,如果无法抵御本能欲望的诱惑,必将走向覆灭。本篇论文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阿申巴赫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和分析,试图从三个方面阐释艺术家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覆灭的。

关键词:美;理性;欲望;死亡;覆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17-02

初读《死于威尼斯》,很多人仅仅注重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以致把它看作是一部文字细腻的爱情小说。再读之后,我试图去体会同样是作家的主人公阿申巴赫的内心世界,发现其实此篇小说所传达出的是艺术家在面对美的事物时,内心的困顿和矛盾,在选择的过程中,有些人走向了巅峰和辉煌,有些人却覆灭和沉沦。按照小说主人公阿申巴赫内心世界的变化到最终走向覆灭,我想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自己对这篇小说的理解。

一、艺术家对美的追随

我们从文中看到,主人公阿申巴赫是一位杰出的作家,长期繁重的工作已经使他精疲力竭,并且在创作上也陷入了困境。在一次散步中偶遇了一位旅人,坚定了他去远方旅行的念头。可是为什么一次简单的旅行还要让主人公下如此大的决心呢?在我们接下去的阅读中很快就找到了原因。阿申巴赫的作品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反响,除了才华上的卓越,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自律。他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见解:“差不多所有伟大的事物都是‘敢于藐视’的,是在跟忧虑、痛苦、穷困、孤独、病弱、道德败坏、七情六欲以及各种的障碍作斗争而诞生出来的。”毋庸置疑,阿申巴赫就是如此,他把这种见解作为生活的信条,成名的圭臬,工作的诀窍。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他时常保持着一颗冷静的头脑,用理性压抑着会阻碍到工作的内心情感。

可以说,威尼斯之行实际上是主人公寻求释放自己的一个途径,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少年塔齐奥,他的美如威尼斯的海景般唤醒了阿申巴赫身上长期被理性工作压抑的感性情感。起初阿申巴赫对塔齐奥只是源于艺术家对美的独特感受,两人之间没有对话和实质性的接触,有的仅仅是目光的交流。然而在塔齐奥身上散发出的自然的、自由的力量吸引着阿申巴赫,他追随着塔齐奥的脚步能够感受到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融为一体,连眼中的一切丑陋也被披上了美的面纱而绽放出明丽奇妙的色彩。我们明显可以看出,阿申巴赫在遇到塔齐奥之后,摆脱了各种现实的烦恼,甚至这种自由的美的力量促使阿申巴赫文思泉涌,产生了新的创作冲动。此时此刻的阿申巴赫还处于一种这样的精神状态中:“他的思想闪烁着情感的火花,而情感却冷静而有节制。”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这位艺术家不被理性所控一步一步沉沦的呢?我想这不得不说是人性中的欲望在作祟。

二、艺术家内心理性与欲望的缠绵

从上文我们知道阿申巴赫一直以来都是严于自律的,他把其作为走向成功的圭臬。但是,长期处于理性禁锢之下的感性情感一旦诱发了出来,势必会产生更强大的力量,感性情感会冲破理性的牢笼化作为欲望的魔鬼,使人痴迷和疯狂。阿申巴赫对塔齐奥的爱便是如此,到最后已经发展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就在一天晚上他与塔齐奥四目相对时,少年对他微微一笑,“阿申巴赫接受了这个微笑就像是收到了什么了不起的礼物似的匆匆转身走了”,之后他情不自禁的悄声默念道:“我爱你!”小说从这里开始,阿申巴赫对塔齐奥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渴望了,而转变成了企图占有美的欲望。

实际上,纵观全篇小说,阿申巴赫的欲望或隐或现的交织在文本之中,只是那时候理性总是占上风。在阿申巴赫遇到旅人后不久,他的欲望就显得一清二楚了。在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不能平息的想象力:“那是一片古老的荒原……在竹林深处节节疤疤的树干中间,蹲伏着一只老虎,两眼闪闪发光。”小说中出现的“荒原”、“老虎”这些神秘的景象正反映出阿申巴赫尚未察觉的心灵深处的欲望。之后,阿申巴赫到了威尼斯没多久,可怕的瘟疫随之而来。从小说中得知这场疫病的发源地是“恒河三角洲奥热的沼泽,病菌在杂物丛生而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和荒岛的一片恶臭环境中繁殖,在那儿密密茸茸的竹林里,只有老虎蹲伏着。”这些景象与阿申巴赫在旅行前的幻想不谋而合,“原始森林”、“老虎”这些景象实际上代表着非理性的和原始的本能欲望。直到这时,阿申巴赫理性和欲望仍然进行着抗争,他还未被欲望吞噬,直到那个“可怕的梦”的出现,它清晰的反映出了阿申巴赫内心的挣扎和沉沦。一开始“他惊恐万分,对自己信奉的上帝怀着一片至诚的心,要竭力卫护它,而对异端则深恶痛绝:它对人类的自制力和尊严是水火不相容的。”此时此刻,虽然阿申巴赫的理性极力的想控制即将爆发的欲望,但最后还是失败了。“他怒气冲冲,昏乱不知所措,恨不得去参加他们祭神的环舞”显然此时的欲望占了上风,“做梦的人也参加了他们的队伍,变成其中的一分子;他也信奉起野蛮神来了”。最终阿申巴赫抛弃了他的理性与节制,转而投向了原始的本能欲望的怀抱。

三、艺术家走向覆灭

当艺术家被欲望牵制,他的理性与欲望不再能达到平衡之时,也就是他走向覆灭道路之时。显然,阿申巴赫的转变并没有让他走出理性与欲望的困惑,他无法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亦无法消解自身的矛盾。因此,阿申巴赫早已忘记了自己最初对美的纯洁的追求,他在这条道路上燃尽了生命的最后一点火光,以自身的覆灭佐证了叔本华浪漫主义美学的观点:爱,美与死亡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从小说的题目到内容,“死亡”这一意象可以说是贯穿全篇。阿申巴赫的威尼斯之旅实际上就是一次走向死亡的旅程。那个一开始就出现在墓园的陌生流浪汉,他为什么能够坚定阿申巴赫旅行的念头呢?文中说到:“不知是那个陌生人的逍遥姿态对他的想象力起了作用呢,还是某种肉体因素或是精神因素在起作用。他……滋长着一种青年人想到远方去漫游的渴望。”结合流浪汉的外形描写和他所出现的墓园,以及他的逍遥姿态,让人不由得将其与“死神”赫尔墨斯的形象相连,那么流浪汉回瞪给阿申巴赫的那一眼,又何尝不是在向他发出死亡的召唤呢?还有威尼斯的平底船,如同棺木一般,“让人联想到死亡,想到灵柩,想到阴惨惨的葬礼和默默无言的最后送别”。那个给阿申巴赫摇船的船夫同样让人感到阴森可怖。不光如此,威尼斯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处处也显示出死亡的气息:大街小巷充斥着恶浊的垃圾,湖水蒸腾着恶臭。“瘟疫”无疑是最直接的预示着死亡的意象,然而全城肆虐的瘟疫并没有让阿申巴赫感到恐惧,沉溺于欲望之中的他,宁可生命终结,也要与心中的自由的美和爱在一起。最终阿申巴赫望着塔齐奥走向大海的背影死在了沙滩上。

四、结语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托马斯・曼想要在小说中揭示的艺术家的问题,艺术之于艺术家来说,是具有双重功能的。一方面艺术对艺术家进行着再造和重生;另一方面艺术又像魔鬼般使艺术家走向覆灭。那么作为艺术家来说,到底应该如何在理性与欲望之间进行抉择呢,我认为这正是托马斯・曼想通过主人公阿申巴赫的覆灭之路传达出的内容。一方面,艺术家不应过多的被理性束缚,否则他的作品将过于节制而丧失美感;另一方面,艺术家也不能完全抛开理性沉迷于欲望的幻想中,因为这样容易被欲望控制,使艺术的生命走向尽头。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曼.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