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框框可破,规律要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框框可破,规律要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5个W,又称新闻事实的5要素:即何时(What)、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由于每个英文单词开头均为W,通称为5个W。有时,还需要加一个事实要素H,即怎么样(How),共称为六要素。“五要素”论,是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在1889年3月30日发了一条消息,把5个W都写在导语里。美联社主编斯通对此作了规定:凡发电讯,导语中必须写全5个W。这是针对当时的电讯技术水平采取的相应措施。接着,各国通讯社先后都采纳了这一规定,并且公认为新闻五要素,被中外新闻界视为金科玉律,一直沿袭到现在。

5个W俱全的理论,最早见于1913年由史青翻译,广学会出版的[美]休曼著的《实用新闻学》。在1945年12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从五个W谈起》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新闻必须有五个W,犹之乎人的头脸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一件,就会不成样子。”“5个W是把事实弄清楚的最起码的条件,是走向精确的初步阶梯。”

多年来,5个W俱全的新闻写作原则,一直被我国新闻界所接受和沿用,并作为新闻教育中启蒙的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简讯等在新闻传播媒介上已占一定的数量。这时,有的同志就认为,5个W俱全的理论过时了,不适用了。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在前几年的讨论中,一种意见认为,5个W不能否定,但具体取舍要视情况而定,不一定每篇新闻里5个W俱全;另一种意见认为,5个W俱全的新闻写作原则,不是哪个人随意编撰出来的,它是中外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不能随意否定。笔者翻阅了1至“中国新闻奖”的大部分获奖作品,5个W都是齐全的,有的还加了一个H。关于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和有些简讯,只具备二三个W的问题,是因为这些新闻具备了省略其他要素的条件或存在着不言自明的情况,或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查明等。有些新闻不省略一些要素,就无法写短。有些新闻虽然省略了一些要素,但读者凭着生活的经验能够从事实中悟察到所缺少的要素。有些新闻出于保密的需要,有关要素省略了,读者是可以理解的。

新闻是写给广大读者看的,它起码的条件是要让人看得懂。如果连一件事情的基本要素都没交待清楚,人家怎么会懂呢?又怎么让人相信呢?可见,5个W俱全是使新闻事实让人清楚、信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现在报纸上有的新闻,不该缺少的要素缺少了。例如:在“何时”上,“日前”、“最近”、“前不久”、“今年以来”等有名无实的空洞概念在新闻传播媒介上屡见不鲜。作为读者,每当看到上述字眼时,心里总有一种不踏实之感。因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新闻必须真实、准确,新闻的“5个W”中的时间要素,不应该打马虎眼。本来“近日”、“前不久”这两个词是无可指责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广泛地使用的。因此,在新闻中偶尔用用也未偿不可。但是,严格说来,“近日”、“前不久”是一个不确定的、不准确的时间概念。我们不要迁就习惯势力,在新闻写作中,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年、月、日、时这些非常明确的时间概念。试想,如果读者问:“近日”是记者刊稿的“近日”还是记者写稿的“近日”?“近日”是三、五天前,还是8天、10天前?“前不久”,究竟是指哪一月哪一日;“数年前”是3年前、5年前、还是8年、10年前。读者一旦怀疑新闻的真实性,则新闻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新闻的传播效果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何地”要素上,问题最多,读者对此意见很大。常见的是部分写展览会开幕的新闻,读者看了报纸后想去光顾,但文中却没有写明举办展览会的地点;笔者就曾看见过两条书展的新闻,文中写了有多少家出版社参展,展览规模如何之大,也讲了书展的时间,但就是没有写清楚书展的地点,读者看到书展的新闻,想前去购书也无从去处,最后只好打电话求助于报社才弄清了书展的地点。还有一些商店开业的新闻,也常常在文中找不到开业商店具体的所在地。

以2010年1月16日,法制晚报在A04版上,刊登的题为《最大旧货市场开业,邀白领当老板》的消息为例,文中说:“京城最大旧货交易市场――新七彩商业中心正式落成。都市白领‘旧货易卖长廊’即将开业”。

读者看完消息全文,都没有找到“新七彩商业中心”在何地。这条消息的服务性、实用就丧失殆尽。

又如2009年12月18日,劳动午报在4版上,刊登题为《节能照明灯,满街尽“克隆”》的报道。文中写道:“沈先生年初刚装修完新房,为了节能,买了一色的节能灯具。”“不料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就有灯管相继报废,到现在,满打满算,也就还有两支在那里发挥余热,全家数十支灯管只剩三分之一还在‘孤独求败’……八成都是假冒伪劣”。“沈先生去找那家节能灯具小店讨说法,由于是三无商店,多是‘李鬼’附身”。“在自己居住附近的几条街的灯具店里,几乎所有的节能灯具都是假冒伪劣,但却卖得很好”。

看完这篇报道,新闻的真实性让人怀疑。首先是缺新闻要素。何人?只有一个姓沈的先生。何地?仅是“那家节能灯具小店”。何事?买节能照明灯。但什么牌子的,哪家工厂生产的?一点都不清楚。何因?三无商店、假冒伪劣。既然如此,买者上当就不奇怪了。既然是假冒伪劣,为何“却卖得很好”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有的新闻,看上去像是交待了地点要素,但却写了一个很大的地点,如某省、某市、某县、某乡,读者看后,也还是不明确新闻事实具体发生在何处。难怪有的读者埋怨这些新闻的作者是在地点上有意“打马虎眼”。

在“何故”要素上,有部分新闻常常不作回答,令人读后费解。

任何新闻事实都有一个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时间和地点的新闻,读者就有理由怀疑作者是否在胡编乱造或捕风捉影。确凿的时间和地点,是使人相信的重要条件。时间和地点越明确具体越好,越有真实感,就会不容置疑。那些不交待何时、何地、何人要素的新闻,严重影响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可信性。这是当前新闻采写中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如今有人说,新闻中把时间、地点都写全了,读者会怀疑是否会是“有偿新闻”、“广告新闻”。众所周知,衡量是否是“有偿新闻”、“广告新闻”,其主要标准是记者、编者是否收受了采访对象的钱和物,如果记者、编辑的手是干净的,没有沾染上铜臭,那就“真金不怕火炼”,就不必怕别人说三道四,事实胜于雄辩。还有人说,新闻中虽然“5个W”的要素不全,但其舆论导向是正确的,应该肯定大方向是对头的,无需大惊小怪或进行批评。笔者认为,如果新闻中的主要要素如何时、何地、何人都缺少了,新闻还算真实、准确吗?有点新闻业务常识的人都知道,真实、准确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连生命都没有了,还能谈得上大方向对头,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新闻中的5个W,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也是新闻规律的具体表现。既不能看成教条,什么样的新闻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不问客观实际情况,照搬照套,更不能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框框,任意取舍。需要的是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在确保新闻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因事制宜,框框可以打破,但又要严格遵循规律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