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幸福社会的建设路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幸福社会的建设路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外在生存发展因素和内在心理感受,是影响幸福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从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积极向上的社会“软”环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两方面来建设幸福社会,提高社会公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关键词:幸福社会;建设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164-03

有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在本质上是公众对于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追求和需要的满足程度,主要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个人家庭、教育、健康和职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见,外在的生存发展因素和内在的心理感受是影响幸福感和幸福社会建设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议从人文环境、物质保障和公众评价三大方面加强幸福社会建设,提高社会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

一、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积极向上的社会“软”环境

建设幸福社会,必然离不开社会“软”环境的有力支撑和强化引领。近年来,不少地方城市面貌大大改善,城市人文气质不断提升。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公园,定期开展的公益性论坛,遍布社区、公园的健身活动场所,都显示出社会文化气息渐浓了,市民文明素养渐高了,但仍与人们的愿望相距甚远。为此建议:

(一)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软治理”环境

软治理的文化理念可以塑造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有利于解决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关系、维系社会秩序。这种理念强调通过心灵的滋养、精神的提升和心智的开发来调节和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规范人们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原则。当前,加强幸福社会建设,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引领下,营造良好的社会“软”环境,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并由此推进社会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是大力弘扬幸福价值理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首先,有效引导人们的幸福信仰。探索理论宣传与形势政策宣讲相结合的新途径、新载体、新方法,打造“改革发展高层论坛”、精品论坛讲坛,抓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普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定人们的政治信仰。其次,有效引导人们的幸福追求。全面实施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风尚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工程”,增强全体市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让城市精神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再次,有效引导人们的幸福理念。以党员干部、青少年、新市民等为重点对象,以机关、学校、“窗口”行业、村镇、社区、家庭为主阵地,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尚德修身成为一种幸福价值理念。

二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着力创造幸福宜居环境。文明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的过程。建议加大专项整治力度,重点抓好市容环境卫生、城市公共秩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专项整治,营造良好城市环境;抓好“文明交通工程”,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公共秩序、倡导文明言行、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开放有序、文明和谐的氛围;定期测评公布窗口行业文明服务公众满意度,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推进“放心消费”和“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文明行业(单位、机关)作用,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深化文明家庭(楼院)创建,营造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社区文化,构筑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城市人文环境,让市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三是营造公平正义、奋发进取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奋斗者有收获、消极者受鞭策。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公正,主要表现在社会规则上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社会成员机会均等、按贡献进行分配、社会调节顺畅;社会各阶层之间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社会各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且恰如其分的回报;社会各阶层之间应当保持着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至少一部分人的富裕和幸福不以另一部分人的贫困和不幸为代价。只有在这样的公平正义环境中,才能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让公众对他工作生活的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才能让幸福社会建设充满活力。

四是营造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当前,由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取向趋于分化,为获得社会不同阶层、 不同群体、不同界别对城市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认同感和支持感,需要通过完善社会管理制度,营造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即:建立并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缩小贫富分化,避免因贫富差距、地位差别带来的阶层分化;为公众提供平等的社会流动机会;不断扩大社会中产阶层比例;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之间的互信、互助和相互理解;致力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与融合,关心弱势群体,使整个社会保持活力。

(二)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的培育和引导,事关社会稳定、改革发展和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地位的巩固。社会心态作为社会现实的折射,反映着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市场、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民意、民心和舆论等虽不是社会心态本身,却是社会心态的表达和表现,是反映社会幸福和谐程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透过民谚、牢骚、街谈巷议、流言、传闻、“段子”、网上帖子、短信、流行词汇、集会、上访、消费方式、时尚与流行、储蓄、抢购等社会情绪、主观心理体验和社会行为倾向,可以了解个体社会心理甚至整个社会的心境状态。当前,尽管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受市场交易法则的消极影响,社会急剧转型中产生的仇富恨官、炫富装穷、忽悠炒作、喧嚣浮躁、迷茫失落、暴戾冷漠、怨恨不满、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心态亟待引起关注。

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是社会治理和幸福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软件”。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需要政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健全心里健康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将它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幸福社会的价值诉求。同时,重视舆论引导对社会心态的调适作用,组织全市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推出有分量、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系列报道、通讯、言论文章与节目,大力宣传关于幸福社会建设的部署、要求、内涵、意义、各地各部门的做法经验和成效;围绕市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运用理论阐释、媒体宣传、社科普及等各种手段,有效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加大今昔对比、周边对照,引导群众摒弃“拥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封侯”等爱慕虚荣、好胜攀比的不良心态,增强“知足知乐,知福惜福”的幸福感知,培养“福至不狂,祸至不惧”等淡泊平和、自信从容的健康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