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FOC中国风健身课程走进中学大课间活动的可行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FOC中国风健身课程走进中学大课间活动的可行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朱方仁(1989-),湖南醴陵人,广州体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健美操、啦啦队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第二作者:周杨,(1989-),安徽淮南人,广州体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足球训练理论与方法。

摘 要:从当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和中国风有氧健身课程引进校园的意义出发,分析将中国风有氧健身课程引进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可行性,为中学改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以及丰富其内容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结果表明foc中国健身课程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多民族文化的传播,建议将其引入中学生的大课间活动并推广。

关键词:FOC中国风健身课程;中学;大课间活动;可行性;

1.前言

大课间活动是指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在课间操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在锻炼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娱乐身心,既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又促进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现实环境中,本土文化的缺失成为主导现象,使得我们的传统面临巨大的冲击。为了使多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发展并进,同时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亚洲健身学院推出一套与少数民族舞蹈相结合的中国风有氧健身课程(全称Face of China,简称FOC)。该课程体系目前风靡各大城市的健身房,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健身模式及有氧运动理论来诠释21世纪全新科学化的健身方式和健身理念。本文在探索FOC课程进入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的意义和可行性基础上,利用学习机会,在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开展了为期12周的大课间活动实验研究,希望为FOC课程进入中学大课间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高一年级共300名学生,其中男生150人,女生15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维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相关文献分析,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5分,有效问卷291份。

2.2.3对比实验法

设计实验,使该校高一年级的300名学生进行大课间”FOC”课程的学习,实施前对研究对象进行运动后心率,50m跑,个人跳绳,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的测验,为期12周,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2.2.4数理统计法

对本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和归纳整理。

3.FOC课程概述

FOC课程体系是我们中国的民族艺术及传统的养生之道与国际先进、科学的健身方式接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健身课程体系。以“简单快乐”的健身方式,秉承科学与自然相结合的健身趋势,力求在享受运动的同时,体验无与伦比的完美视听盛宴。该课程汲取中国56个民族舞蹈风格及文化精髓,将其与科学的有氧锻炼方式和国际流行元素相结合,使得本土文化与流行时尚和谐并存。

3.1FOC课程进入中学大课间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3.1.1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该课程以基本的徒手有氧舞蹈动作为基础,同时吸收了蒙族,藏族,傣族,彝族等56个民族的舞蹈元素和精髓,按照人体生理解剖结构,配合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使锻炼者达到身材匀称,肢体协调的目的,同时增加心理上的自信和愉悦感。因此,一套操跳完后既能使身体各部分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锻炼,又增加了氧气和养料的需求,加快了呼吸、脉搏和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的功能。

3.1.2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生会扮演各种角色,这种角色的承担,对提高学生们胜任经验和工作效率等社会适应性的作用是确切显著的。同时,在学习和展示舞蹈套路过程中增强了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彼此依赖的程度和团队的归属感。教师、学生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产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协作的活动,会不断地加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成员之间彼此了解、信任的程度、无形中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帮助学生去“自我中心”,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

3.1.3有利于多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学校在各个方面迅猛的发展。然而,在发展建设中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导致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我们的新生代90后,00后吃着“麦丹劳”,读着“哈利波特”长大,在他们看来,传统的东西都是封建的、落后的。功利思想使他们总是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尊师重教、扶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离他们们渐行渐远。通过FOC舞蹈课程的学习,让我们的中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投入情绪和设想意境,通过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获得民族自豪感,最终树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想。

3.2FOC课程活动的组织形式

3.2.1小集体模式

小集体模式”主要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其基本结构特征为:活动的过程以年级或者班级为单位,以练习某一套路的舞蹈精髓为核心,逐渐掌握该舞蹈套路基本动作和组合变换顺序,注重练习的效果和必要的运动量安排。“小集体模式”主张多练,比较适合学习舞蹈动作的初期阶段使用

3.2.2分散模式

这种活动模式主张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强调给予学生自主练习的空间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模式的基本结构特征是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项目和练习伙伴,对练习的人数没有要求,学生可以单独活动也可以结成伙伴。此模式比较适合在舞蹈动作的练习巩固阶段使用。

3.2.3比赛模式

通过分组进行比赛或展演,可以使个体之间的差异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运动动机,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心理参与性融为一体,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的个性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教师给予学生改编和创编动作的权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模式适用于动作熟练的后期使用。

4.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学生大课间锻炼的现状与分析

4.1学生对参加大课间活动重要性认识状况调查统计

中小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是直接推动自身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驱力,是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提高学习效果的前提。中学生经过教育,在了解与认识体育现象、获取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已对课间操锻炼初步形成了正确的认识。从表1中可以看出,番禺区石楼中学学生认为大课间活动重要的人数,由开展前的58.5%上升到开展后的86.7%,上升了27.2个百分点;而认为无所谓的人数从8.2%减少到了2.5%,说明通过FOC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同时又提高了对大课间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4.2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接受程度调查统计

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在还没有对大课间活动进行调整和改革之前,大多数学校都采用广播操的形式,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相同的广播操动作,早就产生了厌烦和抵触心理,大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和老师,没有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如表2中,在开展FOC课程前35.5%的学生认为大课间活动的感受是一般,在5个指标中占了最大的比例。而在课程开展以后非常喜欢的人数由原来的21%达到了51%。而不喜欢和不太喜欢大课间活动的人数也相应减少了。

4.3学生练习FOC课程前后体能素质的比较

从表3的各项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运动后心率、50m跑、个人跳绳、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座都有比较显著的变化,说明通过FOC课程学习后,学生的各项体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和提高。

5.结论与建议

FOC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同时,有利于宣传和传承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建议:

5.1在学习内容选择上男女可区别开来,男生选择藏族、蒙族等表现男性粗犷、豪壮气质的套路,而女生选择彝族,傣族等表现女性柔美气质的舞种;

5.2加强对FOC课程的宣传与了解;

5.3组织者利用变式,灵活地组织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编能力,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5.4经过对FOC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建议引入全国中学生的大课间活动。(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颖悟,熊百华,刘晓忠.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28-30

[2] 周怀球,史辉,张洪涛,刘邦华.中学生课间双节棍广播操推广的可行性研究[J].教学・探索,41-42

[3] 朱江.论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播[J].运动,2012年4月总第40期

[4] 刘泽琼,刘振飞.武术段位制走进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2)

[5] 刘锦瑶,张运亮,王建华.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模式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6):71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