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套利行为、技术溢出介质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困境与突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套利行为、技术溢出介质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困境与突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微观企业创新动力的集体缺失与升级动力不足,是与转型背景下集群内模仿――套利行为的普遍盛行至为相关。而这种模仿――套利机制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基于人力资本介质流动和产品介质反向工程的特有技术溢出渠道。从实践来看,以人力资本为介质的流转渠道是其主要方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先人企业与跟随企业的两方动态博弈模型,解析了这种模仿――套利机制与人力资本介质流动技术溢出效应的交互作用,以及其对双方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产生抑制作用的内在机理,指明这种状况下集群微观企业创新动力集体缺失困境形成的必然性。并针对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模仿――套利机制的成因进行分解,据此提出扭转这种困境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模仿――套利行为;技术溢出介质;人力资本流动;产业升级困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3)-0014-09

一、问题的提出

当一国产业发展到一定基础和一定阶段时,产业升级的关键就在于提升本土企业自身的创新研发能力。新经济地理学(Krugman,1991;Krugman andVenables.1995)强调集聚效应可能部分来自于某种技术创新地区性的扩散效应和外溢性。因此,在集群或集聚(AggJomeration)的分析框架内探讨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影响因素,可能不仅仅是贴近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思路,也是从微观角度来深入探究各种综合因素对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产生激励或抑制效应的有效途径。

然而,反观我国现状,无论是新兴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集群内企业普遍呈现出一种“套利行为”特征。所谓套利原是指在金融市场内,如果出现一种元风险的收益产品,就会吸引大量资金以借贷杠杆的方式一拥而入,直至收益降低到资金成本,整个套利活动才结束。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某种新产品的引入或某项技术创新的发明也遭遇如此的“套利行为”。具体表现为:一家企业通过大量研发投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或者通过设备引进消化吸收生产出一种新产品后,在获取先入利润和较为明朗的市场前景条件下,大量后发企业或跟随企业迅速“一哄而上”,模仿性引进设备甚至是更先进的设备,通过现成企业的一些关键技术人员,进行低成本市场竞争。这就形成了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特有的技术溢出与技术扩散套利模式,并且广泛演变成为一种模仿――套利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来看,这种模仿――套利机制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集聚效应所内生的特有技术溢出介质:一种是通过人力资本介质技术溢出获取隐性技术诀窍,另一种是通过产品反向工程介质来获取显性技术诀窍。从我国的实践来看,以人力资本介质的转移来获取技术溢出为主要形式。

那么,这种在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普遍盛行的模仿―套利机制,究竟会对集群的竞争模式和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动力,以及集群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升级动力产生怎样影响?现有文献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我们恰恰认为,正是这种模仿――套利机制的广泛存在,造成技术溢出与扩散在集群内呈现出复杂的正反馈或负反馈效应,由此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集群创新动力的得失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兴衰。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模仿――套利机制形成的现实背景下,从企业之间技术溢出和技术扩散的不同介质载体人手,通过构建先入企业与跟随企业的简单空间动态博弈模型,解析其对集群内企业创新动力影响效应的内在机理。

二、我国地方产业集群中套利行为与技术溢出介质的交互作用机制

1、产业集群内技术溢出或扩散的三种介质形式

模仿或跟随企业是如何实现对先人企业的技术模仿及技术扩散?厘清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技术溢出和技术模仿的关键传导介质,是发现这种模仿――套利机制作用机理的首要因素。从大量实践观察来看,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技术外溢或转移途径可归纳为三种基本形态:无介质的知识溢出;以产品为介质的知识溢出(反向工程);以人力资本流动为介质的知识或技术诀窍溢出。

无介质的知识溢出途径来自于集群天然的地理位置接近性特征、企业技术能力的相似性所内涵技术吸收能力的同质化,以及嵌入在产业关联分工网络内的信息外溢和互动渠道,同时,也来自于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文化等因素。例如,参与企业网络成员之间有意识地开展一些高频度的互动和合作,掌握先进技术创新能力和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企业有意识地向参与自己分工协作网络的关联企业提供或转让一些技术,以促进以其为中心的企业网络协作体系整体的技术提升和核心竞争优势的持续领先。

以产品为介质的知识溢出途径与产品的可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程度关联,主要通过对产品的解体和破坏性研究,运用各种科学测试、分析和研究手段,反向研究该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机理、设计思想、制造方法、加工工艺和原材料特性,从而从原理到制造、由结构到原料全面系统地掌握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技术。甚至在通过反向工程获得产品技术后结合自己已有的技术和工艺创新能力研制出比原产品更实用、更低成本、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达到获取模仿再创新能力。这种以产品为介质的知识溢出途径的成功与否,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强度、专利制度的期限与宽度、产品所蕴含技术知识的编码性和可分解性以及扩散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有较大关系。

以人力资本为介质的知识溢出途径的关键之处在于掌握技术诀窍和非编码技术创新知识的人才在不同企业间的转移和流动,从而实现了技术创新知识的溢出效应。跟随企业只要能够“挖”走创新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就能获得知识的溢出和创新能力。这对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多数模仿企业来说,是低成本获取信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捷径”,也是现实实践中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多数企业获取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的最主要途径。

2、套利行为与技术溢出介质的交互作用机制

按照金融学的一般理论,金融市场中的套利行为得以出现的前提是要有无风险或低风险的投资收益机会的存在。与此相类似的是,在企业创新研发或模仿投资决策中的理最首要的动机是要看其盈利可能性与风险之间的权衡。一个基本事实是,盈利作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目的,是其从事一切活动的立足点。无论是依赖模仿,还是自我研发;是立足渐进性创新,还是突破性创新,都与企业投资活动的预期收益回报动机紧密联系。因此,从抽象角度来看,企业行为的直接动力在于收益与成本的动态权衡比较。其他因素必须借助于这种动力间接地发生作用,激励或抑制企业产生投资行为动机的可能。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技术套利扩散机制的形成首先是与我国国内多层化市场需求与出口导向战略密切相关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广大的农村市场和

城市市场的分割直接为从低端到高端消费品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加上全球市场对中低端消费品的需求市场,这就为跟随企业的“干中学”模仿式的技术进步机制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收益性预期市场空间,激励企业进入。当有先人企业发现某种产品的国内或国外需求,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某种新产品,或者是通过引进国外的生产设备生产出某种新产品。对于通过自主研发开发某种新产品来说,先人企业无论是在技术开发,还是在选择技术设备、先进度、组织管理和市场开发方面都面临着很大风险;对于通过引进国外生产设备生产某种新产品来说,先入企业在技术开发上风险低,但在选择设备、市场开发等方面的风险较大。当经过先人企业连续的前期投入所生产出的新产品得到国内或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后,跟随企业在这两方面的风险都低,这就为跟随企业提供了低风险或者无风险的套利机会。通过人力资本介质的溢出渠道,即挖先入企业的关键技术人员,来获取先人企业的隐性技术知识和技术诀窍;或者通过产品介质的反向工程渠道,来获取先入企业的显性技术知识和产品工艺流程。这样,通过模仿――套利机制与这些特殊的技术溢出介质的紧密结合,形成了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特有的技术扩散与新企业衍生机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发现,先入企业为后行企业的“干中学”机制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后行企业也就相应有了“搭便车”的内在激励动机,由此形成了后行企业的套利机会。这种套利行为机制对于集群的初期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形成是有利的,是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创新技术的扩散、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培育和新企业的衍生的主要促进模式,但是,当集群发展到以技术创新作为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动力阶段时,其负面作用也就凸现出来了。在缺乏知识隔离机制条件下(这里的知识隔离机制既可能是来自于企业创新知识的缄默性、规模性或异质性所造成高成本壁垒,也可能是来自于政府管制和法律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由于技术门槛较低,有资金者都可以进入,容易形成过度进入与过度竞争状态。再加上政府对新型服务业和制造业中的新兴行业的进入管制,大量的“标准企业”被压到较为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加剧了企业间通过“拚成本、拼数量、拼价格”来获取竞争优势的行为激励。低成本的过度竞争状态直接导致了集群内单个企业规模过小,无法积累足够的“熊彼特式”垄断利润,因此也就无法打造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破坏了集群内微观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环境。一哄而起的套利投资行为比比皆是,到处挖别家企业的关键技术人员来模仿新产品的行为比比皆是,没有任何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创新志向的企业家也就比比皆是了。低成本竞争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和要素动用,但要素的使用更大程度上体现在资源扭曲消耗倾向,表现在土地、劳动力、资源、环保和税收方面等一系列要素的扭曲低价格。而且企业间的“劣币逐良币”强化了企业的短期套利倾向,经常是某个新产品乃至某个新行业“一哄而起”,产能极度放大形成过剩,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的低成本竞争。企业因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为求生存,多数企业只有降低质量,甚至出现假冒伪劣,最终摧毁了以地理区域为特征的产品信誉和集群的持续生存发展能力,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多数地方产业集群内普遍的创新动力“集体”缺失和集群兴衰历程的一个真实缩影。

本文以下部分,我们尝试构建一个先入企业和跟随企业(或可称之为模仿企业)两方参与的动态博弈模型,较系统地研究这种套利――模仿机制与技术溢出介质的交互作用对双方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效应。

三、基本模型的设定与模型的均衡解

(一)基本假设

假定在一个抽象的集群环境内,存在两个本土企业:先入企业L与追随企业F。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通过自主创新研发或技术溢出吸收两种方式获得一定的技术增量Ki,i=l,f这里,最为关键的假定是双方企业间的技术溢出实现途径可以理解为是通过跟随企业挖先入企业的关键技术人员来获取。

每个企业的生产决策可分为技术生产和产品生产两个步骤:

步骤1,企业首先根据自己的研发技术存量和技术溢出的效应参数p,决定自己的研发投入I。在这里表示为非自愿的技术溢出,即指可被其他企业复制、模仿的程度。在产业集群形态下,由于地理位置的聚集性所产生的信息外溢或者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一般会有较大的数值,P-L相应可表示为自愿或合作所带来的技术溢出程度。

步骤2,企业在确定其技术生产投入,后,就相应确定了其产品的市场能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通常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销售优势。为了契合我国本土企业现实的竞争状态和竞争手段,我们假定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在产品市场进行的是古诺竞争(数量竞争)。分别为领先企业和跟随企业的初始技术存量。K可理解为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初始技术存量或技术能力的差异,差异越大,两企业异质性程度越大,相反,同质性程度越大。K与Ki成正比,表明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的初始技术存量差距越大,领先企业通过技术溢出来增加技术存量的激励越大。P与Ki成反比,技术溢出效应越大,会缩小跟随企业与领先企业的技术差距,进而缩小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差距,削弱领先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动机。考虑到技术投入存在研发成本、保密成本等,进一步设技术投入成本函数比,表明跟随企业与领先企业的初始技术存量差距越大,增加技术的动机越弱。为了抽象出跟随企业对领先企业技术的依存状态,我们假定跟随企业的技术增量除了自身研发投入外,还需通过人力资本介质的转移对领先企业技术溢出的吸收来完成,因此领先企业的初始技术存量岛影响跟随企业的技术增量。技术溢出效应越大,跟随企业则需要增加技术投入,来获得自身的技术吸收能力,实现技术增量的过程。同样,设其技术投入成本函数为C(If),且C(If)。

(二)模型均衡解

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之间可以理解为进行的是无限期的两阶段博弈。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面临共同的市场需求,但因技术投入形成产品的技术含量不同,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同,这最终反应到对市场份额_占有的差异。据此,设定市场需求函数为:市场规模效应是边际递减的。表示对领先企业技术外溢的吸收,跟随企业必须拥有一个最低技术吸收能力“阀值”,只有超过这个最低“阀值”,跟随企业才能够有效利用领先企业的技术外溢,进行产品生产活动。

依据通常做法,我们采用逆向归纳法进行求解。首先寻找产品市场的均衡解,再求解出技术市场的均衡解。

1、产品市场博弈

在给定技术投入和技术存量情形下,二者的目标函数可设定。

从产品市场的博弈均衡结果来看,可以发现一些基本规律:先人企业的最优利润是技术溢出参数P的减函数,是技术差距K的增函数,而跟随企业则与之相反。

2、技术投入博弈

在确定产品市场的博弈均衡解后,我们再来考虑各个企业在各个时点上最优利润的总贴现问题。假定市场的均衡贴现率为r,则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的总贴现利润为:

命题一:依附于人力资本介质为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越大,无论是集群内的领先企业还是跟随企业的最优反应策略都是减少技术研发投入,实施不首先创新的等待型模仿―套利行为策略。

在技术溢出效应较大情形下,技术创新类似于集群内企业间的“公共产品”,跟随企业对领先企业技术创新的模仿和复制必然会造成企业创新动力的“集体缺失”困局。这就从严格的理论基础上向我们展示出这样的一个现实局面,借助于人力资本介质转移所内涵的技术溢出渠道,低模仿壁垒引致了企业创新能力的低端化收敛,导致企业能力同质化和在集群产业链低端环节的过度进入和过度竞争,容易促成创新知识共享博弈陷阱的出现,即大家都不进行创新研发,而是等待模仿他人的创新成果。

(2)初始技术差距的影响

同理,利用(10a)、(10b)与(8),我们可以得到:dl/dk<0,dlf/dk>0。

命题二:在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的初始技术存量距离较大的条件下,动态博弈的结果是领先企业会逐步减少自己的研发投入,跟随企业会逐步增加自己的研发投入,最终双方的技术能力收敛于同质化的低端状态。

我们推演出的均衡条件清晰显示出这种低模仿壁垒条件下企业创新能力的低端化收敛机制。即使在初始状态存在显著技术存量差距(K越大),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博弈的均衡结果是随着增大,领先企业的创新投入减少(dl/dk<0),相反,跟随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大(dlf/dk>0),最终导致领先企业和跟随企业的技术能力收敛于同质化、低端化状态(即博弈的动态均衡结果是领先企业与跟随企业具有相同的K存量,当然这个均衡的K存量相对于领先企业的初始存量处于一个低位状态)。

四、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模仿――套利机制形成的成因分析

通过以上一系列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以人力资本介质为主的技术溢出模式下,模仿―套利行为对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微观企业创新动力的抑制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低端化、同质化收敛趋势形成的必然性,由此理解了我国地方产业集群中集体创新动力缺失和产业升级能力缺失的内在机理。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模仿――套利机制的发生?遏制这种模仿――套利机制的对策又是什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剖析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模仿――套利机制形成的成因。

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首先,我们不难看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缺失是这种模仿――套利机制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我们的分析指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模仿――套利机制的实现是与以人力资本介质和产品的反向工程介质的作用密不可分的。现代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精良的技术创新知识和组织知识,如果人们预期通过努力和承担风险会获得创新投入的补偿和适当的收益,新技术、新知识就会被连续地生产出来,这就意味着必须建立相应的产权制度安排,使得创新和知识的所有者能够获取公正的补偿和收益,这就使得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最核心部分。然而,在集群的各个发展阶段中,一个实施有效的强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并不是始终一致地能够促进集群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整体提高。在集群的发展过程中,至始至终面临着集群整体竞争优势与集群内单个微观企业的创新动力激励的两难抉择,面临集群宏观层面的创新效益和企业微观层面的创新投入的内在不一致性冲突,面临强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与弱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之间的协调转化难题。在集群发展初期,模仿――套利机制与以人力资本,介质和产品反向工程介质为主的技术溢出和技术扩散渠道,能够有效促进集群新企业的衍生和整体技术能力的进步,进而确立集群的规模报酬递增型竞争优势,此时,适度的弱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能有利于集群的整体发展;当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依赖于集聚效应中规模报酬递增竞争优势,转变为依赖于自主创新的协同效应和合作效应竞争优势时,模仿――套利机制与以人力资本介质和产品反向工程介质为主的技术溢出和技术扩散渠道的负面作用就凸现出来了。而且,这种套利行为容易形成集群内的“劣币逐良币”状态,模仿先入企业的新产品再实施低成本竞争策略,就成为集群内微观企业的最优理,直接导致集群集体创新动力缺失和产业升级动力缺失的困境。此时,有效的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能是突破这种困局的有效途径。

2、政府的行业进入管制和地方政府的“隐形”补贴双重行为,造就了激励集群内企业进行模仿――套利行为的外在环境。中国放开了制造业,但新兴服务业却基本上是管制的,如电信、金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即使从制造业来看,其中的新兴行业也是受到管制的,如汽车和一些重化工业也均存在管制性的准人条件,所以大量的“标准型”竞争企业(多为民营企业)被压到了技术含量较低、市场充分竞争、依赖劳动密集型要素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上。事实上,从我国的地方产业集群所从事的行业特征来看,80%以上都处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与政府的进入管制是不无关系的。而且,我国的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政绩指标,都存在对集群企业进行各种“隐形”补贴的内在动机。具体表现为:发达地区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靠税收返还来对企业进行补贴;而落后地区为了发挥“后发”优势,靠消耗环境和资源进行补贴,这就形成了集群内的一个恶性竞争环境,不利于集群内劣质企业的退出和淘汰,助长了集群内模仿――套利机制的盛行,也导致了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家能力趋同、产业过度进人、缺乏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主导企业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固化,极容易形成集群产业升级能力的“低端循环锁定”状态。

其次,政府的干预不仅仅是激励了集群内企业的模仿――套利行为动机,更重要的是对企业能力发展的破坏。一方面,对经营权和所有权合二为一的多数地方产业集群内企业来说,企业主的关系网络能力和个人多重目标的成本利益决策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如果社会经济空间中广泛存在非生产性寻利或关系型寻租的制度空间,如房地产投机泡沫、股市泡沫、矿产开发等,出于多数地方企业家对关系性独特能力的依赖和对技术创新制度风险的理性规避,会严重削弱了企业家创新投入的动机,进而限制了企业通过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来获得成长发展机会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政府对各种企业发展所需的要素市场的控制,包括用地、融资、税收、行政保护等,会激励企业将大量的资源用于积累与政府的“关系资本”,来谋求土地、融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具有扭曲价格的要素,造成企业能力的不平衡畸形发展。

3、最后,但未必是最不重要的,我国地方产业集

群内微观企业倾向于选择模仿――套利行为与低成本竞争战略很大程度上也与现阶段我国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和收入不平等所引致的需求特征相关。现发展阶段的中国消费者有着“价廉物美”的普遍偏好特征。这种“价廉物美”甚至“价廉质低”的需求偏好特征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所带来的收入不平等因素引致而成的。首先,城市部门与广大农村部门间的收入差距,城市之间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制约我国消费者需求偏好的根本原因,此外,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的非正常支出,限制了收人中等阶层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表面上看,这些消费制约因素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但从深层次的微观角度来看,这些消费制约因素是通过制约微观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和投资行为选择战略来传导其作用力的。中国消费者虽然也愿意为高质量产品支付更高价格,但是如果是在优质高价和价廉物美之间进行选择,多数消费者会倾向于后者,这就决定了我国市场上最大多数产品是具有价廉物美性价比的典型特征,甚至是价廉质低的产品。这种“价廉物美”乃至“价廉质低”的需求偏好传递到企业的投资行为选择和能力发展方面,就转化为企业的低成本竞争战略和对发展创新能力风险的理性规避。

微观企业生产新产品或质量、性能改进的研发投入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转移和实现,因此消费者购买力和收入所决定的需求偏好就决定了微观企业研发投入成本的可补偿性。在购买力较高和偏好于高质量、高价格新产品的高收入消费者比例较高的经济体中(如美国),消费者既愿意为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支付更高价格,且高质量、高性能产品的市场规模相对也大,此时,微观企业所进行的新产品生产研发投入能够在这种经济体中得到有效补偿,因此,会激发普遍微观企业选择高研发投入的行为战略和社会氛围;相反,在购买力较低和偏好于一般质量、低价格的低收入者比例高的经济体中(如我国),微观企业所生产的高质量、高性能产品由于消费市场规模有限及购买力不足,并不能得到消费者的接受。并且,有限的高端市场面临国外高质量、高性能品牌产品的竞争替代。这种情形下,微观企业就会失去进行生产新产品或产品质量、性能改进的研发投入激励动机,转而选择模仿―套利行为与低成本竞争战略就成为其最优理。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普遍存在微观企业创新动力集体缺失与产业升级能力不足的困境,从微观角度来看,这种困境是与我国多数地方产业集群内模仿――套利行为的普遍盛行相关,而且这种模仿――套利机制的运行机制是与集群内以人力资本介质流动为主的技术溢出模式相互作用、交互影响的。这种模仿――套利行为与人力资本介质流动的技术溢出的交互作用,广泛抑制了集群内微观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诱发了集群内微观企业技术能力的低端化、同质化倾向和低成本竞争策略,是造成了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内微观企业创新动力集体缺失和产业升级能力不足的微观基础。

从我们对这种模仿――套利行为得以实现的动因分析来看,解决其的思路和政策措施必须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与弱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有机平衡和适时转换。在集群发展初期,模仿―――套利行为与以人力资本介质为主的技术溢出有利于集群的整体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型规模报酬递增竞争能力的培育和新企业的衍生,实施相对较弱的知识产权可能有利于集群发展:当集群发展到以自主技术创新作为持续发展动力阶段,实施强知识产权保护应该更有利于集群发展:(2)减少政府的行业进人管制和地方政府的“隐形”补贴扭曲行为,创造一个有利于集群微观企业能力协调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3)不可忽视的是,从改变我国的收入不平等和“价廉物美”乃至“价廉质低”的需求偏好人手,也是抑制这种模仿――套利行为生存空间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