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音学五书?唐韵正》“蒸”韵说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音学五书?唐韵正》“蒸”韵说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顾炎武是清代著名学者,其音韵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著作《音学五书》对上古音的考证。《音学五书》共38卷,其中《唐韵正》20卷,占据《音学五书》的大部分篇幅。

一、考证方法

顾炎武以他考证的先秦古音为标准,纠正《唐韵》的古韵注读。在《唐韵正》中,顾炎武先在押韵字下注明其在《广韵》中的反切,然后再注明他认可的古音读法,之后运用大量先秦两汉以至隋唐时期的诗歌韵文材料、通假材料、异文材料、古注材料等来证明自己的古音观点,通过一系列的论证,从而证明押韵字的读音,并说明其音变发生的时代。

顾炎武认为凡是在同一部的韵都是可以通押的。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蒸”韵和“登”韵同在第九部,二者是通押的。在《唐韵正》中,“蒸”韵下只有一个“能”字,所以我们主要是根据《唐韵正》的描写讨论“能”字。

“能”字上古音的反切下字“来”与“代”,在顾炎武的分部中同属于第二部。故“能”字是可以和“脂之微齐佳皆灰咍支尤”通押的。

二、考证过程

第一,顾炎武利用大量的诗歌韵文材料证明“能”字的上古音与他所论述的第二部通押。其中的诗歌韵文材料涉及到先秦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的诗歌材料有:《诗经》《易经》《礼记》《楚辞》《说苑》《孔子家语》等。两汉的诗歌材料有司马相如《封禅颂》、扬雄《太玄经》、张衡《东京赋》、王逸《九思》、边让《章华台赋》和《后汉书·黄婉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韵文材料有:魏文帝(曹丕)的《秋胡行》,汉魏文学家阮瑀的《七哀诗》,三国魏诗人阮籍的《咏怀诗》,西晋文学家潘岳的《射雉赋》、潘尼的《瑇瑁椀赋》和《赠王元貺诗》、挚虞的《尚书令箴》、陆机的《挽歌诗》、夏侯湛的《东方朔画像赞》,东晋学者郭璞的《山海经》、葛洪的《抱朴子·博喻篇》,隋张公礼的《龙藏寺碑文》。在这些材料中,“能”字主要与又(音“肄”)、时、知、谋(音“媒”)、来、佩、疑、财、灾、之 、智、意、事、欺、私、熙、雌、异等字押韵,这些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之韵、质韵、支韵、职韵、脂韵、灰韵等,依据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这些韵部都属于其所分的第二部,所以它们都是通押的。

上古音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在这里,顾炎武的韵文材料涉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些不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先秦古音的研究。

第二,顾炎武利用古反切材料证明“能”字古音“耐”。《释文·诗》:“‘各奏尔能’下云,徐奴来奴代反。‘柔远能迩’下云,郑奴代反。”

第三,顾炎武通过通假材料证明“能”字与“耐”字的读音关系。《礼记》《谷梁传》《左传》《史记》等书中都有“能”字与“耐”字通用的地方。这就证明了“能”与“耐”古音相近或相同。

第四,顾炎武利用大量的古书注音材料证明。如《诗·渐渐之石·笺》《礼记·檀弓·注》《文选》。扬雄《甘泉赋》:“乃搜逑索偶,皋、伊之徒,冠伦魁能。”五臣音乃来反。这些都说明“能”字和“耐”字的读音相近或相同。在《说文》里:“忍,能也”,徐曰:“能”音“耐”。“来”读如“棃”则“能”亦读如“泥”。在这里不仅说明“能”字的古注音材料,又根据“来”和“棃”的读如关系阐明“能”亦读如“泥”。又如《史记·天官书》《封禅书》《汉书·王莽传》等注:“三台”作“三能”,郑云,古以“能”为“三台”之字,后世以来废古“耐”字。这段古注材料主要说明古代以“能”字为“三台”的“台”字。后世废“耐”字,而用以“能”字代替,而“耐”与“台”又都同属于咍韵,因此“能”与“台”音相近。

顾炎武认为“能”字的中古音“奴登反”始自宋齐时期,而在晋时奴来奴“代二反”与“奴登反”并行存在,并且一直持续到唐朝时期。为此,顾炎武举了诗歌韵文材料、古注音材料和古反切材料。诗歌材料有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碣颂》,李翱《江州南湖堤铭》。古注音材料有《汉书·严助传》的注。古反切材料有《唐书·能元皓》董冲释:“能,音奴代切。”

“能”字的奴登切始自南北朝的宋齐之际,顾炎武同样运用了诗歌韵文材料:《后汉书郭杜孔张传》中“范得其朋(蒸部),堂任良肱(蒸部),二苏劲烈,羊、贾廉能,季宁拒策,城陨冲輣(蒸部)”,梁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恒、朋、腾、能”押韵。

除了诗歌韵文材料,顾炎武还大量运用古注材料。《广韵》中“能”字收入“咍、代、登、等”四韵部中。《说文》中许慎认为“能,熊属,足似鹿,从肉?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彊壮称能杰也。”徐铉认为“?非声,疑皆象形”在这里顾炎武认为许慎是对的,而徐说是有误的。“?”之与“泥”音正相近,“台”字古亦音“怡”,这样正好符合“能”字的上古音读。

在这些论述中,同样涉及意义的阐释。《广韵》中“能”四收于韵部,不同韵部下的释义是不同的。《汉书·高帝纪》注中解释“能”字本义“熊”并阐述其引申义“贤才者”。也有训为“三足鳖”的,但仅见于《尔雅》。汉张衡《东京赋》用之云:“能,鳖三趾”,也仅仅是一个佐证。我们认为“能”字本义为“熊”,引申为“有能力”。“耐”本义是“胡须”,之后引申为“忍耐”。这样,“能”和“耐”就组成词语“能耐”。

三、结语

关于“能”字,顾炎武的主要观点是:“能”字的上古音和中古音是不同的,上古读音与“耐”相近;“能”,在晋时奴来奴代二反也仍旧存在,江苏一带的方音开始读为奴登切,奴登切,始自宋齐之时。

关于“能”的上古音,顾炎武认为其与在《广韵》中的音读“奴登切”不同,应为“奴来奴代二反”。

参考文献:

[1]顾炎武.音学五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王硕 季红梅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05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