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济宁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济宁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10 - 17 - 03

【摘要】目的 了解济宁市中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自编问卷量表对4所居住小区,5560人进行调查,并与2004年对上述4所小区所获查体资料进行比对,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08年的5年间,济宁市市中区儿童不同年龄单纯性肥胖发生率由2004年的3.69%上升到2008年的5.13%(P

【关键词】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

Overweight,Obesit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in Jining

Sun Xiu-qi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JiNing City, Jining of Shandong Province,272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verweight,obesit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Ji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establishing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by using a self-designed table among 5560 students from 4 communities by using stratified sample method.The data was compared with 2004 and analyzed by SPSS13.0.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simple obesity had rised from 3.69% to 5.13% from 2004 to 2008 in the central district of Jining City (P

【Key words】Children;Overweight;Obesity;Influencing factor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呈上升趋势,专家们将肥胖定为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1]。这种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机体脂肪组织量过多,活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以往人们对肥胖的认识仅限于营养状况问题,并没有把它视为一种疾病。然而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肥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2]。

肥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肿瘤等慢性病发病的危害因素。有研究表明,肥胖的年龄越早,肥胖的程度越高,发生这种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大,而且使发病的年龄提前[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体力活动日渐减少,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和肥胖程度不断增加,肥胖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严重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4]。济宁市作为鲁西南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发生率持续走高。为了解济宁市部分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超重肥胖,我们于2008年3月对济宁市市中区的河小区、吉祥小区、刘庄小区及银都花园小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形态学指标测量。依据2004年春,济宁市卫生防疫站学校卫生科对上述各小区相同年龄组成的儿童青少年的体检资料,并与2008年儿童青少年调查统计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济宁市市中区的河小区、吉祥小区、刘庄小区及银都花园小区对7~10岁的儿童青少年5560人,其中男生2991人,女生2569人,进行问卷调查和形态学指标测定。

1.2 方法

1.2.1 相关指标测定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与形态学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先对受试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体型等。当完成调查后再进行形态学指标测量。测量的内容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等形态发育指标及生理功能指标。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细则》的相关要求进行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等形态学发育指标测量。筛查超重、肥胖适用的指标为体质质量指数(BMI),采用由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于2003年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对该样本人群进行筛查。

1.2.2 诊断标准肥胖的检查方法很多。诊断标准也不统一,(1)国际肥胖诊断标准[5]:25kg/m2

1.3 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X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的影响因素。

2 结 果

2.1 不同年份儿童肥胖发生情况通过既往资料显示,2004年调查儿童青少年5389人,肥胖199人,肥胖发生率为3.69%;2008年调查儿童青少年5560人,肥胖285人,肥胖发生率为5.13%;2008年肥胖发生率高于2004年(X2=5.08,P

2.2 不同年份及不同年龄儿童肥胖发生的情况,见表1。

在对2008年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父母、BMI、进食量、家庭居住地附近无健身设施和场地、平时喜好的菜肴进入回归模型,与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独立相关(P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膳食结果不均衡和缺乏体育锻炼造成肥胖的患者日益增多,曾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瘦人群之一的中国[7],现在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正在快速地追赶西方人群。全世界10亿超重肥胖者大约1/5是中国人,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变化发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里[8]。1982年,我国人群中的超重和肥胖还很罕见分别为6%和0.6%(以BMI为25kg/m2和30kg/m2作为界值)[9]。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成人超重和肥胖呈现加快增长趋势。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表明,采用国内标准,我国人群超重率为17.6%,其中男性为17.7%,女性为17.5%;肥胖率为5.6%,其中男性为5.3%,女性为6.0%;7~15岁人群超重率为4.5%,肥胖率为2.1%。尽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超过半数的成人超重抑或肥胖相比,中国肥胖患病率相对较低,但是肥胖患者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青少年的情况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通过2004年调查资料与2008年调查结果比对表明,2004年~2008,5年间,济宁市市中区7~10岁儿童的肥胖率由2004年的3.69%,上升到2008年的5.13%,虽低于青岛市的9.6%[10],但高于北京市的4.49%[11]。2008年儿童肥胖的人数明显增多,中度肥胖占肥胖的构成比由2004年的28.64%上升到2008年的43.86%。

本研究发现,肥胖儿童有一些共同的饮食习惯和一定行为特征。如进食速度快,喜欢甜食及油炸食物,暴饮暴食,不喜欢运动,嗜睡,喜欢看电视和上网等,这与国内的调查结果一致[12]。食欲好、进食速度快,则未成细粒的食物与胃壁之间的空隙较大缺乏充盈感,以致与进食有关的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饱胀感不能及时反馈至饱食中枢以产生抑制进食的作用。其结果是当时感觉不饱,待到有饱感时进食往往超过实际需要量[13]。经常暴饮暴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与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同时缺乏体育锻炼,过多的睡眠、看电视和上网,使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沉淀,导致肥胖。

针对儿童单纯性肥胖,当前最有效的手段是积极探索与寻找其影响因素并进行预防。肥胖的预防应该作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造成小学生肥胖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社会因素。如对青少年发育问题关注不够、城市空间狭小、运动场所缺乏。二是饮食因素。如今高脂、高糖饮食增多,西式快餐流行;学生挑食、偏食、喜肉鱼厌蔬菜等不良膳食习惯的养成。三是学校、家庭因素。片面追求成绩,造成学生户外运动时间减少,缺乏体育锻炼。四是学生及家长自身行为因素。懒惰、不爱活动,加上看电视和上网时间过长,睡眠时间过多是造成学生肥胖的主要不良行为习惯。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关键。有资料表明[14]儿童肥胖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父母的BMI越大,儿童发生肥胖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建议卫生、教育部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尽快将学生肥胖防治工作纳入学校卫生工作中,并制定详细的防治工作规范。学校要加强学生的体育课管理,最终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肥胖程度和类型,制定出个性化的“运动处方”,科学的进行有氧运动[15]。学生及其家长要改变不良的膳食习惯及运动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儿童肥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国良.肥胖症.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9):513-552.

[2] 马文军,许燕君,等.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02,19(3):127-131.

[3] 杨慧敏,武光林.不同年龄高血压危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天津医药,1996,24(5):308-311.

[4] 魏志真,于素琴,等.美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研究现状综述.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16-319.

[5] 白耀华.新的肥胖诊断标准.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2,29(4):178.

[6]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98.

[7] 钱玲,田本得.超重和肥胖学生膳食与运动的知•信•行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32-33.

[8] 季成叶.全球学龄儿童青少年与肥胖的流行现状和趋势.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48-649.

[9] 洪群,蒋咏文,等.儿童致肥胖因素的研究.中国校医,1994,8(6):3-6.

[10] 王文媛,傅平等.青岛市城区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病学调查[J].2007,15(6):658-659.

[11] 孟杰,陈欣欣,等.北京市城区儿童单纯性肥胖和近10年的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2):219-220.

[12] 曹若湘,王俊丽,等.儿童单纯性肥胖环境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1,17(6):550.

[13] 王洁,徐济达,等.南通市儿童单纯性肥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46-747.

[14] 彭云,程茂金,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21(1):7.

[15] 季成叶.中国青少年生长与营养状况变化和改善策略.北京大学报医学版,2002,34(5):52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