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008暂无畅销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008暂无畅销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出版业小年中的小年

今年已经过半,仍然没有重要的畅销书或者畅销书品类出现。目前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行业人士、媒体、读者所共同期待的超级畅销书会在下半年出现。

如果从行外人的眼光来看,2008年6月的图书出版界相当热闹:郭敬明打算像选“超女”、“快男”那样选接班人,入选者除了获得10万元奖金之外,还将获得国外著名出版社如企鹅的签约;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上海推出新书的同时,国内知名出版社侵权;贝塔斯曼关闭了全国36家连锁书店,按《第一财经周刊》的说法,“贝塔斯曼死了”。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郭敬明的作秀、渡边淳一所带来的版权纷争老话题,远比不上贝塔斯曼倒掉所带来的震荡来得剧烈:贝塔斯曼事件并不是偶发于2008年的一个孤立事件,实际上,它是图书出版业每况愈下、越来越不景气的状况的一个缩影。这个行业,已经糟糕到可以用“惨淡”这样的字眼来形容。

一位供职于某报的图书版编辑说,想知道这个行业究竟有多糟糕,看看曾经的书业大佬们现在做什么就知道了:曾执掌卓越的陈年在网上卖衬衫,曾经的民营连锁书店老大席殊回到江西老家卖酱油,曾策划《格调》等图书的石涛则在卓越亚马逊卖书。而且石涛说了,他现在不会回去做书,因为“知道有意思的书不会出来”。而处于行业基层的图书编辑们,已经感受到弥漫在整个行业中的不安定气氛,纷纷计划“逃离”。

这个行业到底怎么了?

畅销书的类型

行业不景气的一个表现,就是今年已经过半,仍然没有重要的畅销书或者畅销书品类出现。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行业人士、媒体、读者所共同期待的超级畅销书会在下半年出现。

于是在畅销书榜上,人们看到的仍然是《求医不如求己》这类的健康养生书、《二十几岁,决定××的一生》这类励志书;“百家讲坛”系列也还在热卖,只不过今年多出一个马未都。根据中华书局的数据,该社5月发得最好的书中,“百家讲坛”系列占了大半:《康熙大帝》(阎崇年著),72338册;《于丹(论语)心得》,44984册;《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27335册;《于丹感悟》,20634册;《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10551册。至于表现亮眼的单种图书,打着“总理天天在读的书”旗号的《沉思录》算一本,被当作商战小说来读的《德川家康》系列也算。前者销量据说已超过20万册,后者目前出到第八部,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监控数据,其第一部销量达到30万册,以此推算整套书共13部的销量可望过百万。

按照出版人止庵的说法,实际上,在畅销书的类型里,健康养生类图书还排不上最高的那几类。畅销书的长盛类型,一是励志类书,包括经管类图书里的人才培养、《二十几岁,决定××的一生》之类讲求人生价值实现的书;二是法律书,比如随着《物权法》、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相关的书也很好卖。这些都属于实用型的书,“永远都是畅销书”;相比之下,社科、文学类书则属于可出可不出的书。

在4月的郑州全国书市上,止庵已经注意到,今年的图书,重印多、新书少。虽说整体上并没有特别的不同,但是比较沉寂,也难以制造新的热点――因为文化本身已经不能形成热点。这势必会带来一个后果,正如石涛所说,一些有意思的书出不来了。有些小众的品种,恐怕会像恐龙一样灭绝。

奥运年的出版现实

对于出版社来说,在2008年这个奥运年,除了需要面对纸张大幅涨价(据说同比增幅达到了40%)、书价也不得不涨的严峻局面,还要应对奥运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纸价上涨,并不仅仅是图书行业遇到的大问题,传媒行业也一样。所不同的是,传媒行业可以通过产品涨价的方式消减一部分纸张上涨的压力,比如《21世纪经济报道》涨到2元、《南方周末》涨到3元。图书行业却不能轻易涨价,本来图书的读者已经在逐渐流失,书价再上涨,更没人买书了。但书价又不能不涨。按照止庵的说法,出版社的利润率一般在10%~15%,但这是在书全都卖掉、书款全部回收的理想状况下才能实现,而现实显然不是这样,哪本书都不可能全部卖掉。书在发行的过程当中有退货率,只要退货率超过10%,就意味着在发行方面没有利润。也就是说,出版社在缩减成本方面已经降无可降,实际上只有涨价一条路。如果不涨价就只能放弃对品质的坚持,使用价格较低质量也相应较差的纸张,但后果将是失去最忠实的读者。

另一个现实的问题则是奥运,有不少出版社都在做奥运概念。从1月图书订货会的数据来看,所推出的13万种新书中就有6000多种奥运题材图书。但北京作为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从7月1日至9月20日限制外埠货车进京,这对于众多扎堆在这里的出版社来说,物流就成了大问题。一些有实力的大社,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早早就在河北建了仓库,届时在河北发货。一些实力比较弱的小社或者图书公司,则干脆选择了停工两个月。

另外,奥运也使得不少出版社纷纷把选题延迟到9月以后再做,理由就是,暑期本来就是图书销售的淡季,奥运期间更不用说了,不会有多少人把兴趣放在买书、读书上。操作一本图书,快则一两个月,慢则四五个月,9月才开始集中操作选题的话,有一部分书势必要到明年才能出版,整个年度的表现将更显平淡。

读者都到哪里去了?

止庵把读者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读者,也就是英国著名作家伍尔芙所说的普通读者;一种则是大众读者。对于个体读者来说,有着自己的阅读口味和阅读渠道,图书行业怎么出书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大众读者的阅读取向,则更为从众、趋同、跟风,他们容易“受惑”。在止庵看来,《沉思录》的热卖就属于典型的“受惑”的例子。

相对于个体读者而言,大众读者并不会觉得读书是一件多么要紧的事。在整体经济大环境低迷的情况下,他们首先削减的就是没用的东西,而读书在他们看来就是没用的事。止庵承认,现在是阅读最低潮的时候,图书行业的问题,根子就在于读书的人不够多,这也是贝塔斯曼倒掉的根本原因。他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要呼唤读者,有了读者,才是解决之道。另外,从政策层面上说,是不是可以采取给图书减免税等办法,帮助图书行业得以振兴?

有一个来自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数据:中国人的图书阅读率(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在识字者中的比例)2007年仅为34%。这个数字在1999年是60.4%,2003年是51.7%,2005年是48.7%,到2007年则锐减到可冷的34%。

图书编辑颜桥则认为,图书作为一种消费产品,就应该有消费群的细分。而出版社在对图书消费者也就是读者的判断上,往往有误区,他们是针对想象中庞大的消费群体操作图书,但实际上消费群远远没有那么大,于是造成库存量与消费量的冲突。出版社的认识误区就在于,没有意识到现在已经不是全民阅读的时代,而这个行业已经越来越边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