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民族地区记者的全局性思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民族地区记者的全局性思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一些西方敌对势力的新闻机构,常以叵测之心颠倒黑白地报道我国民族地区出现的非常态新闻事件,以期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我们民族地区的记者,近年来在报道一些当地新闻事件时,常常缺乏审慎地就事论事,使一些不经意的报道内容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攻击我国政体和民族团结的口实。本文从做好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角度,对民族地区新闻记者如何树立全局性思维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族地区 记者 全局性思维

2008年拉萨市发生“3·14”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以及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7·5”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后,少数西方敌对势力的新闻机构,动用舆论工具,不惜版面和时间对这些非常态新闻事件进行所谓“客观真实”的集中报道。他们混淆黑白、造谣中伤、甚至凭空捏造的报道,恶毒攻击我国政体和民族团结,以期达到浑水摸鱼、不可告人的目的。

与西方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集中报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民族地区的一些新闻媒体却以常态化的报道形式应对这些非常态的新闻事件,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疏于把关,常常在不经意之间,使我们的舆论主动权、话语权受到损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民族地区记者缺乏全局性思维意识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加强和树立民族地区记者的全局性思维已迫在眉睫。同时,这也是新形势下搞好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报道的一个迫切要求。

何谓全局性思维?简言之,就是站在国家安全、地区稳定、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的基点,站在全局性的高度,以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己任,采写报道新闻时所运用的全面、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思维。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涉及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元素的各类新闻报道不是一个简单的、仅仅属于一个地区范畴的新闻符号,它直接涉及到国家安全、地区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直接反映出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共同繁荣和发展的现实状况。同时,由于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少数民族在文化、历史、宗教、风俗习惯上的特殊差异,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对保持新时期和谐、稳定、团结的民族关系,对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那么,如何提高民族地区记者的全局性思维意识,使他们掌握好全面、客观、公正报道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技巧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民族观分析判断新闻事实,认真研读党和政府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以及关于民族地区、民族自治的法律法规,把握好正确的新闻舆论口径

这些要求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这正是民族地区记者与其他地方记者最明显的区别。这种要求使民族地区记者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施状况,从而在新闻宣传中以全局性的思维做好报道的策划和编排,把握好正确的新闻舆论口径,避免出现报道偏差和导向性错误。

在民族地区采访报道,一定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忽视对民族地区民族理论、政策和法规的学习和掌握,不按照民族地区的实际,一味地以“新闻改革”为由,放松对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宏观把握。另一种是不认真研读分析民族地区的发展形势,在新闻报道中故步自封、畏首畏尾、不敢创新。这两种倾向都会直接影响到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和舆论引导力。

笔者和同事曾经采访过一个民族地区基层政府部门抗诉上级部门行政复议的新闻事件。可以说,这是个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鲜事,也是民族地区法制建设进程中的典型案例,我们有责任做好报道。但由于报道对象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回族农民,而且他所在地区又是一个贫困落后地区,稍有不当,就会产生节外生枝的后果。经过一番分析后我们认为,这个报道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和民族政策,不能因为这是个新事物就在报道上“标新立异”。我们决定:通过跟踪法律程序的执行进行报道,同时注意让被报道双方的话语权始终处于平等位置,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民族的平等。最终,该报道不仅促进了遗留问题的顺利解决,还给听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这篇稿件也获得了省部级好新闻一等奖。这个事例说明,对民族地区每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不论它敏感程度大还是小,都要以维护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遵守法律法规的全局性思维去处理。这样,我们的报道才能客观理性、引导有力。

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民族观来分析判断新闻事实,不仅要学会分析判断问题,同时要学会运用恰如其分的新闻报道手法展现社会的进步。在新闻报道中,正确看待和处理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现实差距和认识差异,并把这些差距和差异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放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认真研究、客观分析,把握好报道分寸,才能在比较中看出不同,在对事件的静态报道中展现社会的进步。例如,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曾有篇获奖作品《新疆的毛驴车贴上了反光膜》,报道的是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农业生产和道路运输常用的传统毛驴车,由于夜间行驶时没有明显的标志,常在公路上酿成交通事故。为此,自治区交管部门为毛驴车贴上了反光膜,让夜间机动车驾驶员容易发现,保障毛驴车的出行安全。这在高速路几乎路人皆知,在经济发达地区似乎不足为道,但在偏远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却反映出农业生产和道路运输不断增加带来的变化,不仅是一条好新闻,而且其做法在民族地区还有一定推广价值。同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新疆记者站的报道《新疆为牛羊“定编定岗”》也很有民族地区特点。为了保护草场和生态,新疆一些地方开始控制牛羊饲养数量。一个形象的“定编定岗”,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让经济发达地区听众理解了蕴含其中的保护生态和保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着人们对新闻事件的透视能力,主观认识与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这样视角独特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化的报道,既给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窗口,又巧妙引导了舆论,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二、正确看待民族地区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和不炒作的报道方针

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在报道民族地区新闻和突发性事件时,记者一定要在尊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审慎对待,从有利于地区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正面报道为主,并适度控制报道的规模和节奏,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向上的舆论氛围。如果一味地用发达地区的视角来看待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生搬硬套、一意孤行地进行有倾向性的片面报道,不仅有失公平、公正,有悖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化解民族地区的矛盾,甚至还会激化矛盾引起风波,给当地社会乃至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