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孩子爱上了“攀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涵涵买了一个泡泡,高兴地向小朋友们展示着,他们很开心,追逐着泡泡或者寄希望于自己也能吹一下。其中一个宝宝向涵涵发起了请求,但遭到了拒绝。他生气地跑开了,找到自己的爸爸,愤怒而直接地向爸爸讨要泡泡,爸爸解数用尽也没办法,只能带他到小区外的商店买回一个。
对于这样的画面家长们应该都不会太陌生,孩子经常觉得别人的玩具比自己的厉害,但又不能对他人怎样,只能转身向家长耍横,而家长在衡量过后也觉得没必要为一个不值钱的小东西而让孩子不高兴,生活条件好了,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吧!殊不知,这样的念头就已经在滋养孩子的攀比心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需求家长是否也会无力承担?这时候再来教育孩子不能攀比,并为孩子的一些攀比行为感到伤心,是不是太晚了呢?
那么到底应如何看待攀比?攀比行为产生后我们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加以引导呢?
其实攀比心理人人都有,只是有人将其作为自己奋斗的动力,促进自己的进步;而有的人则使其变成了不上进的借口。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追求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攀比心理也会给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天孩子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答应去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他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
所以,在对待攀比这一重要问题上,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身份,我给家长提出两点重要建议:
一、言传身教。
先要注重自我修养,当家长们准备好让一个新生命来到我们生活中的时候,身教就已经开始了。先自省自己身上是否还存在着不良的攀比。
1.对待农民工与领导您的态度是否一样?
2.对待贫困与富有的态度是否一样?
3.对待家人与他人的态度是否一样?
4.对待自己与他人的态度是否一样?
5.您各种需求的满足是否与您现有生活水平相当?
这些问题的答案会给您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自己的机会。从这里入手逐渐改变您的观念,行为慢慢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将成为您教育孩子的第一本教育参考书。
二、加强对孩子的社会性教育。
当孩子第一次向你要求一件他因别人玩而自己也想拥有的东西时,言传就应该开始了。不要只惦记着让孩子认识了多少事物,背诵了多少唐诗,要报一个什么样的特长班,在攀比这件事情上,更要注重孩子各种行为习惯与情感品德。具体做法有以下3点:
1.利用孩子的攀比心理促进其成长――攀比可以成为一种教育方法。
孩子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家长、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养过剩会停滞不前,适时、适度的教育方法可保护其童心,使他懂事。例如:孩子刚上幼儿园害怕陌生人、害怕新环境,家长可以问孩子“你想要一个跟××一样的小书包吗?”用此举鼓励孩子上幼儿园,抓住攀比心理,鼓励孩子积极向上发展。
2.养育过程中不要过分疼爱孩子,防止出现攀比的惯性。
父母长辈不应无条件地提供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过度的自我中心心理,造成攀比的惯性。
故事:“我要吃冰激凌!”“不行,天冷,吃了容易生病。”“不嘛,我就要吃,我就要吃(边说眼泪都要下来了)。”“好好好,买,买。”孩子得逞地笑了,家长也很欣慰地去买了。
故事后续:“你乖乖的,妈妈回来给你买冰激凌吃,好吗?”
3.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
(1)反攀比
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说法就是“别的小朋友都有,我也要有。”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就是反攀比。比如:“××有新的小手枪,可是你却有新的飞机模型啊。”
(2)改变攀比的内容
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倾向或意识,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甚至超越别人。家长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的攀比心理,改变孩子攀比物质享受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等好的方向进行攀比。
(3)使攀比变成动力
当孩子攀比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有一些攀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的,巧妙地将攀比转变成学习动力。如:孩子跟别人攀比手枪模型的数量和档次时,父母就可以鼓励或引导孩子从身边寻找各种材料制作手枪模型,像用泡沫雕刻等。从而还能帮助孩子形成节约的意识,养成动手动脑、发明创造的行为习惯。
(4)多进行纵向比较
生活中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对比,年幼的我们曾经也很痛恨自己的父母在我们耳边唠叨“你看人家谁谁,你再看看你……”。不要让同样的事情在我们与孩子之间上演了。多拿孩子的昨天与今天做对比,同时也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在这样的纵向比较中,家长会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也会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会的现在慢慢地都学会了。这种成就感会成为孩子继续下去的“强心针”。
总而言之,对待孩子的攀比,明智的家长要理智并巧妙地处理这一孩子的人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