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工人与技术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工人与技术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技术文化的产生背景及概念

1.产生背景

富民强国是我国一个长远奋斗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决定了以人为本是有层次的,即在不同层面,以人为本的内涵权重是不同的。对弱势群体的以人为本和对中产阶层以上人士的以人为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对前者的以人为本,是依靠国家政策,使他们有职业、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在生存层面表现居多;对中产阶层以上的以人为本,在于激励他们的创造和自我价值实现,在价值层面体现居多。要想实现以人为本由低到高,由生存层面到发展层面的转化,需要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法律制度的完善、国家政策的制定、社会道德的提升。但劳动者个人也应付出努力,这就是学习和掌握技术。当广大劳动者以技术作为立身之本,技术文化时代就来临了。

此前,我国劳动力绝对过剩,各部门、各单位对劳动力有着很大、甚至很挑剔的选择权。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任何时候与用人单位都是供求关系。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人力资本市场大体都是买方市场。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本出卖方,地位是被动的,选择权是微乎其微的。劳动力只有适应买方市场需求,以技术为敲门砖,拥有一个劳动平台,才能使自己得到生存和发展。这是技术文化产生的市场经济背景之一。

之二,最近几年,我国技术工人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仍然过低,与发展极不协调。对非技术劳动者来说,所在企业但有风吹草动,他们不得不走向市场时,就会发现很难找到新工作。最大原因是他们掌握的技术供应幅过窄,只能勉强对应某一企业需求。企业颓败,他们的技术也就跟着失效。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高精技术或宽幅技术。高精技术会使劳动者替代率降低;宽幅技术能使劳动者满足市场多方位需求。一旦拥有这两种技术中的一种,劳动者也就部分地拥有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主动权。任凭企业风云变幻,劳动者随时都能依靠这些技术进入市场,找到新工作。

技术文化的产生,对所有劳动者提出了新要求:要使自己获得发展,获得尊严,就得融入技术文化。实现路径之一,是不求恩赐,不再等待,以技术自救,以技能立身,以技能求生存、求发展、求自我价值实现。

2.概念

技术文化是指在国家制度保障前提下,以社会共识,以广大企事业单位创新设计,通过所有劳动者以技能立身,以技术自救,以技能求生存、求发展、求自我价值实现,共同创造出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总和。

二.技术文化时代中各方应作应为及不足

1.应作应为

国家方面:应从富民强国的高度,制定相应政策,创建和清理、修订相关法律,从源头上给予制度保障。《专利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都应对此有所规范。如《专利法》中某些条款就应进行修订,尤其职务发明这部分,法律既要考虑企业利益,更要顾及发明者利益。

社会方面:应摆脱僵化意识的束缚,摒弃陈腐观念,大力弘扬技术文化,明确劳动者在技术文化时代的正当权利。要以新的理念和视角,承认并尊重劳模、技术人员等的正当利益所得,不能站在世俗立场,对他们进行道德苛求;应从公正角度,平等看待娱乐文化、休闲文化、技术文化中的成本与收益,不能视其他文化中的利益所得为正常,技术利益所得就不正常。要为技术工人依靠技术而得到的利益唱赞歌,形成社会共识。

企业方面: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但企业应意识到利益不是靠单一手段获得的,而是各种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等多方合力的结果。尊重人力资本、尊重技术文化,是尊重资本中的两个重大要义。

个人方面:应意识到技术文化和掌握技术的重要性,身体力行。

2.不足

理论方面,研究较少;政府方面,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社会方面,旧意识和旧观念仍在主流话语里占一席之地;企业方面,只重赢利结果,不重赢利过程;个人方面,意识到身处技术文化时代的劳动者还不多。

三.劳动者进入技术文化时代的程序

从理论上看,分这样几个步骤

1.认知――领会技术文化及掌握技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2.态度――对吃苦和奉献有新的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解。

3.选择――抓住自身比较优势,对不同技术有明智取舍。

4.手段――多渠道地、以各种方式方法学习和掌握技术。

5.运用――能恰当、准确、熟练地使用已掌握的技术。

6.发散――正视和解决技术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非技术性问题。

7.效益――对技术所带来的收益进行正确评估。

8.诉求――通过合法方式,求得本该自己得到的合法利益。

9.展望――对技术的未来前景做出适当预测。

10.批判――对技术中不合理及落后部分进行反思。

11.更新――对新技术有强烈渴慕和追求。

这该是每劳动者进入技术文化,以技术自救,争取享受改革成果的必要程序。这些程序具备一般性。其中第一步“认知”和最后一步“更新”属认知循环。“更新”是更高层次“认知”,由此进入良性的行为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