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管山羊之父旭日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管山羊之父旭日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旭日干,蒙古族,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1940年8月生于内蒙古科右前旗。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同年参加工作。

从20世纪70年代起,旭日干就致力于生殖生物学及生物高技术研究。1982年至1984年赴日本留学期间,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山羊、绵羊的体外受精研究,培育出世界第一胎“试管山羊”,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羊、牛体外受精技术为中心的家畜胚胎工程技术研究。1989年培养出中国首胎“试管绵羊”和“试管牛”,是当年国内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旭日干曾任内蒙古大学校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农业部科技委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等职。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什么时候能赶上人家呢?

是50年,还是100年?

1984年3月9日傍晚,一大批记者闻讯赶来,守候在日本筑波农林畜产实验场外,焦急地等待着一个特殊生命的降临。18时10分,世界上第一只“试管山羊”在日本诞生,整个世界为之轰动。虽然“试管山羊”诞生于日本,但因为它而频现各大媒体的却是一个中国人――被称为“试管山羊之父”的旭日干。

这一年是旭日干来到日本的第二年,42岁的他是中国政府选派留学日本的12名学生之一。在到日本留学之前,他是内蒙古大学生物系的一名普通讲师。

记者:去日本之前有没有去过其他国家?

旭日干:没有,没有。

记者:所以您当时也不太了解国外良种牲畜的研究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

旭日干:是的。

记 者:您当时看到日本的研究水平时,感到中国的差距有多大?

旭日干:其实差距不仅是研究水平。1982年我们国家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西服,我们出国留学人员只有到北京才能买到西服,而且只有一个商店――出国人员服务部,只有在这里才能买到西服。

记者:当时我们觉得,能去出国人员服务部的人都是有特权的。

旭日干:那是有特权。不过穿上西服到日本以后,很快就发现,人家一看我们穿的衣服,不用问就知道是中国来的。

记者:为什么呢?

旭日干:因为那个西服质量挺差,样子也很差,一看就能认出来。

不久后一次由日方特意安排的7日游更令旭日干意识到,中日两国的差距远不止于西服的质量。东京、大阪、横滨、名古屋,到处都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以及高效便捷的服务设施。

记者:这种差距是不是给了您一种很大的压力?

旭日干:应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它让我感觉到我们责任很重,我们要改变这种落后状态,赶上发达国家。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负有非常大的责任。那时候我们之间也议论过:什么时候能赶上人家呢?是50年,还是100年?

记者:当你们估计50年、100年才能赶上人家的时候,大家的心态是什么样?如果真要50年、100年,可能你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赶不上了?

旭日干:当时我们是这么说过,看来我们是赶不上了。

记者:看到这个差距,当时大家的选择是什么呢?

旭日干:看到这个差距,恨不得一下子把差距改变过来,并且希望自己能在这个过程中做点事情。

生命科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

变化和发育过程

短暂的日本7日游结束后不久,旭日干怀着复杂的心情赶往距东京约60公里的日本科学城――筑波。科学城聚集了一批掌控着全日本高新技术的世界一流科研机构,旭日干的目的地――日本农林畜产实验场正是其中之一。在这里,他看到了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深深意识到: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科技水平相差甚远。

根据安排,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旭日干将在这里师从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的权威专家花田章教授,从事“试管山羊”的培育研究。

旭日干:我刚选择这个研究方向时,他们就跟我说,他们已经做了10来年,还没有实质性进展,你在这里学习2年,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中要取得比较大的突破,也是不现实的。他们说,现在估计,要取得进展至少需要4年到6年,但是不要紧,你能够做一些阶段性工作,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也是不错的。

记者:当您选择这个研究方向时,担心不担心可能自己的研究不会有成果?

旭日干:我当时算过一本账。虽然在这里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但按时间考虑的话,也可以做四年的工作。比如说,日本人一个星期一般工作四五天,另外还有很多假期,除了星期六、星期日外,还有很多节假日都要休息。

记者:您把这些假期全算进去了?

旭日干:我都把它们算进去了,这样我一个星期应该是工作7天。

就在旭日干抓紧时间埋头研究时,西方国家的同行们也正如火如荼地工作着,他们对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的研究起步更早。

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是一种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将哺乳动物的和卵子完成受精,再将获得的胚胎移植到母体内的技术。生物学把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个体叫做试管动物。

这项技术始于19世纪70年代,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所突破。1959年,一位名叫张明觉的美籍华人成功地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试管动物“试管兔”。“试管兔”的出现令原本不为人知的受精过程完全呈现在显微镜下,从此科研人员开始尝试精选哺乳动物的优良品种进行省时、批量的培育。20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家畜繁殖领域,可惜由于技术原因,进展一直十分缓慢。

旭日干:到1982年的时候,有个美国人培育出一头“试管牛”。他是第一次在体外条件下取得胚胎,然后把胚胎移植到母体以后,得到了一头“试管牛”。这是体外受精技术在家畜培育方面取得的首次成功,但遗憾的是,这个成功案例没有得到重复。

记者:这样,“试管牛”就成为一个偶然事件了。

旭日干:是的,他自己也没能够重复成功,所以这个技术还是停留在难以突破的阶段。

与此同时,旭日干的实验也并不轻松,难就难在之前适用于其他哺乳动物的受精配方,照搬用于山羊受精,完全不管用。因为不同动物间的受精条件千差万别,除了摸索出山羊体外受精的自身规律,根本没有其他办法。

1983年10月,在进行了400多次实验后,旭日干终于在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山羊体外受精的神秘时刻。7天后,囊胚胚胎形成,旭日干小心翼翼地将它植入母体,忐忑不安地等待着;5个月妊娠期过去了,1984年3月9日傍晚,旭日干亲手迎来了世界上第一只“试管山羊”的诞生,在极度兴奋中,他和花田章教授为这个小家伙取了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名字――“日中”。

记者:“试管山羊”诞生后,您隔多长时间去看它一次?是不是观测本身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旭日干:人们问我,当时日本的花田章教授等这些有很高水平的科学家为什么研究了好多年还没有取得突破?其实他们虽然没突破,还是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后来的成功也是在人家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但是他们为什么在前一阶段工作中没有很大突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夫不到。生命科学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和发育过程,所以,观察和研究也必须连续不断地跟踪。

那时候确实是没白天没黑夜地拼命干

就在“试管山羊”诞生的当月,旭日干获得了日本兽医畜产大学博士学位。几乎与此同时,他婉拒了日方的邀请,返回曾经执教的内蒙古大学。当时内蒙古大学环境十分简陋,刚刚回国的旭日干没有实验室,没有试验设备,连办公室都没有。原本满怀希望、打算立即将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应用于国内的他,在此刻却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记者:您回国以后其实是想把在日本研究的成果迅速用到国内的生产当中,可当时国内很难做到这一点。

旭日干:我回国时压力很大,一方面是要回国进行研究的这种心情;另一方面国内确实没有条件,还面临一个创造研究条件的过程。尤其当时内蒙古大学条件很差,刚好是“”结束以后的那些年,学校正在恢复过程中,实验室条件都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水平,别说这种高水平、高难度的科研,一般的学生实验都很难做。在这种状况下,一定要自己建立一个像样的实验室。

记者:您在日本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就是两年的时间,可是回来在国内培育出“试管绵羊”、“试管牛”,大概是到了1988年?

旭日干:是1989年。

记者:我相信如果您留在日本的话,一年以后,最多两年就能培育出这些成果来。

旭日干:没问题。

当旭日干在国内苦苦筹备各项科研设施的时候,日本的花田章教授在培育出“试管山羊”的基础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85年,日本第一只“试管绵羊”诞生;1987年,日本第一头“试管牛”诞生。在第一时间,这些成果开始造福于日本畜牧业。

记者:那时候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一方面日本已经开始快马加鞭去做这个项目;另一方面您在国内却还要从盖房子开始。

旭日干:所以就要抓紧时间,那时候确实是没白天没黑夜地拼命干。

记者:有没有过一些抱怨?

旭日干:没有,没有。

记者:一点儿抱怨都没有?

旭日干:来不及抱怨。因为一切都是从国内、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出发,抱怨有什么用处,只有想办法自己干,想办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想办法加快速度创造条件。所以这些工作都得拼命去做。

这个工作要是做不好的话,就是两败

1986年,旭日干的实验室投入使用;当年3月,国家“863计划”出台,这给刚起步的旭日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当时资金匮乏是困扰旭日干的一个大问题。但要是能够进入“863计划”就完全不同了,获选的高新技术项目都能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如何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旭日干苦苦思索着,寻找突破口。

与当时中国的养猪业相比,牛和羊的饲养还是十分落后的。为了改变中国畜牧业的现状,旭日干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培育中国的“试管绵羊”和“试管牛”。但旭日干没有想到:当时早已有其他单位的同类课题位列“863计划”中,得知这一消息的旭日干在不安中默默努力着。1987年底,准备充分的旭日干以极具魅力的阐述打动了“863计划”专家组,他的培育“试管牛”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研究项目。

有了国家资金的支持,旭日干更是快马加鞭。1989年3月和8月,中国第一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相继诞生。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被评为198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但在那时,中国畜牧业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良种化的肉牛相比,中国每10头肉牛中只有不到2头是良种肉牛。回国已经6年的旭日干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国内推广“试管牛”的时机到了。可是,当时的现实却再次限制了他的这个想法。

记者:当一项学术成果可以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时,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其间转换的途径。您在把这个学术成果转化为满足市场需要的一种技术时,遇到障碍了吗?

旭日干:我们目前的畜牧业采用的是集约化经营或是产业化经营,但在当时主要是个体经营。在那种粗放型的生产条件下,我的那些高新技术很难应用。比如说无论是体内受精胚胎还是体外受精胚胎,若是在牧区或者在农区去应用,一家一户一般只有三五头牛,牧区也就几头到几十头牛,在这种条件下没办法采用这些高新技术。

记者: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您希望采用这一技术的应该是工厂。

旭日干:是工厂。一家一户的牧民没有资金,不仅买不起,也不会用。

但是在旭日干刚刚起步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还没有肉牛养殖基地。旭日干也曾想到亲自组建公司,但很快又意识到这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产研结合这一概念,此外,注册资金的来源也是一大难题。经过一番思考后,旭日干陷入了僵局。

1993年,正当旭日干的事业迟迟没有进展时,转机却悄然而至。

旭日干:正在这个时候,国家提出了“211工程”。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国家拿出一部分资金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和一部分重点学科。这对每所高等学校来说都是个非常难得的机遇,但是不可能所有学校都能进入到重点建设的100所学校的行列中,所以竞争非常激烈。内蒙古大学在1978年就成为国家重点大学,当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进入“211工程”,内蒙古大学就能继续保住重点大学的地位,如果进不了“211工程”,那就连重点大学的地位也保不住了,所以学校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在这紧要关头,选择合适的校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首要对策,此时在内蒙古科学界声名显赫的旭日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旭日干:这个校长工作要是做不好的话,那就是两败。科研也耽误了,学校也没搞好,最怕的就是出现这种局面。

记者:当时您看准了吗?

旭日干:我当时确实考虑过好多,主要是考虑到学校本身的条件。如果学校整体实力上不去,我们的工作也很难开展,所以首先必须把学校搞好。我不是那种遇到问题会犹豫不决的人,这也许和蒙古族这个民族的文化有关。我常常能很快就看准应该怎么做,看准了就抓住不放。我这个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看准了以后自信心还是蛮强的,我觉得我有能力改变学校的现状。

这可是一大笔资源啊

1993年8月,旭日干正式就任内蒙古大学校长,之后他开始了长达4年的大胆改革。在改革初期,旭日干的严厉作风引起了一些人的不适,当时就有一位同事嘲讽道:来了个日本人当校长。

记 者:您的那种管理方式跟原有的秩序发生过冲突吗?

旭日干:那些长期养成的习惯势力,和“211工程”建设的管理新要求之间的冲突还是非常明显的。

记者:向顽固习俗宣战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旭日干: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当校长以后,首先要求学校领导上班时间不能喝酒,尤其是开会,谁要喝酒就不要参加会议,回去休息。一个处长曾经喝了酒来上班,我就让他离开会场,让他回去休息,一般来说这种要求被接受也有个过程。

在任职期内,旭日干从建设、改革、管理三方面改善内蒙古大学的状况,任用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担任领导以及教授。由旭日干亲自主持的教学楼重建工作也为内蒙古大学的学子提供了一个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整个校园焕然一新,再也不是旭日干刚回国时看到的那些简陋校舍了。

1997年6月,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立项,内蒙古大学 “211工程”开工建设。这年深秋,内蒙古大学迎来了40周年校庆,此时的内蒙古大学已经位居全国百强大学之列了。

就在内蒙古大学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时,旭日干的“试管牛”产业也渐有起色。1998年,由学校出资,旭日干组建了内蒙古旭日生物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他的“试管牛”技术为依托,进行示范性生产,并为全国提供良种种畜试管胚胎。

旭日干:我们公司成立以后,派技术人员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建立了实验室,主要是利用澳大利亚、加拿大良种牛的资源。我们在那里用自己的技术生产了好多胚胎,大概生产了四五万枚胚胎。这可是一大笔资源啊,这四五万枚胚胎,如果按照我们的技术水平全部应用到生产上的话,完全有可能生产将近1万头左右的良种牛。

记者:这时离您最初的设想其实已经过去10年了?10年以后才开始有收获?

旭日干:是的。另外我们正考虑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一个基地,把我们库存的胚胎充分利用起来,这个计划正在筹划过程中。

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旭日干感慨道:“我这辈子算是和牛羊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生在草原上,从小就喜欢跟着大人放羊,上内蒙古大学后学的是畜牧专业,有关牛羊的专业知识是我学习的重点,工作以后一直致力于用生物技术进行牛羊良种繁育研究,现在我身体还好,还要为科技养牛羊奋斗不息。”

现在,由旭日干一手创建的旭日生物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与大连雪龙产业集团合作,成功培育出四五万头优质肉牛,这对于中国肉牛良种化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006年,在结束了长达14年的校长任期后,66岁的旭日干赴京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当初那个回国后在苦闷与彷徨中谋求发展的旭日干,终于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对科研的持久热情,在科研和行政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本文素材由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提供,CCTV-10每周日2210首播、次周日1430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