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艺激流中的丁玲 迷惘困惑中的莎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艺激流中的丁玲 迷惘困惑中的莎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丁玲女士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在写作中一直坚持着女性立场,作品中深深烙刻着时代的印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女性作家。《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她的早期文学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是一经问世,便激起千层巨浪,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丁玲这个名字,也因此耀眼地登上了中国的文坛。小说发表在1927年的中国,正值西方文化大举涌入大陆的文化冲击时期,作家在创作中受到了不同方面的影响,又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写下了《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莎》)。外来的文化思潮在小说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西方女性的独立精神;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丁玲,走近历史,发掘文学的时代精神,这对今天的中国文学现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女性独立精神 莎菲 问题小说 现实主义 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86-02

引言

中国的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而受到多重文艺思潮与艺术方法影响的作家们,显示出不同的创作倾向和个人风格,他们纷纷寻找自己的同路人,组建文学社团,创办体现自己追求的文艺刊物,宣扬文学新思想,求新求变、振兴中华文学。作家丁玲就是在这个时候登上了中国文坛,《莎》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她在中国新女性作家的地位。作品中展现了丁玲女士的个人写作风格,以及强烈的时代印记,流露在小说字里行间的,是丁玲细腻敏感的笔触,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更加令人惊叹。

一、中国女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觉醒

中国的女性作家自古以来就不多见,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深蒂固。然而到了中国近现代时期,洋枪大炮打开了我国的国门,西方的思想、外来的文化,汹涌澎湃地一股脑冲击着当时的社会。西方女性的独立精神,也随之传遍了中国。导致这一时期的女性渴望着打破苛刻的封建礼法,追求自由恋爱及合理的婚嫁制度。生活在思潮之中的女作家丁玲,在《莎》中塑造的莎菲女士,是一个很好的新女性典型形象。

(一)渴望被爱的女人

丁玲笔下的莎菲是一个在外独居的年轻女子,她在寂寞无聊生活中,渴望被关爱、被宠爱。在作品《莎》中写道:“吃过午饭,苇弟(莎菲的追求者)便来了,我一听到那特有的急遽的皮鞋声从走廊的那端传来时,我的心似乎便从一种窒息中透出一口来感到舒适。但我却不会表示,所以当苇弟进来时,我只默默地望着他。”[1]明明是欢喜,但却装作漠不在乎,期待追求者出现,然后故作镇定。这一点,可以看出作家丁玲身上所具有的新女性作家的特征,也可以感受到作家和小说人物的个性重叠。

(二)渴望被懂的女人

莎菲是一个自由的女性,一个被宠爱的小女人,但这和西方女性独立的标准相差甚远。甚至可以说,时至今日,这种精神的独立和平等,依旧没有达到。“我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1]这是中国女性的心声,她们呼唤纯粹的理解,一种平等的对话,而不是一味的好。所以,丁玲写到莎菲的这样心理,不是显示莎菲的娇气敏感,而且在心里希望女性的被理解,被懂,这样才是有独立思想的人。

(三)迷惘困惑的女人

鲁迅曾经在《娜拉出走后怎样》中写道,娜拉的命运只有两个,堕落和回来。当时的中国女性,内心都是很迷惘的。在希望得到平等独立的待遇的同时,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出路在哪。丁玲在《莎》中没有写到这一点,因为她也面临着困惑和无助。找不到出路的中国女性,就像一月三号的莎菲一样,“我,我能说得出我真实的需要是些什么呢”。 [1]脑海里,没有关于自己需求的任何答案。

二、走进心灵深处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创作中作为再现客观现实所遵循的艺术原则,是属于现实主义潮流倾向的作家,在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过程所采取的原则。艺术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精确地进行描写,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莎》诞生的时期,写作内容大多有着浓厚的女学生气息,她们尚未全面接触社会。因为阅历有着明显的不足,所以《莎》中表达出的对社会、对他人命运的关注,有着鲜明的“青春”“幼稚”的气息。[2]

与此同时,私小说、日记体小说的盛行,受到影响的丁玲写了《莎》,放弃了大型场面的史诗叙写,而选择从小入手,写贴近生活,描绘人生的中国女性小说。在这个早期尝试中,小说中反映时代精神的典型小说人物也层出不穷。不但有仍然恪守着封建礼教的毓芳,还有被压抑身亡的蕴姊,虽是寥寥几笔,但是特色鲜明,印象深刻。作为女主人公的莎菲,则属于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本身没有谋生能力也没有过于出众的外表,却向往着更为自由、自主的恋爱。全篇的自述,大量丰富真实的女性心理描写,都能看出她身上所闪耀出的时代精神,新时期女性知识分子的困惑、迷惘还有一丝坚持。在故事的最后,她终于下定了决心,前路仍然是未知,但不愿意继续浪费生命,选择了离开。“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啊!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的独白,也是作家的内心慨叹。

三、由社会问题剧到中国问题小说的风行

提到社会问题剧不得不提的就是易卜生,作为该文学概念的创始者,其对20世纪的中国作家群,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若从头开始追溯的话,在20世纪初,鲁迅就谈到过易卜生:“瑰才卓识,以契开迦尔之诠释者称”,他赞扬易卜生《人民公敌》一剧中的斯多克芒医生“死守真理,以拒庸愚”的精神。这是中国最早介绍易卜生的记载。这样过了几年,1914年陆镜若在《俳优杂志》中发表《易卜生之剧》,称易卜生为:“莎翁之劲敌”“剧界革命之健将”,并介绍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11部戏剧。[3]随之而来的,是在1918年6月15日,《新青年》第4卷6号刊出“易卜生专号”,登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全剧和《国民公敌》《卜爱尔夫》的选幕,并刊出了胡适的著名论文《易卜生主义》。继《新青年》之后,《新潮》和《小说月报》先后登出了易卜生的译作《群鬼》和《社会柱石》,伴随着当时国内这些重要刊物大量详实的译介,易卜生的名字在中国知识界和戏剧界春雷一般炸响,“易卜生主义”成为知识分子和戏剧家高举的思想火炬。

在小说莎菲的自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无奈、无助,蕴姊的死给了她很大的打击。“今天接到蕴姊从上海来的信,更把我引到百无渴望的境地。我哪里还能找得几句话去安慰她呢?”因为自己也是女子,弱小卑微的中国女人,无力拯救自己,更何谈帮助其他姐妹呢?蕴姊的信悲观地预示她的结局——死亡。因爱在一起,却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意锐减,失去了爱。丁玲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现实生活的林林总总,通过弱女子莎菲,痛斥这个社会强压给女性的不公,呼唤平等自由、互敬互爱的爱情。爱情,不是玩弄,不是始乱终弃,不是厌倦无趣。

四、时代的回音

作家的使命是什么?萨特的主张是介入,是真正的进入社会,为人民说话,说出人民的心声。《莎》的作者丁玲,就是一个有时代使命感的有良心的作家。小说虽然是她早期的作品,但是已经可以看出作家的才华和创作特色。女性作家的敏锐和细腻、强烈的时代感,都一一在作品中体现。西方文艺思潮的强势入侵,给了20世纪初中国文学界发展的新契机。作家就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呼吸时代,反映时代。这一点,丁玲做得很好。简短的故事,一篇篇的日记,勾勒出人物丰满形象的同时,也从自述中听到了时代的回音。

【参考文献】

[1]丁玲著.丁玲文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张莉.浮出历史地表之前——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3]黎学文.用的选择:“易卜生主义”在中国的发生[J].戏剧文学,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