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二学生徐铭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二学生徐铭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始终认为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对世界的看法变得深入、客观,才能让文字包孕非凡的气势与内涵。

――徐铭禧

新生代感言

我在琢磨如何落笔时,常常会做一个游戏:把自己当作一个看客,审视、剖析我自己和我身边的这个世界。每每在想得入神时,于不知不觉中写下一段文字,然后若有所悟,之后奋笔疾书,让自己的文思肆意流淌。

也许有人认为我在故作深沉,甚至认为我在炫耀。我坦率地说,我确实很喜欢表达过程中的那种平静与快意。我喜欢沉浸在思考与分析中。文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笔画的组合,更是第二个“我”的载体。同时,文字使我能较冷静客观地审视与评判正在书写的那一个“我”。我始终认为思考是一个人证明自己存在的最可靠的方式,也是一个人唯一不可复制的一面。我认为每个人的思绪都应该是自由的,不受羁绊的,可以超越现实,更好地认识这个客观真实的世界。

我并不否认自己表达时的突兀、恣肆和直接,我也从不承认自己会被那些标签所限制。我喜欢雨香、土香、花木香,尤其喜欢纸气、墨气、文章气。我始终认为只有思考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对世界的看法变得深入、客观,才能让文字包孕非凡的气势与内涵。同时,我也认为只有文字能让我们既完整又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的内容,赋予思考一种无限的纯净与平和。我的文字没有彩虹般华美,缺少那种炫目与令人惊叹的特质。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我的文字是以随意的碎片形式存在,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存在,不过它们也包含着我每分每秒的真实随性的感触。

我要感谢文字,是它赋予我的生命与众不同的存在方式,同时激励着我以独特的方式不断前讲。

新生代简历

2007年获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二等奖。

2009年获第16届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

2010年获浙江省台州市“辉煌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读书征文活动二等奖。

2011年1月获第九届“CASIO”杯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浙江赛区决赛亚军。

2011年5月获第五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三等奖。

2012年5月获杭州市拱墅区第11届中学生“运河之星”歌词创作大赛三等奖。

故乡的海

徐铭

我爱故乡的海。

故乡的海水不是透明蔚蓝的,而是混着泥沙的浑黄色。海水一浪接一浪舔着沙滩,沙很快就被浸成了液体,向海的深处流淌。遇见散落的礁石,这流沙似乎就散成了燕尾,缓缓地漾开去。虽不及清泉的灵动轻巧,但确实很像慢慢流动的溪水,优柔中有一缕若即若离的情致。礁石的底部已被经年的流水与沙打磨得乌亮,礁石的上部却布满细碎而尖锐的牡蛎,一黑一白,嵌在平缓的沙滩上,又好似点点碎雪。

有各种各样的鱼虾藏在礁石间和浮沙下。它们极娇小,为孩子们带来乐趣。我记得有一种生在滩涂上的小鱼,颜色灰黑毫不起眼,全身渗出黏液,一对鳍生在鳃旁,划水时颇灵巧有力。孩子们极难捉到它。有时,急性子的孩子,几次失败便罢手,只好又踏进更深些的滩涂去摸虾蟹。虾是呆子,伸手去捉,若不是触碰到它,它一般不会溜走,而被抓到后,又竭力做着无用的挣扎。以我的经验看,蟹稍稍灵巧,但也很好捉。小时候,我们经验看,蟹稍稍灵巧,但也很好捉。小时候,我们一群伙伴玩耍时,认准蟹穴,伸手去掏,总能遇到小蟹,有时还能遇上拳头大的蟹。此时,孩子们欢快地大叫,而大人们则毫无兴趣。

戏鱼摸虾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游戏,我们常不知不觉一回头,已走出去很远了。那时,软绵绵的泥沙已没过了膝盖,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海水不住地渗进泥沙中,裹在我们的小腿上,很舒服的感觉。此时,若低头看,你会发现脚印已消失了大半,环视四周突然产生一种独立于蓝天之下的豪迈。小小的心,被蓝得过分的天和大得过分的海深深震撼了。

我们这些活动只是小孩子的游戏。若真的要捉些海味打牙祭,那阵势总要大一些。大一点儿的孩子们在船上拴张渔网出海绕一圈,好弄潮的几个还跳下水翻腾几下,待返回时拎出渔网,网中总有几尾银光闪闪的鱼儿在跃动。小一点儿的孩子便拎一只竹篮或铁桶,去礁石上拾螺或牡蛎。这种贝壳类海鲜是很多的,去一次就能拾满大半桶,次日又会有一些海螺在涨潮时被冲上来。因其新鲜,用水焯一下后,便可出锅,吃起来味道浓郁爽脆,无可取代。

海最美的时候就是傍晚了。孩子们折腾了一天,也倦了,倚在海边岩石上看日落。此时,家家都会“刺”的一声海味入锅,咸腥的味道被煮得香香软软的,从窗口飘散出来。而渔船在晚霞中荡开浑黄的海水进港了,船尾将水道向两边徐徐分开,船身成了一幅墨色的剪影。此时有规律的潮声哗哗地传来,很动听。潮水没过礁石,漫上沙滩,几个老渔夫站在岸边悠闲地望着,吐出一个个烟圈……

海睡了,孩子们也睡了。此时,鼾声响起来,交织成一片。海打鼾时,会吐出一串串泡泡,在月光下显得很可爱。

我爱故乡的海。

苏州随感

徐铭禧

淅淅沥沥,细细密密,姑苏城里的雨丝就这样氤氲在青砖铺的径上,润湿了卖玉兰花的篮子上盖的薄纱,沁绿了那藤蔓梢头的触须。夏秋交替时,我走进苏州,此时的暑热还留下些许影子,而凉意已扑面而来。那雪白的墙头上一串青黑的斑,与青黑的屋瓦连成一片,而雨如烟般笼罩在荷池里。它笼住了待放的荷、半开的荷、颔首的荷、怒放的荷和凋零的荷。时间似乎也放慢了步子,踮起脚尖,偷偷地溜过湖面,踩出一串涟漪。

软绵绵的烟雨中,苏州垂眉静立。

下车后不久,我很快发现苏州真是水汪汪的。空气是潮湿的、润润的。无数细小的水珠落在身上,感觉湿湿凉凉的。天空不时地飘下一阵雨,那是挡也挡不住的。雨点儿固执地钻进伞内里,钻进你的领口,融化在这潮润的空气里。

苏州的湖与河是很多的,大大小小地嵌满了地,于是桥、亭、台、榭便多了。紧接着,柳也多了,青苔也多了。船实在是多,用竹篾作顶,以如椽的大竹为桨,在柳阴里轻快地穿行。船主们互相打着招呼,脆响的声音似乎被青苔舐去了大半,变得很柔和。四处都是招呼声、谈笑声与评弹声,但我不觉得嘈杂。

一条街上满满地开着茶楼,好像一大支糖葫芦。青石板铺的街是细长的竹签,各家茶楼是玲珑别致的果子,而飘散出的茶香、糕点香便是晶亮的糖霜。有些茶馆将座位设在室外,摆好木桌木椅,再打开一把乳白色的大伞。雨天里,人们可以坐着喝茶,听雨点的敲击声;而晴天里,又有淡淡的阳光泼洒下来,与河、与街似乎没了距离,让人感到别样的悠闲。一家售卖小物件的店铺在橱窗内放着一只陶制的蟾蜍,蟾蜍的腹中有檀香,于是从它口中徐徐升起一缕烟,真有趣味。屋顶的瓦檐上有各色的沟槽,雨水自沟槽滴下来,像电影里民国时代的慢镜头,优哉游哉,别有一番情趣。这里没有匆匆的行人,只有一些打着伞的或没打伞的过客悠闲地走在雨雾里,走在茶香里,走在街边的丝绸店铺映出的彩色里。

苏州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园林了。看到园林,不禁让人赞叹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巧妙构思。走进园林,就像走进久违的朋友的大宅。小桥流水自不必说,古木和幽径也不必说,最令我感慨的是那用心生活的情趣。定园内有一座祠堂,园主不供财神,却单单供了花神,由此可见主人的雅趣。祠堂门正对着的墙上刻有十二月的花主,都是一些风姿绰约的女子。青石板上镂出的流畅线条还敷上了金色,各色花木缀在路旁,绘着节气的长廊跨过池塘,我的心不由得软成了棉絮。再来看拙政园的听雨轩,通透宽敞,窗外遍植荷花,荷叶大如锅盖。雨天倚于窗前,听那骤雨声如鼓点接踵而至,细雪声比碎玉声,此时你的心也许比窗前的那一池水还要沉静吧?那鸳鸯馆半凌空地架在水面上,下有竹篾编织的平台、小桥、栖木,正栖息着几对鸳鸯。由于下雨,鸳鸯们纷纷把头缩到翅膀下,真不知它们是在抵御烟雨的清冷还是在怀想过往的岁月。琉璃窗一律都是蓝紫色的,也都是几何体形状,晶亮透彻。一路走来,我只是不住地感叹当初的建筑师们的良苦用心,也联想到古书中提到的园主失意后归隐苏州的事。我想失意也许只是短暂的,也许他们会想:仕途的岁月已过去了,平淡的生活才是最主要的。也许一切繁华过后是云淡风清,他们平复了往日心情,只是痛痛快快地看那荷塘亭榭,听那评弹昆曲。

因此,我想说,苏州是一切水乡的细节堆砌出来的美丽城市。

仰视生命

徐铭禧

今天的天气实在太好了。我把手臂张开,阳光就扑进了我的怀抱,好像熬融的糖浆香软温婉地渗进我整个身心,于是幸福感便在血管里浅笑着打着旋儿。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迷迷糊糊地在阳光里走着,好像自己就是整个世界,在一厘米一厘米地拔节。我傻傻地笑着,原地打转儿,晕眩得想坐下来。轻风掠过,挟着少许凉意,我猛地惊醒过来,发觉眼前肆意地开着一朵花,接着是一簇和一树浅黄的娇艳花朵。花儿浓烈的香气撞进了我的心里,我想吐出来,却又醉了,只茫然地看着枝头的亮色渐渐融入迷离游走的光影中。再凝神细看,发觉那是一朵花的炽热的目光。

于是,我的脑子开始迟钝地转动。印象中,天愈冷,这种花开得愈盛,冰作骨,雪为肤,清雅至极。我记得蜡梅象征冷傲的性格与不屈的气节,它不张扬,只在角落里静静绽放,散发幽香。这花倒与蜡梅颇有些相似,又如野花般狂放,好像非要让世界注意到它的存在似的。它三层薄薄的花瓣用力向外伸展,中间是一枚直立的花蕊,一波波向外散发着馥郁的香气。花蕊四周有一圈呈辐射状的脉络,里面充盈着汁液,使劲儿把花瓣撑开,拼命使自己开放得更加灿烂些。眼前的整朵花就像一只悬挂着的铃铛,坚韧得蓄势待发,仿佛随时会“嘭”一下炸开。它就这么一动不动地盯着我。

我被盯得有些不自在,忽然发现自己原来一直在仰视那朵花。我再向上一抬头,发现整棵树上全是花,都努力地开着,都盯着我。那是一种滚烫的、燃烧着的、拷问一般的如炬目光,令人惊惧,令人警醒。我好像正直视着一团跳跃着的明亮的火焰,听到了它内部燃烧时的噼啪声,闻到了它浓烈的香味。这团团火焰令我精神振奋,这如炬的目光只属于奋斗着的生命。

那目光似乎有了灵性,有了一种欢愉的灵性:“快醒来,快醒来!”它又催促:“快起来,快起来!”它又叫喊:“快摆脱朦胧春意的慵懒,将生命的活力燃烧起来!”最后,它近乎在吼叫:“快动起来!”

我扶着枝条站了起来,感到眼前的阳光持续地把活力输入我的每条血管、每根神经里。再看那树花,感觉每个枝条都是俯瞰的姿态。我想我只有以仰视的姿势观察,用敬佩的心情对视,才能感悟它这看似娇羞的面貌里生命的歌唱。

于是,我学会了仰视生命。

我思,故我在

徐铭禧

由于喜欢漫无边际地思考,我爱上了阳光明媚的日子。在天气很好的日子里,不出去走走简直是浪费青春,于是我理直气壮地撂下琐事,走进大自然的欢愉光影中,思维也变得异常流畅清晰。在疯狂飞舞的杂乱思绪中,有一个问题似乎无解,那便是“如何证明我的存在”。

如果把一个东西想象得深奥得无以复加,它事实上已属于你了,因为你寻到了它的核心意义,便可随性地决定它是虚还是实,是生还是死。因此,每每遇到恐惧,我总会习惯性地思考“我为什么恐惧”,然后归结为一点,无非是害怕灵魂的灭亡。正视它,没什么可怕的;但是,灵魂的灭亡……不正是最令人恐惧的恐惧吗?因为其不可知的神秘,所以我才无法消除这恐惧。因此,我总是纠结,遍寻无果。

当我们从沙滩上走过,留下的脚印很快会被海风、海浪吞没。一切事物总争着留下自己的痕迹,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惜抹去其他事物存在的痕迹。当你回首人生路时,会发现身后的脚印正从记忆里渐渐消失。此时,你会问:“我”是不是真的只是一个以意识的形式存在的幻象?但是,“我”还在思考我是否存在,不得不承认正在思考的“我”仍是实在的“我”。毕竟,如果我否认了我的存在,那么现在正在思考的我又是谁?就这样在反复思考中产生悖论,总结起来是:我试图否认我的存在,却又因“我”试图在思考中追寻“我”是否存在而无法否认“我”的存在。无法否认就是最坚定的承认,绕了一圈后回到原点,我大笑。我思,故我在。只有在思考中,才能确定我的存在。而当我停止思考后,一切痕迹最终被另外的痕迹吞没、同化,最终消失,从而无法证明我“在”。

很多东西就是这样,失去了永恒的意义,化为一闪即逝的流星。没什么能在它消失后再证明它曾“在”,因为掠影留下的,只能是掠影。我思,故我在。思想出于永恒,化为永恒,因此唯有思想及其印迹才能永远证明其出处曾是一个唤作某某的某某。人们说起巴门尼德,自然会讲到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因巴门尼德而永恒,巴门尼德也因创造形而上学而永恒。只要有人活着,思想就不会消失。因而“我思”的产物将随着人的生存而生存,从而使“我在”成为现实。当一个人把世界挖掘到挖掘殆尽的时候,这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属于他了。但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人会真的去挖遍地球的每寸土地。于是,绝妙的偷懒法就是将事物存在的意义浓缩、想透。拥有世界,即拥有与世界同在的权利。

所以,我思,故我在。

因我思,故对现在的“我”正生活着的事实无法否认,即我“现”在。因我思,故将来的“我”将与世界同在的可能性尚且存在,也就是我也许会永“在”。

天气晴好,丝丝缕缕的暖意让我想放肆地大笑。也许,我不一定非要永“在”,只要思想能证明我存在的价值,便满足了。

我看徐铭禧

说起铭禧的作文,我有两个深刻的感受:一是多读。这孩子从小就喜欢阅读,我们也努力支持她的课外阅读,帮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使她读得有兴趣、有收获、有提高。在读物的选择上,她认真读老师推荐的中小学生读本。那些读本的内容与孩子年龄、文化程度相匹配,对于写作入门是有帮助的,对此后的提高也有借鉴。同时,提前阅读一些经典文章,对用词造句、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也大有裨益。孩子从小就读了许多近现代散文家的选集。我想这对她的帮助也是很大的。此外,在不影响学习时间的前提下,让她读感兴趣的杂书,也有助于她开阔视野,增加表现手法。方法上,精读和泛读结合。曾国藩对此曾有精辟的比喻,如据营扎寨,如攻城略地。精读自然很重要。美词佳句、结构线索、记叙描写、议论方法的运用,在细细分析和反复体味后,久而久之,自然能厚积薄发。这点要感谢她的几任语文老师。孩子每天读书,坚持经常性的阅读好像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有助于持续进步。二是勤写。写文章不要怕出丑,要多写多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我认为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多改文章对提高有帮助。这点也要感谢老师,尽管我对孩子作文有感觉,可孩子很少听我的。在老师要求下,孩子经常修改作文。现在,她自己不满意,还会主动重写。多写多改,就是练。练多了,能力自然有提高。

作为家长,我希望她继续多读。除了读她喜欢的书外,也要读她不喜欢的好书,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提升,就像一个人总是偏食是不健康的。我也希望她多读古诗文,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她增强对事物的理解。好文章向来就是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结合,我也希望她做到文质彬彬。

――徐铭禧的爸爸徐浩晨

提到徐铭禧,要找一个贴切的形容词并不容易。平日里,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生,但她写的文章总是充满活力。她的文字不乏细腻的怀古,也不乏深沉的思考。这与她平日里的阅读有很大关系。她喜欢读鲁迅一针见血的文字,欣赏朱自清朴素无华的散文,也品味余光中细腻绵长的诗歌。她从名家的精华中汲取营养,兼具理性论事与感性描写的优点。生活中,她活泼开朗,这也帮助她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写作风格。她热爱写作,享受着写作的快乐。

――同学冯可凡

与徐铭禧相处一年多了,我仍然时常惊艳她的文章。徐铭禧写景,有无法比拟的玲珑,文中处处藏着景致,她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美好幻想往往同美景一起倾泻,让人浮想联翩。因此,读其文,不需多余的赞扬,只需静静感受。

议论文是她的强项。她的议论之开端,往往始发于微,可以是一点生活随感,可以是角落里孤寂的影子,甚至是案板上即将下锅的蛏子……这些零星的琐事,她却用思想拓展、丰富。每次老师在班里点评铭禧作文时,总会响起一片感慨声。也许,她的文章细品三四遍才可大彻大悟吧。

――同学潘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