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隐形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不露声色的途径将教育信息悄悄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觉这才是自己需要的真实的信息,从而产生比灌输式的教育更好的影响效果,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那么一位老师,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许多同学上课了还不断地跺脚,这位老师站在讲台上并不生气,反而说:“跺吧,跺吧,我已经听见春雷滚动的声音了。”许多同学都被他的话逗笑了,感觉这位老师幽默、风趣而又平易近人。大家很快静下来,老师说:“春雷过后,春天就要到了,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朱自清先生写的《春》。”教室马上静下来了。接下来老师先给学生范读课文,他读得声情并茂,让大家觉得浑身也暖和起来。我们认为,这就是力量,一种教育的力量,一种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的力量。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在身体逐渐发育长大的同时,心理与道德的成长相对滞后,很多东西感觉茫然不知所措,但又因自尊心的增强而对教师与家长的说服教育抱逆反心理。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形式化与简单化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影响力不大;说得假,言无信,感染力匮乏;声音大,反感强,负作用越大……就这样,现状呼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方法,给下一代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1、顺势而为,借助细节“晓之以理”
课堂教学是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的主阵地,也是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主渠道。要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内心明白“这是为什么”是基础,否则学生就会表面服从而内心不悦,课堂习惯的改变就不会有持久性。
但是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要求往往又不适宜对学生进行道德与纪律的灌输,更不宜通过强硬措施来挫伤学生的学习情绪。像上述《春》一文的阅读教学,本身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派生机勃勃的信息,愉悦和谐、生机盎然是课堂应该遵循的情感基调。教师如果对上课跺脚的学生进行一番直接的批评,不但学生会内心不悦而没有心情开展阅读欣赏,教师也会情绪波动而上不好课。顺势而为地理解学生当时感觉很冷,想借跺脚增添几纷热量的本能意识,就能从内心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良好教学氛围的创设打下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流露的是一个人的内心真实的声音,这种信息容易被他人的潜意识所洞察,从而激发受教育主体的自我改变意识,所以这是一种“不动声色”、“以小见大”的影响,当学生意识到老师理解自己的需求,但我们现在要上课了,就会主动停止与当前课堂不相适应的行为而转移注意力。
2、激发潜能,通过感染“动之以情”
平时教学中发现,有些问题行为的转变十分容易,比如上述的跺脚行为,而有些学生的行为积习以久,就不是那么容易转化了,比如学生的厌学情绪主导下的作业不认真甚至抄袭现象。课堂上教师要忙于开展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所以通过课外交流,通过“动之以情”来激发学生的自我改变欲望,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笔者十分理解中学生对教师语言的敏感性,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男生,他们可以为了一句话的不投机而与你老死为敌,也可以为了得到真诚的赏识而为你肝胆忠心。改变说服式教育中语言交流的途径与方式成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校讯通是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的家校沟通平台,但我们严禁老师将校讯通用来作为安排突袭作业加重学生负担的工具,更不得用校讯通来向家长告状,将它作为发泄教师情绪的工具。隐形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后,我们的家校通就成为教学管理的有力抓手。请看以下几条信息:
2010年冬一个下雪天的群发短信:由于今晨普降大雪,部分孩子不便来校上课,可以在家自学今天的功课,但务请家长及时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确保孩子平安进步!校信息员。
一位数学老师给学习进步孩子家长的短信:陈思思同学近期学习努力,表现突出,感谢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邵老师。
一位语文老师给一位顽皮学生家长的短信:请家长于最近几天来校交流,和老师进一步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具体时间为上午7点至11点,下午1点至5点之间,勿误,谢谢配合!陈老师。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家校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配合教育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利用校讯通时,必须是以沟通为目的,以相互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为前提,促成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3、教师垂范,用事实“导之以行”
钱钟书先生曾将教师比作“母鸡”,把知识比作“鸡蛋”,教师给学生提供优质“鸡蛋”外,还得精心修炼“母鸡”的人格品德、举止言行,以保证自己作为学生“师表”“楷模”的高档次、高品位。从这点来看,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实在是毫不过分。关键就要看我们如何修身修业,对得起这“光辉”二字了。
手机是当今人们信息交流的必备工具,“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而无心学习”的话题成为老师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可是大家注意了没有,一边是教师规定学生不得带手机进学校,另一边是课堂上教师让手机一而再,再而三地响起。当然,有些学校做得好些,他们规定教师上课前必须将手机关掉,但有些教师因“业务繁忙”,会趁学生做作业的空档到走廊上打电话,或者在学生考试时在讲台下给学生发短消息,学生尽管看不到教师在做什么,但他们能完全感觉得到教师的躲躲闪闪,他们认为:手机真的离不开我们的生活,我为什么不可以带个手机进学校,有时偷偷地玩一下又何妨?面对这样的现状,笔者在平时上课时绝不带手机进教室,给学生做思想教育时,我也直接说,我要教好你们班,自己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做得不好,请大家尽管提意见。
4、形成长效,借暗示“持之以恒”
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但是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只将知识与技能当作课堂的全部,使得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成为一种“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式的培养,虎头蛇尾而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为了给学生一个持续的进步动力,笔者在每节课的小结时总将课堂行为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方面,并引发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请看以下评价语。
我好感动的是,陈齐悦同学今天腿受伤的情况下,还是完成了这篇当堂作文。有这种精神,我们什么事不能做成呢?
今天天太热,大家知道老师喉咙不好,声音放不开,就关掉了电扇。但是同学们没有一个人分心,更没有一个人打扇子,因他大家知道这会影响同学,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其实课上有两个学生不断地叫快开电扇,电扇开关边上的学生向他摇摇手,经老师这么一说,有点难为情了。)
快下课了,大家出去运动运动,这天太冷了,也难为大家坚持了一节课。
综合这些评语,没有课堂上常见的“应该”、“必须”“一定要”这类生硬的词汇,但一切尽在不言中,可谓“不着一字而尽显风流”!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不良行为管理应该如何实施?我想就在于给师生的生命成长一个无形的示范,一种无声的暗示,一条可以发挥长远影响的真理。
通过我们的多次尝试,笔者觉得不是教师的高调鼓吹与简单打击,而是教师似水般的柔情,在悄悄然中使得学生那种强硬的个性棱角与不良行为方式通过“明理”、“动情”“导行”而成为“意志行为”,最终形成教育的和谐乐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