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球的力学原理与太极功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球的力学原理与太极功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宗岳“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太极就像一个球,且这个太极球“其大无边,其小无内”。

联系到太极拳,用形象一点的话来说,我们练拳时,太极就像公园里水面上的游乐大气球,这球在人的重力作用下有一部分沉入水面以下,人在里面运动时必须把重心放低,要有力在脚下的感觉,即重心线深入到地下。(从这个角度来想“力要入地三尺”就不难理解了。)同时这重心线必须与水面垂直,只有这样人才不至于摔倒。所以当我们练太极拳起势时必须“气沉丹田、虚领顶劲”,要想象丹田内有一个小球在不断地向外扩张——“腹内松静气腾然”,这张力不以身体为界,球可以大到上天入地。这只想象之球越大,你运动的气场就越大,动作就越大气,肢体的延伸性也越好。丹田就是这个球的圆心,它控制着这个太极球的旋转、移动、开合、弹跳,是太极运动的发动机。身体的重心线就是这个球与地面垂直的中轴线。当你沉肩坠肘、胯根后缩、尾闾前收、腰部稍稍前塌下沉时,就是把头顶、胸口、腰、胯、尾闾这些点都归笼到重心线上,保证了重心线的垂直;在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命门后撑、裆部撑圆时,又保证了张力与压缩力的平衡,就像把球的中轴线用线拉紧了,给球上所有的弧拉上了一根弓弦,使所有的弧都变成了既有张力又有压缩力的弓,所以身上处处有反弹力——“处处是手”。当压力大时,身体收缩,这是“静之则合”,即为“阴动”;当张力大时则“动之为开”,即为“阳动”;当压力与张力相等时,就处于静止状态。压力和张力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亦即“阴即是阳,阳即是阴,阴阳互为根”。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对抗,在整个太极拳运动中始终保持在有意无意之间,不能太过关注用力。我们知道瘪的球是无法滚动和有弹性的,而我们练功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体这个太极像打足气的皮球,要有足够的坚韧度和反弹力,在技击对抗中既能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来打击对方,又能做到轻灵圆活,让对方捉摸不透。

既然太极是球,那么我们能不能从球的力学原理上来研究一下呢?

众所周知,球的运动不外乎旋转和弹跳。

旋转运动有三种。一种旋转运动是直径固定,切面围着直径作360°旋转——“静止转”。例如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纵切面,它可以围着重心线作陀螺转。还有一种旋转运动是直径横切面上的线、点围着面上的圆心作360°平面旋转,就像我们的手臂作立圆、平圆、斜圆旋转。这种旋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第三种旋转运动是球上线、点围着球的圆心作三维立体旋转——“滚动转”,就像我们的腿作摆腿、跨步、移动重心等动作。

弹跳也有两种。一种弹跳是球在静止状态中受到外力挤压时,外力减小时会马上恢复原状,对外产生一种反弹力,就像我们在打拳中利用身体的开合来发力击打。另一种弹跳是球在运动状态中,当受到外力拍打时外力越大就会弹跳得越高,就像打拳中的转身弹跳。但是这个挤压和拍打要产生反弹力,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个力的方向必须是正对着圆心的,二是球的后面必须有抵挡,否则球不是滚走就是飞走,就如我们做马步、弓步、虚步时,实腿的作用是保持重心与地面垂直,虚腿的作用一方面是保持身体的稳定,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力传递到地面可以产生反作用力。

我们利用球的力学原理,来分析一下太极拳运动的基本动作——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其中和“捋”是以手的前后立圆下摆弧为主,“挤”和“按”是以手的前后立圆上弓弧为主,再加上身体的开合、旋转及重心的移动来完成的。如揽雀尾这个动作,在两手相合作抱拳状时,同时要转动身弓瞄准目标固定重心,此时“钟摆”出现,然后出脚,即“跨步重心定”;当脚踏稳时,此时重心线前移,即“定步重心移”(其实“钟摆”与“重心线”一直存在着,只是我们只关注运动着的线段而已),同时一手前另一手下按,不但手势要圆,而且的走势——下摆弧也要圆;当两手后捋重心后移时,同时要旋转身体,改变来力方向使对方失重——“引进落空”;当对方警觉后退时,我再一次旋转身体改变力的方向,利用张力搭手前挤,此时力在手背,这是“黏随不丢”;当其再次进攻时,我利用压缩力双手引进,这是“不顶”,同时又一次微微转腰改变方向,随即全身相合,双手掌根下按,利用腰腿的反弹力迅速前攻,使其弹出。“采”和则主要以手的侧向斜面摆动为主,辅以身体的开合、旋转及重心的移动来完成。“肘”和“靠”主要是肘和肩的斜线动作近身击打,同样要配合身体的开合和旋转。“进”和“退”是以腿为半径前后摆动来移动重心,同时还要辅以身和手的开合旋转来共同完成。“顾”和“盼”是以身体的左右旋转为主,还要辅以身手的开合和移动重心来完成。“定”是以保持重心的垂直稳定为主,但还是要辅以身体的开合拧转、手脚的平衡动作来完成。以上一切动作的共同点是必须保持重心线与地面垂直。因此在太极拳运动中利用圆的力学原理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从这个角度,我初步理解了魏树人老师的“八八六十四种内劲混合演练”的实质内涵。

在练习中我发现,我们的身体这个纵切面并不像铁板一块,这一点从球的力学原理上似乎有点解释不通,受到“身备五弓”的启发,下面我想说一下球的组合。由于我们身体的脊椎只有在胸腔和腹腔后面两段呈自然弓形,且胸腔和腹腔内的肌肉有收缩扩张功能,同时上有肋骨,下有骨盆,而腰部软裆只有一根脊椎支撑着,所以只有腰椎才能自由转动,得以支配上半身的旋转;同理颈椎支配着头部旋转;两腿像机关枪的支架,支撑着躯体,尾闾就像机关枪枪身的尾部,用上下左右的旋转来支配整个身躯的转动,以便对准目标,而胯根就是联接枪架与枪身的联接点,它可以自由转动;脚踝支配着两脚的转动。

我们设想一下,在身体的中轴线上串着五个小球——从头顶至颈根是头球,它控制着头的运动;从颈根到腰是胸球,其圆心是胸窝,它控制着上半身的旋转及两肩的开合,在肩膀的带动下同时控制双手的开合;从腰到尾闾是腹球,圆心是丹田,它控制着腹部的旋转及两胯的开合,在胯部的带动下也控制着两腿的开合,腰椎是胸球和腹球的切点;从两胯根到脚根分别有两个腿球,控制着腿的运动,胯根是腿球与身球的切点。所以腰和胯必须松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身姿灵活。(想明白了球的组合,对魏树人老师所说的“胯、腰、肩三道气圈”的作用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这五个球中,腹球与大太极是同心圆,它的作用特别重要,一般情况下它往往先于其他球启动运行,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大太极,只是大太极中的一个小球,不能直接带动其他小球运动,只有当它牵动着大太极运行起来,才能带动其他球动起来,所以它的旋转角度会与头球、胸球和腿球不同,同时又受身体是一个平面的限制,相邻两球最多只能作左右90°的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