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连温胆汤临证说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连温胆汤临证说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黄连温胆汤 临证体会 医案

笔者临证喜用黄连温胆汤化裁,体会本方可治疗多种疾病,如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杂病等,对胃肠肝胆疾病取效尤好,其中伴有神志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疾病,适时投以本方,往往可收意外之效。

1 黄连温胆汤药物组成

要说黄连温胆汤的临床应用,先要理解其组方含义。黄连温胆汤方出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其载:“伤暑汗出,身不大热,而舌黄腻,烦闷欲呕,此邪踞肺胃,留恋不解。宜用黄连温胆汤,苦降辛通,为流动之品,仍冀汗解也。此条汗出而不大热,是卫分之邪既解,但舌黄欲呕,又为邪阻肺胃,气分未清。用温胆汤辛以通阳,加黄连苦以降逆。不用甘酸腻浊,恐留连不楚耳。”陆氏认为,暑湿所伤,痰热留恋,以致烦闷欲呕,汗出,身不大热,舌黄腻,治当清热利湿,化痰降逆,宜用黄连温胆汤,取温胆汤辛通,加黄连苦降。

至于黄连温胆汤的具体药物组成,后世各有说法,原因是温胆汤的组方至少有两个版本。一是见于唐代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谓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药由半夏、陈皮、枳实、竹茹、甘草、生姜组成。唐代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亦有收载,并标明其方源于《集验方》“第三卷中,而《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年)所撰,不妨称之为姚氏温胆汤。一是见于宋代陈无择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氏总结出温胆汤能主治“虚烦证”和“惊悸证”,如“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或异象感惑,……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温胆汤证的病机是“气郁生涎,涎与气抟,变生诸证”,“涎”即后世所谓的“痰”,病症扩展到“惊悸”,以及“饮食无味”等,因痰气交阻引发的变证均适用。但温胆汤的用药已有所变化,即在姚氏温胆汤的基础上,加茯苓、大枣,将生姜的用量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笔者将其命名为陈氏温胆汤。

再看《六因条辨》原文,陆氏没有明列黄连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只是点到药用温胆汤加上黄连。由于对温胆汤有不同的解读,黄连温胆汤的组方有所出入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认为,黄连温胆汤中的温胆汤应是陈氏温胆汤。因陈氏温胆汤中的茯苓,既能定惊安神而除烦,更能渗湿利尿以逐邪,符合陆氏治疗暑湿烦闷欲呕的本义。取少量生姜“辛以通阳”,可以留用。根据陆氏提醒:黄连温胆汤中“不用甘酸腻浊,恐留连不楚耳”,笔者认为,陈氏温胆汤也不能全盘搬来,宜去其中大枣之滋腻。由此看来,黄连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是:黄连、竹茹、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生姜和甘草。

2 黄连温胆汤运用体会

王少华认为黄连温胆汤可治胃热引起的胃痛。饮酒茹荤,或过食辛辣,以致湿热中阻,升降逆乱而导致胃痛。伴有胸脘痞满,泛恶,呕吐痰水苦酸,口干苦,欲或不欲饮水,心烦。舌畔有齿痕、尖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沉数。治选黄连温胆汤清热燥湿,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燥脾湿,黄连、竹茹清胃热,枳实理气。并指出临证有两个症状特点,一是口干苦与不多饮或不欲饮同时存在,二是胃脘灼痛与大便完谷不化并见。这正是湿热交阻、阴阳合邪的见证。笔者在长期的中医胃肠科门诊中,对于湿热中阻、胃气上逆的胃脘痛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效果理想,可谓得心应手。

笔者临证体会,黄连温胆汤具有三大功能,一是疏理气机,通利三焦,如陈皮、枳实理气导滞,竹茹、生姜降逆止呕,黄连、半夏辛开苦降,茯苓上安心神,中健脾土,下渗湿浊。二是清化湿热,调和脾胃,如半夏燥脾湿,黄连清胃热,生姜、甘草调和脾胃。三是化痰清火,安胆宁心,如竹茹化痰浊,安胆腑,黄连清火邪,宁心宫,以定悸安神。临床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外,治疗其他系统的疾病,临证应掌握三方面辨证要点,一是气机不畅,尤其是中焦升降失司,表现为脘腹胁肋疼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善太息等。二是湿热阻滞,交织不化,表现为胃脘灼热,头胀肢网,午后潮热,小便短黄,大便溏粘,口苦,口干不欲多饮,舌苔厚腻而糙或黄腻等。三是痰火上扰,心胆受惊,表现为心烦易怒,担惊受怕,心悸怔忡,夜寐不安,恶梦纷纷,眩晕,舌边尖红等。

如治王某某,男,42岁。2009年5月就诊。患者有慢性胆囊炎病史6年余,曾多次急性右上腹部疼痛,经输液消炎治疗而愈,但仍时有隐痛发作。诊见:右胁隐痛2周余,情绪波动时明显,食后胃脘胀满不适,暖气,嘈杂,口干不欲饮,口苦,心烦易怒,夜寐早醒。舌边红、苔中厚腻微黄,脉弦略数。经B超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此为胁痛,证属气郁化火,痰热内扰,肝胆枢机不利,胃失和降。治拟清痰热,疏肝胆,和胃气,黄连温胆汤加味。处方:炒黄连9g,制半夏、柴胡、枳实、陈皮、川楝子、生甘草各10g,炒竹茹12g,茯苓20g,生姜3片,北秫米(包)、金钱草、蒲公英各30g,延胡索15g。每日1剂。清水煎,分上下午2次温服。服药7剂后,右胁隐痛消失,时有脘胀,口干,寐差,舌苔仍厚。上方去延胡索、川楝子、蒲公英,加厚朴10g,远志5g,生鸡内金15g,7剂。三诊时,舌苔转薄,夜能安睡,余症亦失。以前方再进7剂善后。

又治秦某某,男,45岁。2008年4月就诊。患者近3个月来,时感咽喉不适,似有物堵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咽喉未疼痛,饮食正常。自诉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若工作压力较大或睡眠较少时咽喉不适加重。诊见:自觉咽中异物感,咽喉暗红,吞咽无殊,纳食尚可,口干时苦,晨起恶心,大便偏软,胃脘时有胀闷不适,心情焦虑,夜寐欠安。舌尖红、苔薄白腻微糙,脉弦滑。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食管粘膜正常,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病理活检示:胃窦粘膜中度炎症。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此为梅核气,证属痰湿内蕴,气滞不畅,巾焦脾胃失和,胆汁上逆,痰气交阻,上扰咽喉。治拟燥痰湿,理郁气,利咽喉,黄连温胆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味。处方:炒黄连6g,制半夏、陈皮、炒枳壳、生甘草、厚朴、紫苏叶、桔梗各10g,炒竹茹12g,茯苓、北秫米(包)各30g,生姜3片,蝉衣、玉蝴蝶、远志各5g,吴茱萸3g。每日1剂。清水煎,分上下午2次温服。服药7剂后,咽喉不适感明显缓解,夜寐转安。舌苔薄腻,仍时感脘胀、恶心。上方去北秫米、远志、桔梗,加金沸草(包)30g,砂仁5g,沉香曲15g。7剂。三诊时症状基本消失,再以前方为主,稍作增损,继续服药14剂,告愈。半年后,患者又觉咽喉不适,前来诊治,仍取黄连温胆汤合半夏厚朴汤之意处方,用药2周,获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