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请给男孩点“野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请给男孩点“野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李勇奇,(1989.01-),男,祖籍:山东省济宁市,民族:汉,单位: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学历职称: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仲卫,(1985.01-),男,汉,单位: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台湾佛光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学历职称: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心理学。

摘 要:在现代教育中男孩子的“野性”慢慢流失,创新、创造能力逐渐下降,给家庭、社会以及民族的发展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为了男孩本性的回归,亟待解决的是现存教育方式、理念的改变。对家庭、学校、社会中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中探寻适宜的教育方式、方法。

关键词:男孩、野性、教育

引言

男人应该有点野性,还要点兽性。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到关于“兽性”的问题,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里的“兽性”,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兽性大发”的兽性,而是指人不能一味逆来顺受,对什么都是唯唯诺诺,奴性十足,这样的人,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没有了人格,同任人宰割的猪羊没有多少不同;鲁迅先生所说的“兽性”,其实就是斗争性、反抗性的代名词。譬如野猪与家猪本来没有什么不同,只因为一个自己独立寻找食物,与狼共舞,才保留了这份野性,而家猪被圈养,食人嗟来之食,因而受人宰割。

人的野性也就是人的天性。这是与生俱来的。简单来说,人的这种野性的天性就是人的创造性与独立自主性,是精神人格的独立自主及丰富的智慧和旺盛的创造力之类;野性是“充沛的精力,不屈不挠的个性”。野性是敏感、进取、富于创意、勇于冒险、敢于征服、追求独立、渴望卓越成就的本能。但是,我们的教育常常所做的工作就是消灭孩子的野性。

一、为何中国男人越来越缺少“野性”?

中国人是个崇尚暴力和勇敢的民族,梁山好汉,水浒英雄,门神尉迟敬德与秦叔宝等无不是热血豪情,英雄气概。在崇尚暴力和勇敢的影响下,李逵、张飞、鲁智深等人的鲁莽便成了我们心有的英雄形象,也成了许多中国男人争先效仿的榜样。“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如若没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那些文人骚客又怎么能吟出如此血气方刚,热血豪情的诗句?

然而,近年来,我们的青少年的阳刚之气越来越少,“伪娘”横行,“宅男”无数,阴盛阳衰愈演愈烈。他们不好动,他们文静、白皙,空有薛蟠魁梧之躯,却胸怀黛玉之心。往日那些翻墙揭瓦、上树掏鸟的顽童已然不在。男孩的本性泯灭,如女孩般娇羞!

男孩子“野性”的丧失,本性的泯灭让人们不得不深虑。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独生子女引发的家长过分溺爱。独生子女制度造成的家庭结构的改变使得孩子受家长们过度的溺爱,生怕孩子碰着摔着,没有家长作陪,哪里也不能去,只能是关在“笼子”里。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只有宠物相伴的个人世界中,探索外界的好奇心被扼杀,与他人交流的激情下降,彰显自我的天性泯灭,内向性格不断增长。

学校中不完善的教育方式。以分数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仍然没有改变,所谓“得分数者得天下”,厚重的书本,大量的练习题仍旧占据着孩子大部分的生命;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越来越有限,个性化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即使有了自由活动的时间,却也是在各种培训班中度过。整天在学习和作业堆里的孩子的心灵在接受到外界的强烈刺激时会犹如玻璃杯一般脆弱。

各种不良文艺节目的影响。某些电视文艺节目和影视剧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经常出现“娘娘腔”、“阴阳人”、“女妖”之类的人物形象并一度成为媒体追棒的对象。好奇是孩子的本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在这些“娘娘腔”和“阴阳人”不良影响下,孩子们的阳刚之气越来越少,失去了对“性别美”的判断。

田野里长大的孩子放纵的是个性,笼子里长大的孩子抑制的是天性,当小男子汉们豪放的天性被抑制,其懦弱的性格必然会随意滋长。

二、失去“野性”的负面影响

当代青少年,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最具可塑性的。青少年的青春活力中具有开放,创新,先锋和蓬勃的一面,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机与活力,意味着未来的任何一种可能的发展前景,是一个社会生机勃勃的象征和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不竭源泉;当青少年带着一颗骚动的青春的心进入社会,如果将这种动力用得恰如其分,那么青少年一代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将带着“前沿文化”,给社会注入活力,对社会主流文化加以“反哺”。正如青少年在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青少年失去了“野性”便失去了追求创新的能力,意味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了生机与活力;青少年失去了“野性”便一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宁可忍辱偷生,也不愿铤而走险,牢牢禁锢住人们的思想,规规矩矩,唯家长、老师、领导、上司的意志为尊,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造成“理解的要执行,理解不了的也要执行”,甚至会形成“万马齐喑”的局面;青少年失去了“野性”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没有了人格,同任人宰割的猪羊没有不同,只有被奴役。因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发展,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味“进化”的只会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其实是一种退化,失去原来的生气、失去原来的创造力、失去原来的闯劲,这无论如何都不是好事。

三、培养男孩“野性”,须先改变教育方式

我们的教育常常在无形之中做的工作就是消灭孩子的野性,学生就像是关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和自我的“野兽”。而老师就像是“驯兽师”每天不停地鞭打、驱赶这些“野兽”。学校就更像是一个加工厂,每批次的产品都有着同样的标准和规格,而学生则失去了自由的、创新、创造力,标贴着相同的思想标签。因此,在培养孩子的“野性”中就必须首先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方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在培养孩子“野性”的第一步中应当首先从家长做起。家长们应当做的就是“放手去爱”。给孩子适当自由的空间,鼓励孩子走出房间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在大自然中孩子能够学到生存,得到健康的体魄;在生活中学到交流,熟悉生活中的事物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得到一席之地。中国的传统教育是“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是非常不可取、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屈服在父母棍棒威严之下的“孝子”将来必将也屈服在别人的之下,又怎能达到父母期望的“望子成龙”、“人上人”呢?若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交流便是心灵的“直通车”。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父母的言行举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孩子,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则是最直接的坦诚,可以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绝对的信任感,这对父母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极其重要。

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接受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孩子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学校教育中首先应当建立“野性”的观念与理念,表达在学校教育中是重视、鼓励“野性”能力的发展的,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才会有人去有意识的参与到这种能力的培养中去。在教育教学、课程的设计上把重心转移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没有个性就没有野性,为学生建立广阔的个性发展平台,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在教师育人上增加宽容的态度,在学生行为上增加宽容度可以有效的保留学生的本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宽容并非是放纵,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容忍度和情感上的理解。在多次学校事故中,学校体育一度被打压甚至取消课程,在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会遭受到巨大的损失,在合理控制运动风险的前提下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冒险与探索精神。

社会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锻炼环境,青少年的最总走向还是社会,在可控环境下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将会对学生未来目标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感,让其感受社会责任感,激发潜在动力。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在此基础上辅以适当的引导手段,才能真正塑造阳刚而不好斗、叛逆而不张狂,能独立有担当的男子汉。(作者单位:1.扬州大学体育学院;2.扬州大学体育学院、台湾佛光大学心理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石海兵・论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2007年23期

[2] 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2011年10期

[3] 高波・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与青年价值观研究・[D]

[4] 姜佳男・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演变探析・[D]・河南大学2012

[5] 王艳华・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生活的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2

[6] 宫丽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