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看过程,还是看成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看过程,还是看成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倡导基于主体参与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现实的美术课教学中实施这一新方式,常常出现诸多问题。2004―2005学年度我校美术课开始实行新课程标准,我任教了整个初一年级的美术课,我们采用的是岭南美术出版社的美术课本。任教一学年后,我发现下面的几个事实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它直接影响着“主体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效果。

一、“非主科”因素,造成不自主

我们的美术课往往除了课本之外,其他一切美术课程资源都要靠教师自己开发。美术课被认为副科中的副科、被视为“玩”的课堂,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为保障学生们的“能学”与“想学”,惩罚或放任都不可取。为了能引起学生们对美术课的关注,不施加一点压力,不多强调美术课堂要求,是不可能让大多数的学生从美术活动中体验到乐趣的。因此如果不将美术课当回事,设置再低的“最低线”也难以拉近与新课程标准的距离,更无从谈到国民素质的培养了。而美术课的课前不做准备、课后作业视为可有可无、课堂纪律松懈、考评成绩视作不重要,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也就增加了课堂上“自主”的困难。

我只清楚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首要的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而往往他们的兴趣只停留在表面,至于学习的动机、愿望,似乎要视乎他们自己的“需要”了,老师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推动他们的“内驱力”,往往在他们的“需要”面前却显得那么微弱而无力。在初一入学的第一节课里,我布置了下周美术课学习第一单元《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第一课《古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启示》所要准备的事项:1. 个人收集课本所提供的作品的有关资料,如:时代背景、社会特点、材料造型、艺术风格。2. 将查阅资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拟出。之后,我还向学生说明下周美术课将在课堂上对大家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检查、提问、交流。但是,第二周的课前检查让我大失所望:能自觉按要求收集资料的学生寥寥无几。无资料的学生们最多的理由是“查不到”或者“没办法查”。在以后的美术课教学里,这样的现象仍然在重复着。

二、参与的不自觉,合作的不良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自觉”或“依赖性强”的现象屡见不鲜。初一第一学期的第三单元《多彩的团队美术活动》第三课《科学・艺术考察活动的策划》共有两个课时,在第一节课里,我除了介绍“策划流程图”“活动策划书”“行动路线图”“考察备忘录”等几个知识点外,还用十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活动策划中,各小组成员自己先推选本组小组长,并由小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对该组成员实行明确的责任分工,我在他们的讨论活动中充当他们的调解员。我提出的作业要求是这样的:用单色线条手绘考察路线图,利用电脑设计考察活动策划书和备忘录,考察对象为大家所熟悉的本校校园。为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我让学生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作好观察,准备好各种工具,初步绘好“考察路线图”,并提醒大家如果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随时找老师研讨。策划书和备忘录需借助计算机完成,因学校教学设施的条件限制,只能让学生在家完成后再带到课堂。

在这接下来的一周里,有部分学生几次找到我一同商讨他们的设计方案,令我觉得大家正在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在第二周的美术课上,我却发现只有大约1/4的小组按要求完成了任务,许多没有完成任务的小组几乎都有同样的问题:“某某同学不参与,该他做的不动手做。”而且出现小组里的成员将责任相互推诿的情况。我在课堂上宣布,谁不参与或没有对该小组作任何出谋献策的同学,该小组在交上来的作业上可以不列该同学的姓名。这样,学生之间可以清楚体现谁没有自觉参与活动,至少对不自觉的学生是一种鞭策作用。

然而经过一番的“折腾”,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仍有一些学生坐在那里“不出手”,甚至有的小组在一起闲聊,对老师的好意提醒,却这样回答说:“我们还在讨论呢。”好歹劝说一番,只要老师一转身,照常依旧。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和互评活动中,都进行得较为混乱。更令人泄气的是,交上来的作业量不到总数的一半,而竟然有些明明见其不“出手”的人的大名也署在该组作品之上。我当即做了不点名批评,而我注意到这些学生只是偷偷的窃笑。所以,一节综合探索课,悠闲度过的、事不关己的、能者多劳的、满肚子委屈的都有,当然也有合作得不错的,但只占整体的极少数。而整体的作业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多数做得粗糙,明显是在应付。全年级有一组作业做得特别引人注目,行动路线图、策划流程图、活动策划书、考察备忘录,都很精致,还附上校园各个角落的照片,并且拍得很完整。正当我由此觉得欣慰而让他们将学习成果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时,却在交流中发现该组只有两个同学正式经手,而且是一主一副,其余的名字都是因为碍于同学情面,不得不署上的。

三、应付式的探究,宽松的体验

学生对待美术课往往是很随意的,不少“主科”教师也这么认为:你们美术课不就涂涂抹抹玩玩吗?又不用考试,何必那么认真呢?尴尬的地位,尴尬的处境。每次在课堂中当我反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时,更多的时候却是反映“没问题”。其实我明白即使学生们“有问题”,也并不会积极地将问题提出来,就像老师布置下去的“问题”,他们并不急于去了解一样。我非常清楚,这并非学生不“能学”,而是不“想学”,而不“想学”的最大原因还是“美术科不是考试的科目”,没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也就成为了“合乎情理”的事。

为了让学生在美术课各个学习领域中更自觉完成必做的任务,我总是及时去肯定他们,如作业的效果、个人的进步、奇特的创新、大胆的质疑……以期激发更多人的积极性,但得到的收益却是甚微,即使在各小组分配很细的学习任务,也总是出现大部分人无动于衷的局面。学习第四单元《汽车畅想曲》第二课《想象的汽车》的时候,我特别注意分配各小组的课前收集:1. 上网搜索有关汽车发展过程的历史情况;2. 收集有关未来汽车或最新汽车款式的资料及图片。但是,在教学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作出主动的反应的学生仍然是寥寥无几,而被动点到的学生,多数却因没有去搜集有关汽车的资料,所以只好匆匆参考附近同学借来的资料。

在让大家一起讨论构思未来环保汽车的探索活动中,大多数学生显得较为被动随意,我满怀期待的“师生互动”,却怎么也互动不起来。我认为这堂课是跟我们目前的生活最贴近的一堂课,而且课前估计是大部分男学生喜欢的题材,至少会有更多的人发表自己的想法。可是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只对老师为他们带来的图片及网上下载的最新款概念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节公开课虽然运用电化教学,大家似乎只愿意接受现成的东西,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只不过是视作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程序。因而,在接下来的“表现与创造”环节中,由于探究的不足,作业情况多数流于模仿,或应付式的居多。当然,也有出类拔萃的,但毕竟只占少数。如此成效,让人不得不担忧:大多数人形式上参与学习过程却没甚效果,是否也是我们所提倡的“更注重探究过程”?

由于美术课不会为中考带来什么,大多数学生始终没把它当一回事。难道除了考试的约束外,就没有别的能引起大家对美术课的重视吗?当考试仍然是初中学生升学的主要评价手段,而美术课仍然是“副科”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改善自己的教学,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呢?我相信,这仍然是目前许多一线美术教师所面临的亟待解决而又任重道远的教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