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种动脉采血气标本方法在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种动脉采血气标本方法在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或经股动脉采血气标本在新生儿临床应用中的效果,优化新生儿临床穿刺率。方法:将405例需动脉采血气标本的患儿按随机原则分为经桡动脉采血组(203例)和经股动脉组(202例),比较两组采血方式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和安全性。结果:经桡动脉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股动脉组,操作时间、局部青紫淤斑、采血后按压时间和采血过程中疼痛程度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采血气标本更快速,安全,方便。可作为新生儿动脉采血气标本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 动脉采血气标本;新生儿

Clinic effect of two arterial blood gas samples in newborns

ZHOU Xiu-hua,ZHONG Gui-hua,YAO Nan-hua, Etc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yang City, Sichuan 6414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adial artery or femoral artery blood gas specimens in the neonatal effect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ptimal clinical puncture rate of neonatal. Methods: 405 children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via radial artery collection blood group(203 cases) and via femoral artery collection blood group(202 cases). To compare the one-time success rate, operating time and security of the two blood collection methods. Results: A needle through radial arter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femoral artery group, operating time, local bruising ecchymosis, blood collection and blood collection after the press time, the process of pai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femoral artery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s: The radial artery blood gas samples is more rapid, safe and convenient. Neonatal arterial blood gas as the preferred method of specimen.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动脉血气分析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成为抢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临床监测指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通过动脉血气分析来判断患者有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了解新生儿呼吸功能,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失衡,均有很重要的意义[1]。经动脉采血气标本是新生儿临床需用的护理技术,如何做到操作快速方便安全,准确是值得临床护理人员深入探究的问题。现对我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新生儿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采血气标本的病例进行对比研究,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纳入的病例全部为2010年1月―2011年1月新生儿科住院患儿405例,男209例、女196例,年龄10min到28天,体重1100―4520g,其中早产儿163例、足月儿242例,原发病包括: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吸入综合症,新生儿肺炎,高危儿,新生儿湿肺等,随机分为两组,经桡动脉组203例,股动脉组20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原发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均由新生儿科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

1.2 方法

1.2.1 经桡动脉组 ①采用同一厂家、同一型号一次性1ml的注射器,以10000u/ml浓度的肝素抗凝剂湿润注射器壁,常规消毒用品、橡皮塞、血气分析仪。②操作者立于穿刺侧,将患儿左或右上肢平伸外展,露出穿刺前臂,常规消毒穿刺点部位皮肤,直径在5cm以上。从桡骨茎突向前臂内侧中线做一水平线,再以此水平线的中点做一垂直平分线,交叉点往第一腕横纹处或第一至第二腕横纹之间即为进针点[2]。术者左手握紧患儿待穿刺侧手,掌面朝上,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其余四指放置于患儿手掌背侧,食指托于腕关节处,使之仰伸30-45°,右手持针,针尖斜面朝上,与桡动脉平行方向与皮肤呈15-20°(肥胖者进针角度适当加大,20-30°)刺入,穿刺成功后血液会自动涌入针管内,适当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后拔针,加压止血5-10min[2]。样本采集后不应与空气接触,将针头迅速插入橡皮塞与空气隔绝,并应立即送检,于10分钟内测定,否则会影响数据的正确性[3]。

1.2.2 经股动脉阻所有使用器材与经桡动脉组相同。将患儿置于远红外线辐射台,暴露腹股沟,将采血侧臂部位稍垫高,大腿外展外旋,将腹股沟处胎脂清洁处理干净。按常规消毒穿刺局部、左手食指和中指,在腹股沟三角区摸动脉搏动点并定位。右手持针,以45°角斜刺入针头的2/3,然后边缓退边抽吸,见回血后固定针头,抽取所需血量,拔针后按压10min,送检同桡动脉组。

1.3 观察项目 一针穿刺成功标准为进针1次或3次以下的皮下血管探测操作后抽出所需血量;采血时间为患儿准备好到抽到所需血量的时间;局部青紫淤斑指退针后穿刺部位周围出现了青紫淤斑的现象;血液成分指所抽出的血液为100%的动脉血,未发生误穿为静脉的现象;对疼痛的反应指根据新生儿哭闹情况分为反应强烈和反应一般;采血后按压时间指自针头从血管内拔出到按压致针孔处不再渗血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A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在同一护理模式下分别行经桡动脉或经股动脉穿刺采血,经桡动脉采血组的一次穿刺成功例数为185例,占91.3%,经股动脉采血的一次穿刺成功例数为166例,占82.1%;除此之外经桡动脉采血组穿刺所用时间、穿刺后出现局部青紫淤斑的例数和穿刺的为动脉血的例数都分别优于经股动脉采血组,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种采血气标本方法结果比较例(%)

2.2两组采血气标本方法中患儿对疼痛的反应及拔针后按压所需时间比较详见表2,经桡动脉采血组对新生儿的影响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采血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两种采血气标本方法对患儿的影响的比较例(%)

3讨论

3.1 股动脉采血气标本患儿不合作、苦闹,需两人合作或多人协助。股动脉所处位置相对较深,穿刺需暴露腹股沟,取固定,在温厢中不便进行操作,并需解开包被及纸尿布,整个过程延长。且定位搏动点较难,操作时间延长。经桡动脉采血气标本穿刺只需露出前臂,不需特殊,也无需脱衣服。对置于温厢的患儿只需将厢门打开,用被服遮盖患儿即可进行操作,极为方便也节省了时间,缩短采血时间,为拯救赢得机会。

3.2 血气测应以动脉血为准,静脉血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大,其PH较动脉血低0.02―0.10,危重患者差异更大[4]。股动脉组有4例为静脉血,缘于部分触摸搏动不明显,探测血管穿刺到股静脉。

3.3 股动脉位置相对较深,管径粗,血流量大,需按压较长时间才可止血。如果压迫不当就会引起穿刺部位血肿或皮下淤血。由于桡动脉位置较浅,管径细,易于压迫止血,这点对于没有家属陪伴,护士独立值晚夜班的新生儿病房极为有利,不但争取了治疗时间,而且减少了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桡动脉附近无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不易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3.4 对凝血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需观察出血情况的患儿,由于桡动脉在上肢,无需过多暴露患儿,随时可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3.5 刚出生婴儿,腹股沟处皱褶多,胎脂或胎粪较多,清洁处理消毒难度较大,且易被患儿尿液污染。而手臂前部光滑平整,胎脂较少,易于清洁消毒。减少了感染机会。

本研究对我院新生儿科的405例患儿随机分组后分别采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采血行血气分析,研究结果显现与股动脉采血气标本相比,经桡动脉采血气标本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股动脉组,其成功率分别为91.3%、82.1%;触摸动脉、压迫止血时间短;局部青紫淤斑发生率低;桡动脉采集的标本从眼观及血气分析结果显示血液成分100%含动脉血的比率高;穿刺过程中患儿表现出的疼痛反应强度低;采血后需压迫时间短,说明了经桡动脉采血无论其成功率还是对患儿的造成的影响都明显好于经股动脉采血,既有利于患儿,也有利于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动脉采血技术的实施与操作者的临床经验、心理素质有关,如何提高动脉采血的成功率,需在工作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颜美琼,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9―110.

[2]秦秀群,黄师菊,彭碧秀等。395例新生儿桡动脉血气标本采集方法探讨[J].全科护理,2009,7(5):1243―1244.

[3]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3―314

[4]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