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麦种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麦种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性、探究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初中生物课程是中学生首先接触的第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积极提倡和推广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实验教学和研究。笔者就通过用小麦种子完成一系列探究实验,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1观察种子结构

小麦种子是单子叶植物种子,常常与双子叶的菜豆种子进行对比教学。提前两天用水浸泡小麦种子,让其充分吸水。实验时,用解剖刀沿种子凹处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剖面,认识胚、胚乳、果皮和种皮等结构。

2探究种子的营养成分

2.1水分的探究:在试管底部装入适量的小麦种子,试管倾斜进行烘烤,待试管口有小水珠产生,证明种子中含有水分。

2.2无机盐的探究:用细铁丝把一粒小麦种子穿在前端点燃,让其充分燃烧,剩余的白色灰烬,就是无机盐。

2.3脂肪的探究:切下干燥小麦种子的胚,放在洁净的吸水纸上挤压,把胚的压痕与纸上植物油滴痕迹以及水迹进行对比,了解种子中含有脂肪。

2.4淀粉的探究:用研钵把干燥的种子磨碎、磨细,再用纱布把小麦细粉包起来,在清水中揉挤。用试管取适量乳白色淀粉液,滴加两滴碘液,显蓝色,证明小麦种子含有淀粉。

2.5蛋白质的探究:把上述纱布中黄白色胶粘物取下一小块,进行燃烧,有蛋白质烧焦气味。或取下一小块放在培养皿中,另一个培养皿中放一些鸡蛋清,再用浓硝酸滴加,进行检测,观察颜色变化。

3探究种子的萌发

3.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取200粒小麦种子,平均均匀地摆放到四个培养皿内,盖上纱布,并分别作如下四种方法处理:①常温、纱布湿润;②常温、纱布干燥;③常温、纱布全部浸没水中;④冰箱冷藏0~5℃、纱布湿润。约2~3天,观察种子萌况。

3.1.1观察以上四种情况,分析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外界条件: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3.1.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将上述“常温、纱布湿润”条件下的种子进行统计,计算发芽率。

3.1.3观察种子萌发时形态的变化:让种子吸水,在温暖环境中培养,及时观察种子形态的变化。

3.1.4探究种子萌发时物质的转化:当小麦苗第一片真叶长到5~7cm高时,将萌发的种子洗干净,放几粒种子在口中咀嚼,再和干燥种子对比,感受甜味不同。证明:种子萌发时,淀粉转变成了麦芽糖。

3.2探究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在三个培养皿中放上纱布,保持湿润,分别放上适量的下面三类小麦种子:①新鲜完整的种子;②煮熟的种子;③去胚的种子。把培养皿放置在25℃环境条件下培养2~3天,观察、比较、分析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鲜活的完整的种子。

3.3探究种子萌发时的呼吸:把充分吸水的小麦种子分成两份,一份保持鲜活,另一份高温煮熟。同时放在温暖环境中培养,用以探究种子萌发时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和产生热量。

4观察植物体的器官或结构

4.1观察根毛:将上述萌发的种子继续培养,可肉眼看见小麦根上的根毛。

4.2观察叶片的结构:制作小麦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小麦叶片是等面叶,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明显分化。

4.3观察小麦叶表皮细胞及气孔:在干净载玻片上滴两滴清水,取小麦叶片放于水滴上(正面向上),用刀片在叶面上轻轻地慢慢地向外刮(只向一个方向刮),直到绿色去掉,保证下表皮完整。切取一小段制作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认识表皮细胞和气孔保卫细胞。

4.4观察叶肉组织中的叶绿体:将小麦叶片用刀片轻轻纵剖开或快速撕开,制成带少量叶肉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可见到叶绿体。

5植物生活方式的实验探究

5.1探究叶绿素的形成:将上述刚萌发的种子分装到两个培养皿中,保持湿润。分别置于光照和黑暗两种环境下培养7~10天。观察并分析叶色与光照的关系,理解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照。

5.2小麦苗的呼吸:取适量鲜活小麦苗(不带土),用透明塑料袋密闭,放置于黑暗环境条件下24小时。再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塑料袋内排出的气体,证明小麦苗呼吸时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5.3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装进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管口塞上适量棉花,在棉花和管壁之间放上3~5粒小麦种子,在温暖环境下培养。3~7天后观察幼苗长势,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同时,把试管对到明亮处,还可以观察试管水中根上的根毛。

5.4演示蒸腾作用:当上述小麦苗长到3~5片真叶时,把棉花和种子往下压,浸没在水中,在水面滴几滴植物油,套上透明塑料袋,扎紧袋口,一昼夜后,可见塑料袋内壁上有小水珠。

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和研究,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