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比较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比较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旨在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和“提高阅读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选择了把比较阅读法作为我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笔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更是一种尝试与探究。

比较法或者说是对比法,是一种学生最容易掌握且能熟练操作的方法。它能让学生有整体和全局的观念,且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准确清晰地把握对比对象的异同,并能理性地从主题、题材、风格、手法等多个角度概括作品。当然,这种方法只是我实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而熟练大量的运用这种方法,阅读能力的养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种误区,笔者在几次示范课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强调了很长时间的学生主体地位,但实际的课堂局面最多是师生互答,必须往老师

预设的答案走去,但这种教学是否有效即学生是否真的有所得,结果未知。

示范课例一:《鸿门宴》第一课时。

预习要求: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这次课堂教学充分运用比较法,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单单解决了文言文教学特别是记人记事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更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易于总结出刘邦胜出项王败北的原因,就是那些次要角色,如项伯和项庄都有明显的褒贬扬抑,从而得出性格决定命运,团队合作等结论。这就成功地对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行了拓展,把课本运用于作文素材的积累,不只提高了阅读质量,更是对性情的陶冶与人生观、世界观的积极推动。

文本内部用于内容的比较法,可实现学生由感性阅读到理性把握的飞越。

二、人教版必修语文课本按单元编排,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力求把每一个作品讲精讲透,拘守课文以求应试。其实一个单元里的几篇文章都有一个共性,或主题,或手法,找到最佳比较点可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示范课例二:《雨巷》和《再别康桥》同堂上。

预习要求:阅读两首诗,把握两首诗的主体:丁香姑娘、康桥

以课堂互动形式,设置问题如下:

师:《雨巷》和《再别康桥》集中描写的景物(对象)是?

生:丁香姑娘,康桥。

师:丁香姑娘和康桥共同的特质是?

生:美好却无法拥抱。

师:在描写丁香姑娘和康桥的过程中,作者又描绘了哪些景物(意象)?

生:雨的哀曲、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等。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等。

师:作者写它们是为了表现什么?

生:对丁香姑娘和康河的向往,虽然远离或无法靠近,但仍然挚爱,仍然追求。

师:这种向往与挚爱让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生:对理想的追求(象征的手法)。

在示范课例一中,我的比较目标是不同点,而示范二,我转向比较相同点。根据对相关意象及手法的分析很容易得出,戴望舒和徐志摩共同地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有迷茫有困惑,但最终他们的选择都是坚守,这源于他们身处那个共同的年代——虽风云变幻但人人矢志报国。他们对理想的追求与坚守源于他们所处时代的特色,得出这一结论便是我的目的。通过理性的比较,我们的阅读突破了文本,跨越了作者的不同,走向对历史与时代的把握,这种高度是拘守文本、局限课堂的教学方法无法到达的。

同一单元不同文本间的比较法的运用,可从主题、手法等着手,实现异中求同。

三、语文的教学要有全局理念,而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就课文谈课文,无法实现文本间的跨越,学生的视野也就跟着狭窄,无法在阅读中完成自我提升,这是与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相悖的。

示范课例三: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与周邦彦词《苏幕遮》的对比阅读。

预习要求:多角度对比散文和词中荷的描写,实现个性化阅读

学生答案繁杂,笔者整理如下:

(1)景物特征:雨后初阳之荷 ——静态动姿;月下雾中之荷(荷与月的融合)——形态,场面,动态的美。

(2)绘景手法:白描(视觉);比喻,拟人,通感(视觉,听觉,嗅觉)。

(3)画面特征:从容淡雅,自然清新;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

(4)运用手法:虚实结合,且写眼前荷是为了写心中(梦中)荷,即写实为写虚。

(5)心中画面:遥忆友朋,思乡入梦;自由,浪漫的场景。

(6)蕴含情感:思乡忆友;思乡,向往自由。

学生结论:

1.无论是感官的高雅放逐还是灵魂的自由放飞,都是生活中的美好,而我们更要去体察、品味、创造这种美好。

2.同样的意境,同样的手法,散文的语言更具描述性,而诗歌更精练、蕴藉。

示例三的比较是不同文体间的比较,且一篇是人教版必修一,一篇是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但这种比较不是任意两篇文章都可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放眼高中语文全局,能够高屋建瓴,挖掘可用资源,达到一种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的境界。这种境界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但学生获得自我的提升,课堂容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扩大。比较法一改语文课堂灌输知识,只重结果的现状,变枯燥的教师讲解为活跃的个性的学生参与,且最后达到一种思想认识的提升,这都是“教”不来的。

所以,不同文体间也可实现“穿越”的比较,可从方式方法着手。

笔者通过几次教学实践,完成了自己对比较法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初探,发现比较法的运用是可以很广泛的。只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打开思路,做好准备工作,带领学生深挖掘,既能扩大课堂容量,更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激发他们自主个性阅读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而这种比较也不是盲目地任意比较,所以老师前期教学中的比较规范的树立尤为重要,这对学生后期在自己比较中有条理有层次地展开思路起到示范作用。学生一旦掌握了比较法,就会更乐意去接触主题、手法、文体等多方面或同或不同的作品,这就真正地实现了传统课堂向自主学习的转变了。

(作者单位:安徽省滁州市全椒中学)